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105周年了,这是至今为止为各方公认的学生运动,意义非凡。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共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历史。
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那就是究竟谁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谁是五四运动的骨干?以往的印象是,后来的中共创始者们领导了这场运动,也是这场运动的骨干。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在看,至少是不精确的。
究竟谁是主导者,只能有一个标准,即看其在当时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从思想倾向上来划分,是不妥的。因为教员在文章中也承认,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分化:“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以五三之夜的预备会议和五四游行为标志。这两个事件的组织者是国民社和新潮社的骨干,这些学生运动领袖都是当时陈独秀等人正在亲自教诲的学生。关于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群体,依据各人在当时的影响力,可以集中表述为“八大金刚”,其中三个湖南人、三个或四个江西人、浙江和山东各一人。他们分别是:
1.段锡朋
江西永新人(1896~1948),字书贻。1916年入北京大学政法科学习,1918年发起创办《国民》杂志。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与组织学生集会游行,被选为中国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后出国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回国后任武昌大学历史教授、广东大学历史系主任。1930年起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8年12月26日在上海去世。
五四前夜,新潮社负责人傅斯年、罗家伦等被蔡元培指派加入五四游行的领导层,作为国民社领导成员的段锡朋是国民社联合新潮社的关键人物,以傅斯年为游行总指挥,段锡朋为大会主席。曾阻止火烧赵家楼,被匡互生反驳退下。次日北大学生干事会成立,因易克嶷、许德珩在押,得任总务股主任,代行北京学联主席事。
2.傅斯年
山东聊城人(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景星学社社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傅斯年任历史语言所所长二十三年,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专门人才,组织出版学术著作70余种,在经费、设备、制度等方面都为历史语言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组织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殷墟甲骨发掘,其后先后发掘十五次,大大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商代历史的研究。傅斯年还将明清大库档案资料争取到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进行专门整理,使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是黄侃的得意门生,1917年胡适入北大,提倡白话文,傅改投胡适门下。1919年在胡适的支持下同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任编辑《新潮》月刊主编。
《新潮》在北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小,五四前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通过段锡朋,新潮社同国民社联合起来共同领导五四游行。以傅为游行总指挥,以段锡朋为五四大会主席,其本意是为了防止过激行为,结果还是发生了赵家楼被烧的暴力事件,傅愤而退出运动。
1919年底在胡适的推荐下赴欧洲留学。 1926年回国,在中山大学任教。1928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曾代理过北大校长,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在台湾病逝。
3.易克嶷
湖南长沙人,1894年生,就读长郡中学,与罗章龙共同发起辅仁学社。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18年5月21日,与许德珩、段锡朋等发起北京学生请愿游行。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发起成立学生救国会,并在暑假期间与许德珩到全国各地串联,使学生救国会成为全国性组织。创办《国民》杂志作为学生救国会的会刊,出任国民社总干事长。
五四运动前,易克嶷同匡互生等策划特别行动,五四当日参与火烧赵家楼,当日被捕入狱,5月6日获释。当选第二任北大学生干事会总务股主任,代行北京学联主席事,同年7月再次入狱,公开审理后获释。以后情况不详。
4.罗家伦
浙江绍兴人(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祖籍浙江绍兴柯桥钱清镇江墅村,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肄业,同年被胡适破格录入北大文科。1919年初,在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等成立新潮社,《新潮》月刊在北大校园很是流行。五四运动中,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参与领导五四游行,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之后淡出学运,在傅斯年出洋后,接任《新潮》主编。
在胡适影响下,刊物改良主色彩日浓,多次发文否定新文化运动,悔恨参与其事。1920年秋,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又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1926年归国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28年,任蒋介石的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教育处处长。同年8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罗家伦继往开来,锐意改革,对校务有精详、长远规划,推动清华大学改归教育部管理;裁汰冗员,增聘教授;调整学系,招收女生,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各学系相关联的“科学研究所”;兴建生物馆和学生宿舍,提高本国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等,为清华大学后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30年5月,罗家伦辞去清华大学职务,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教育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等职。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由罗家伦所提出的。
1949年赴台湾,先后出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幕僚机构“国策顾问”、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国国民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1969年12月25日在台湾病故。终年72岁。
5.张国焘
江西萍乡人(1897~1979年),1916年进北大,参加1918年5月21日北京学生请愿游行。参加学生救国会,国民社骨干之一。参加邓中夏发起的北大学生演讲团。五四运动中当选北京学联演讲部主任,上街演讲是五四游行后的重头戏。6月2日被捕入狱,很快获释,即赶赴上海,晚了几天没赶上全国学联大会开幕。
7月初北大学生会及北京学联群龙无首,张国焘赶回北京就任北大学生干事会总务股主任,即北京学联第三任代主席。暑假期间运动进入低潮,又同罗家伦一道南下迎蔡校长复职,蔡不允,又迎蒋梦麟代校长回北大,至10月开学后辞任北大学生会和北京学联职务。
6.许德珩
江西德化人(今江西省九江县)(1890年10月17日-1990年2月8日)。参加过同盟会,两次投笔从戎,参与辛亥革命和讨袁二次革命。1915年考入北大,以李大钊介绍,他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1918年5月21日参与发起北京学生请愿游行。参与发起学生救国会,并在暑期同易克嶷全国串联,为五四运动全国性发展奠定基础。
参与创办《国民》杂志,国民社骨干之一。参与邓中夏发起的北大平民演讲团,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他受北京学生联合会的委托,起草《北京学界宣言》。5月4日被捕入狱,5月6日获释。同黄日葵南下上海,参与成立全国学联。推动了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发展。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7年回国到武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代主任。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从事翻译工作。1931年赴北大任教。 抗战爆发后任江西抗敌后援会主任。1946年发起成立九三学社,任理事长。1949年以后任水产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
7.匡互生
湖南邵东人(1891~1933),幼年习武。1910年入长沙邵阳驻省中学。1911年参加过辛亥革命。1916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读天文学。参加了1918年5月21日北京学生请愿游行。改组工学会,起草章程,创办《工学》杂志。五四运动期间同罗章龙、易克嶷等成立行动小组。是五四游行的领导人之一,带头火烧赵家楼,把五四运动引向深化发展。
1919年毕业后回长沙,在楚怡小学任教。1920年参与湖南驱张运动。任湖南第一师范教务主任,加入新民学会。参与毛发起的文化书社。1922年赴上海任教。与夏丐尊、丰子恺创办立达学社。1933年在上海病逝。
8.邓中夏
湖南宜章人(1894~1933)。1915年考入湖南高等师范,与蔡和森同班,同是杨昌济的学生,因此结识毛。1919年3月,邓中夏等发起组织旨在”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带领讲演团的同志到街头演讲。5月4日,邓中夏和北大同学一起参加爱国运动。当天北大学生集结出门时,教育部及警察厅派代表阻拦,邓中夏黄日葵据理力争,两代表无言以对,队伍才得以出门。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邓中夏被推为北京联合会总务干事。
1920年10月参加北京的中共的早期组织。1923年参加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1928年赴莫斯科,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0年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特委书记、红2军团(后改为红3军)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到上海任全国赤色互济会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33年5月被捕,9月21日就义。
以上“八大金刚”的当选理由: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必须是运动时的领导人及社团的领袖。没有社团支撑的,或是在社团里排不进前三的,最多称为骨干。 五四运动相关的社团里面,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国民社。国民社经过全国串联,其影响力是全国性的,同北京其他高校联系也非常紧密。有能力迅速召集北京各校学生代表,也有办法将学运迅速扩展到全国。
工学会主导的特别行动使处处碰壁的五四游行形成一个突破,把运动推向高潮。经历过1918年和平请愿没有结果之后。激进的学生认识到,为能使国家为之一变,更进一步是值得尝试的。在学生冲入赵家楼的前一刻,赵家楼内的人还安坐在茶桌边,认定学生绝不敢入内。
平民演讲团的作用也很重要。五四之后,学生主要的活动就是上街演讲。 在平时新潮社在学生中影响是最大的,但新潮社领袖早早退出了学运,最终领了大奖留洋去了。
教员曾把陈独秀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是名至实归。五四运动是以北大和北京学生为先锋首先发起的,所以,以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人为领袖的新文化运动,亲手培养了北大和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是这场运动能够爆发的根本所在。
大陆上长期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五四运动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因此而把段锡朋、傅斯年、罗家伦、许德珩等这些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排除在外,这是不确切、不全面的。
段锡朋以北大学生会和北京市学联主席的身份,主持了五三之夜的预备会议。6月5日,他与许德珩等作为北京学生的总代表,参加了上海各界代表的联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上海各界联合会。段在会上介绍了北京学生斗争的经验。会议克服了资产阶级的动摇,决议坚持“三罢”,不达目标,誓不反顾。6月16日,段又在上海主持全国学联的成立大会,并出任会长。6月21日,巴黎和约签字在即,他又主持全国学联与上海各界联席会议,通过对内对外宣言,坚决反对中国代表在和约上签字,终于取得胜利。可以说在整个五四爱国运动中,他是第一号学生领袖。
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和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表现得相当活跃,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共两党同源,这是有道理的。五四运动,可以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