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回到“总部宫殿”之后,我得重新探索吃午饭的地方。
今天我一个人孤独地探店吃饭之时,回忆起这20+年的“中饭史”,还挺让人回味的。
我原先工作的分部就在这个总部边上,办公室气氛非常融洽。我从来不自带午饭,那会儿食堂挺不错,我爸来我带他去吃过两三次,体会美国公司的上班生活。他挺感兴趣,连一次成像的名牌都留着做纪念。
更多地是出去吃。我参加了几个不同的“饭团”,加上部门里时不时找理由“嘬饭”:同事生日/升职/调动/退休、项目启动、项目杀青、节庆假日......反正饭局不断,吃得脑满肠肥。
最让我怀念的是“老饕饭团”。一帮人工作日的午餐去探店不说,时不时还下班拼车去纽约“干票大的”。偶尔会去曼哈顿的“米其林”装高大上、每年去“餐馆周/百老汇周”凑热闹、连布鲁克林/布朗士的特色小店也不放过。有意思的是,这个饭团成员全是亚裔和欧裔的第一代移民,只发展了一位黑弟弟,他很厉害,可以和我们一样吃带头的鱼、内脏、甚至凤爪。我想,也许我们都是天不怕地不怕提着箱子来美国闯荡的人,思维开阔,更能接受不同风味的美食吧。
最亲切的是老中同事时不时的聚会,甩开腮帮子大吃不说,汉语聊天,想说啥说啥,想多大声多大声~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一个纯老美的饭团,我称之为“白饭团”。他们最爱去的地方除了几家美式餐馆,就是我们附近的中式“包肥”店,说起那满坑满谷油腻腻的“中国菜”,一个个眯着眼摇着头“Superb/Amazing/Unbelievable"全用上了。团长还特别稀罕我,每次都得拽着我去吃“家乡菜”。
我决定好好给他们上上课。于是在部门两位大佬退休之际,联手一位家里做餐馆生意的香港小妹,在一家不错的粤菜馆搞了两次正式宴会,大圆桌吃全套和菜的那种。小妹负责定菜单、谈价钱;我负责组织、协调、迎宾、拍照、和一切杂务,包括从“一元店”买花瓶、去TJ买大束鲜花,回来自己搭配,让每桌都有漂亮的大瓶插花,散席时还可以做游戏让赢家带走,以此弥补中餐馆不注重装饰的缺点。
总算让他们见识了中式“包肥”之外的天地。给他们吃得开心得啊,回味好多年。
当然,吃得最多的是Group Lunch. 那时有一家意大利餐馆,一排排原木大长桌,装饰得花团锦簇,很有气氛;价钱也合理;是我们搞活动的“食堂”。还有一家开在旅馆楼下的牛排馆,每次都吃得站不起来;头台必点Onion Blossom,一双双油手揪着,吃得不亦乐乎,现在我想着都腻。
我们甚至会跨到纽约州,去那家山顶的“富士山”吃饭。中国人开的日料,菜一般,但景观好啊,还有花园和一大池的锦鲤。铁板烧师傅会玩噱头,遇到有人过生日服务员会大喊三声“Banzai!Banzai!Banzai",还敲锣,把老美们兴奋得脸都红了。当然那里挺远,得是大佬们兴致来了带队才行,我们自己不敢去的,回来就得半下午了。
扯远啦。这疫情一闹,大家早就没了精神气。再说,即使同一帮人,都老了20岁,还想怎么折腾?还吃得动什么?
所以,我现在根本没有饭搭子,都是一个人去吃。好在我也不介意。
1. 今天中午去了一家挺高档的意大利餐馆。连我只有三桌客人,被安排在阳光房。我拍个正餐厅。
2. 我叫的海鲈鱼。很薄的一片,味道不错。配的酱汁很奇特,带点咖喱味又有些酸酸的。
3. 吃完想去对面的意大利甜品店吃个冰淇淋,大排长龙,作罢。
这两家店都可以回头再来,也许和家人,也许和朋友。
今天吃这么正式,是因为前天吃得太潦草,今天补课。
前天中饭前查好了一家希腊餐馆,去了一看门可罗雀,旁边的Cafe倒是满满当当。
4. 进去一看,是一家家庭式随意的小餐馆,就是改良版的Diner.
5. 我一个人,被安排坐在吧台。
6. 我只好“早餐午吃”。看看,是不是典型的Diner菜色?N年没去Diner了,我都忘了Home Fries的叫法了,说成了Harsh Browns,当然人家也懂的。
7. 在家的日子我就吃沙拉。自己种的生菜,从“田头到餐桌”。又攒了几款,秀一下。
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是我们州里的总部,我们以前叫"xx宫殿"。近30年过去了,快要“东升西降”了。那升起来的“新星”我们称之为“中心”,在那里我可以吃到粤菜馆价廉物美的“三菜一汤”和鲜得不正常的越南粉(都秀过的)。原本离开了还有点点舍不得,可是本周一接到email,说那里出现了大黑熊。那么,我离开得也算及时。我这种笨头笨脑的人,走路眼睛直愣愣的,被熊咬了也有可能啊~
8. 看看同事发来的前方战报
9. 这么吓人。还是我们家边上常常出现的小鹿可爱。
10. 看看花。饭馆边上的花儿。那个红色,原本带着点三文鱼色,拍出来成了普通的粉红。
11. 昨天我们这儿下了一阵倾盆大雨。好在早上我抓到了玫瑰最后的风华。
12. 笑眯眯的“鬼脸花”,看着就可乐。
谢谢看帖。祝大家周末愉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