我喜欢唱民歌。自从大一唱了首《南泥湾》,震惊全校,我就被定性为学校民歌手,演唱了一首又一首的民歌。
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和《淮南子》中记载的“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雏形。它们的演唱形式多以吆喝、呐喊为主。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起源、萌芽、演变、发展的过程。
古代也有歌唱家,但大都是即兴或者自我演唱,而几乎没有形成像如今一样的从事歌唱事业的歌唱演员。
中国民歌,也就是特有的民族唱法的系统化、声乐化,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中国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主要以郭兰英、王玉珍等老一辈歌唱家为代表。主要以真声为主,声音自然、细腻,具有明显的传统民歌的特点。
第二阶段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主要以马玉涛、朱逢博、李双江等老一辈歌唱家为代表。他们打破了以戏曲为元素的这种传统唱法,打开喉咙、混入假声,使声音圆润流畅、上下贯通,改变了之前以真声为主的发声技巧。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很多声乐爱好者开始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西洋唱法,特别是以朱逢博为代表,融合了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方法,创造了新的民族唱法。后以宋祖英、张也、吴碧霞等这些新一代歌唱家为代表,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新民族唱法的巅峰期。除了造诣最高的彭麻麻,宋祖英是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歌星。
宋祖英,1966年8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12岁失去父亲。1981年8月,被古丈县歌剧团招收,开始学习声乐。1984年12月,正式调入湘西自治州歌舞团,成为一名歌唱演员。1985年9月,在初中学业都未完成的前提下,经过突击文化补习,还是考入中央民族学院音舞系,从此彻底改变命运。宋祖英是一位真正从大山贫苦家庭走出的歌唱家。
宋祖英胜在嗓音高亢明亮(她的高音,在民歌手中也是佼佼者,明显要比其他歌手音高),更重要的是亮丽的外形。凭借这个,她在歌唱事业上一路腾飞。
她的成名,在于1990年春晚演唱《小背篓》。
这首歌作于1988年,当时在电视台工作的欧阳常林写了歌词,邀请白诚仁谱曲。白诚仁当时正好在湘西采风,创作灵感源自路上碰到的一群把冰棒放在背篓里的苗家大妈们,于是,他把在湘西采风学到的山歌调谱到了曲子里。
《小背篓》最初并不是给宋祖英演唱的,而是给有着常德“邓丽君”之称的湖南省歌舞团成员张玉辉唱的。但后来张玉辉和宋祖英都被选中去日本演出,带队领导认为二人都唱民歌太重复,而张玉辉是汉剧演员出身,会唱戏,于是决定由她唱花鼓戏名曲《刘海砍樵》,《小背篓》由宋祖英演唱。
1990年,宋祖英唱着这首歌,在春晚亮相。虽然还有着明显的婴儿肥,表情等也略显青涩。但高亢明亮的嗓音,出众的容貌,立即引起轰动,并迅速走红。
唱民歌必须先天桑应条件优越,后天可以培养技巧,却不可能培养声线。民歌手都是妥妥的实力派,还兼具美丽的外貌,实属难得。不像通俗歌曲歌手,可以包装成功,民歌手根本不可能。宋祖英引人注目,也就不奇怪了。
从那年起,她便成了春晚的常客,连续24次站在春晚的舞台上,创下了民歌手(歌手)的登台记录,是妥妥的民歌“一姐”。
她的演唱生涯中获得无数荣誉,曾被选为“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手”以及“中国民歌女王”等。可以说,她已经站到了中国民歌的珠穆朗玛峰,睥睨群芳。
2013年春晚,是她最后一次参加。
她的横空出世,夺去了民歌大姐大彭麻麻的很多风光。习上台后,我就预感她今后不会再上春晚,果然如此。当然,这纯属我个人猜测,没有任何事实根据。
我还以为她会受到“迫害”,至少是“封杀”。但除了明显减少在公众面前露面次数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什么传闻。但是前年春节她突然现身美国,于是有人说她移民美国,不知是否如此。
有关她和老江的传说,也是有鼻子有眼的,扑朔迷离、真假难辨。
宋祖英曾经担任海政歌舞团团长,并且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演唱会,有传闻说是挪用海军军费而办。出身贫苦的农村,仅仅是歌唱演唱,以她个人的能力,绝对办不到。于是,她有强硬后台的说法又广为流传。
不管她个人生活、情感如何,我还是喜欢她的歌。她刚成名期间演唱的歌曲我几乎都会唱,那时的歌曲也占了她主打歌的半壁江山还要多。宋祖英后来也唱了不少歌曲,除了《望月》等少数的几首,流传度都不如早期作品。
《小背篓》,很多年前就录制过,但不太满意,这首歌难度很高。三年前又唱了一般,还是觉得有几处没有发挥好。
正临儿童节,突然想起再唱这首歌,就试着在直播间唱了。感觉还不错,似乎比录制的还要好些。
这只装满童年回忆的小背篓,也把我们带回了童年,那个纯真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