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军工尾声:余音缭绕

像文人一样爱写,像文盲一样犯傻;像女人一样爱美,像男人一样爷们;横眉对老公,俯首为朋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66年对全中国来说,一点儿也不“66”。对哈军工来说,不祥之兆更早一些。

因为有网友质疑,咱多说几句:哈軍工招生叫“包考”,即政审合格才能参加考试。60年61年扩大招生完全是大跃进余毒。地方要大跃进,部队也要大跃进。空军要1千架飞机海军要一千艘舰艇装甲兵要一万坦克,都需要人才。于是这两年招生翻番,以至于新学员水平参差不齐,影响质量。但是招上来跟不上。学校为保证教学决定採取非常措施:泻大肚子。一门不及格补考,补考不及格留级,二门不及格直接留级,三门不及格退学,最后留级有一千多,退学五百多。但是退学处理的也都负责到底,直接送部隊了。所以哈军工学员的质量是有保证的。

刘居英曾经回忆他与清华大学抢学生闹到教育部长蒋南翔那里。刘和蒋俩人当年是一二九运动的战友同学,为了把最好的学生招进自己的学校,不得不谈判。事实上,刘居英不但对生源要求高,课程标准也高。他曾经不无自豪地说过,哈军工的工程课比清华深,数学比北大深。

但是60年61年的招生成了抹不掉的“污点”,只要一提哈军工,别说北大清华,就是哈工大也会有带酸味的评论:生源不行。。。。

哈军工当时属于大军区编制直属中央军委,毕业生授衔中尉。不仅编制大级别高,生活待遇也特别好。

仅举1964年,当时挨饿的时期过去了,但是肉、油、大米白面还是稀缺之物。辽宁陈锡联外号“陈三两”,就是城市居民每月供应三两豆油三两肉。黑龙江潘复生好一点,外号“潘半斤”,多出2两。可是哈军工不一样。进校后定量45斤,一斤半油,三斤肉。

俺家先生念念不忘:中午吃肉包子,大笼屉直接放在一个大桶上,滴滴答答地接包子淌出的油。学校自己还有奶牛场有打鱼队,早上不是牛奶就是豆浆,半年功夫长成1米80,寒假回上海,全家“仰望”他。

手懒,抄一段——

1960年到1962年,哈军工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现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

这里说一个小插曲,1955年钱学森回国,周恩来安排他到东北走一走。当他得知自己的同学在哈军工任教时,就想跟老同学聚一聚。正在北京的陈赓听说后,赶回哈尔滨接待钱学森,见面就是导弹原子弹,二人一拍即合。于1960年成立原子工程系还有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

后来哈工大也设了导弹专业,侧重战术导弹;哈军工的导弹原子系,侧重战略导弹。

但是大跃进掏空了国家的底子,供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开始捉襟见肘。哈军工的好日子也到头了。1966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集体转业,归属国防科工委。同时转业的还有西安军事电讯学院(今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南京炮兵工程学院(今天南理工)

国防科工委接手哈军工后,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头头罗舜初就开始他的谋划 :“学院要分开,海军、空军拨出去;‘两弹’办一所大学,或者光是导弹办一所大学,以哈军工为主吸收哈工大的导弹专业。” 他强调办学规模不能太大,学制搞两年,1500人,顶多2000人,教师队伍要精干,他说:“3000人的学校就不算小了。”

这是什么办学思路啊,能不能有点前瞻性啊!

紧接着文革开始了,已经毕业的毛远新带着圣旨重返学校闹革命。“红色造反团”“八八团”闹得天翻地覆,一个班的同学至今还有老死不相往来的。

看到一回忆文章,说他看见刘居英院长带着纸糊的高帽子,手里拿着锣在敲,红卫兵叫他喊我是黑帮,我是反革命,刘居英喊:我不是黑帮,我不是反革命。

1969年珍宝岛战斗之后,黑龙江成了“反修前哨”,针对苏联可能对中国实行核打击,林彪下了一号战备令,紧急疏散在京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求10月20日以前在京的老同志全部战备疏散。毛泽东本人前往武汉、林彪前往苏州,周恩来留京主持全面工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核心机构迁往北京西山地下防核地堡,维持日常运转。

此时哈军工6个系已经发展成相当规模10个系,根据战备命令:哈军工主体原子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搬到长沙,组建“长沙工学院”后更名国防科大。空军系编入西安的西北工业大、炮兵系编入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系编入北京的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系编入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防化兵系编入防化兵学院。

亚洲最大的军事工程学院就这么被肢解了!

可是为什么最应该搬迁的海军系,唯独一个跟大海打交道的系为什么反而留在了远离大海的哈尔滨?

其实海军工程系也是要搬的。目标:武汉。因为武汉有专造潜艇的造船厂,有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研究所(709),华中科技大学有造船系,还有个海军工程学校,可以一起办个海军工程大学,连校址都看好了,就在武昌原来的炮校,长江边上,离船厂也不远。

说干就干,哈军工老教务处长亲自带队到武汉去考察。教务处长F是山西人,从山西牺盟会参加革命的抗战老干部。当时正是8月酷暑,“老西子”这辈子也没有这么热过,回到哈尔滨感叹:热得无处躲无处藏。此时,搬迁到长沙的很多北方人也受不了了!又热又潮湿,仪器设备都无法维护,不少人又回到哈尔滨。

一直到1977年,中央决定以长沙工学院为主办国防科技大学,穿军装的念头又活泛了,当时的海军司令员刘华清也非常想要海军工程系,海军派出了某基地的参谋长带人都来考察了,并且进驻了每个教研室。事情捅到邓小平处,邓毫不犹豫:只办一个国防科技大学。邓大人决定有点无情,细想有道理,海军系划归海军,其他系呢?都想继续穿军装,这个口子不能开。

于是,这个与海洋与海军密不可分的院系就永远就地不动了。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留守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更名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偌大的校园一下子变得空荡荡。因为是军产,沈阳军区接管了大院。下属的单位包括通信总站什么物资仓库转运站连同黑龙江省军区浩浩荡荡进驻军工大院省军区司令部搬进来哈军工1号办公楼,俨然威风新主人,立刻把大楼前的广场用铁栅栏围住了。

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的服装最漂亮,蓝裤子白制服大檐帽,比陆军甚至比空军服装都神气。可是1965年改换新军装,领章帽徽一片红,军衔没有了,海军的服装变成了一身灰,从最神气落到最难看。集体转业后,这些人还舍不得脱下旧军装,灰蒙蒙的。染料质量差吧?洗几次灰色成了不干不净的颜色。这些人进进出出,人称“土八路”,冬天取暖要自己拉煤,这么一群戴眼镜灰不溜秋的坐在卡车的煤堆上,就像劳改犯。干完活儿回来,头发胡茬都是煤灰,人家就这么着来跟我约会!

海军工程系几乎是以一己的实力撑起了新的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哈船院第一任院长是原志愿军的宣传部长,后任哈军工的宣传部长卓明,个子矮矮的,可能比邓大人还小。卓明也是东北流亡学生,一二九运动中参加革命的。但是待人谦逊和蔼。喜欢读各种杂书。最为人乐道的就是每逢院里开会他总是第一个坐在会议室等候其他人,不像现在的一把手,那得所有人等他才显气派有架子。

那年头正是“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期。大学教师都很清贫,知识分子都很清贫,所以有了电影《人到中年》有了典型蒋筑英。而解放军风头正健,走私肆无忌惮。大院里哈船院只占有11号楼做主楼,31号楼为主要教学楼。11号楼对面的21号楼省军区租给了哈尔滨精神病院,常见病患溜溜达达,让我们胆战心惊。51号楼据说军区在里面养马,41号楼被空军航校占了,代号“016”。016安安静静,与大家和平共处。他们自己做的冰棍最好吃,牛奶足,糖足,我们常常一买一大瓶,那种广口的保温瓶装冰棍最好。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个同事守着卖冰棍的老太,让她计数,就站在那里一根接一根吃!

那年月,大学校园被部队占有的不止哈船院,记得北京理工大学也如此,打官司闹得关系紧张。省军区甚至把直通学校主楼的马路拦腰挡住,不让你走,美其名曰:军事重地!每到八一建军节,搞军民联欢,双方都到大院外去军民一家亲,大院里斗得乌眼青!

当时主管国防工业办的洪学智在校园划分与归属问题上是支持哈船院要回全部校园的,可是转眼他又被任命为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屁股一换位置,立场也变,转身支持省军区!

哈船院的生源自然也大不如前。其实,很多人不知其中奥秘:念哈工大,毕业分配酒泉西昌不是戈壁就是偏远山区,可是你如果进了哈船院一系(海洋与船舶工程系)毕业都是沿海大城市,最次也是葫芦岛海军基地,绝对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呀!就是进入别的专业也不错,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就是哈船院四系(自动控制系)的毕业生。

九十年代大学闹更名闹升级,哈船院也想改名大学,不是改名“哈尔滨工程大学”而是“中国船舶大学”,结果上面不批,说不能随便冠以“中国”二字,原来就是哈尔滨工程学院,这会就叫哈尔滨工程大学吧!

哇哇哇!所有人都不满意,连哈工大都讽刺上了:“这是傍名牌”吗?

两校名字只差一字,很多外地人包括考生都搞不清楚“哈工大”、“哈工程大”有什么区别。还不如叫哈尔滨船舶大学呢!

这名字虽然不怎么理想,可那里面的人旧情不断。他们延袭老传统,老师还是叫“教员”,学生还是叫学员。上下班还是军号,无论冬夏午休两个小时。

我感觉小时候跟爸爸住军营,结婚了,大院里还是军号声。这就是命吧?

时光荏苒,风水轮流转。哈船院发展壮大了,省军区则缩编为哈尔滨警备区,省军区拆了一道门里的教授大红楼,盖起来高层住宅楼,三教九流都搬进来了,原来安静的家属区成了熙熙攘攘的大院。只是大楼盖得够高,司令员也进了高墙!二次更名后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也进入了。。。首批“211”,首批“双一流”。

校园东边盖了新的办公大楼,依旧装了大屋顶。好像还得了建筑类的“鲁班奖”。可是我怎么看味道也是不对了。

原来的大门已经归省军区,工程大学在校区东面新大楼的前面开了正门。草坪中赫然横卧烫金大字:哈尔滨工程大学。



我戏称:这是开门办学办到太平桥(哈军工校园东边的太平桥是历史上的贫民区)了!

工程大学领导说:这是紫气东来!

不管怎么说,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老底子”海军工程系的专业仍旧是中国最棒的!那些走得很远的分出去的院系那些当年的师生即使声名远播,即使位高权重,还是要回来故地怀旧。现在连我也属于怀旧之人了。

每每感慨,哈军工的前世今生就是中国无数高校的命运:分了合,合了分;拆了建,建了拆。能不能不折腾啊!



但是命运虽然多舛,热爱依旧不改。祝福你永远紫气东来!

注:网络图片

阿留 发表评论于
哈哈哈,016的冰棍俺也记得,那一片儿以前还有个仓库放电影吧。钱学森的”老同学“,是不是搞出第一个国产风洞的马明德教授?可惜文革整死了。。。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谢谢水星一如既往地鼓励!有人问哈军工教师队伍情况,提醒了我,现在补充在《轶事》一文了。
水星98 发表评论于
杜聪提到潘复生,我想起一件往事。67年到北京,我住在文化宫睡地铺。有一天出来上到长安街见了一波黑龙江的大学生在游行,喊了口号就是:“打倒潘复生,打倒汪家道,打到XXX,解放黑龙江!”。我当时还特奇怪,因为那会儿中国只有6个省市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黑龙江就是其一。刚成立就要被解放,什么道理啊?
水星98 发表评论于
鹿葱这个哈军工系列写的实在是太好看了,欲罢不能。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悉采心' 的评论 : 采心好!可可,苏苏,我们在军工大院生活过的现在文学城相聚呢!
悉采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上级看鹿葱写哈军工就想起了可可的“如絮”,果真说的是同一个学校。此校从前就名声远扬,现在知道了来龙去脉:))

问好鹿葱!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南瓜苏' 的评论 : 苏苏好!感觉是31号楼,海军系,11号楼比这大。但是没有陈赓像。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云霞姐姐' 的评论 : 是的,虽然不是从小生活在军工大院,但也有几十年呢!非常有感情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飞菲儿好!是啊,这么巧跟可可住过一个大院呢!
南瓜苏 发表评论于
这张照片是在31号楼前面吗?船院改名简直把我气晕过去了。真还不如不改,船院独树一帜,哈工程就泯然于众了。谢谢鹿葱好文分享,非常亲切。
云霞姐姐 发表评论于
推怪葱葱对哈军工情有独钟呢,军人子弟呀,记录得真有趣!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哇,可可的父亲也是哈工的,等着看片片。

鹿葱这个系列好多历史,写得很有感情!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花荣' 的评论 : “三尖六棱的脸”,这是啥样的脸啊?小花真能想,祝你父亲节快乐!
小花荣 发表评论于
俺们矿工大院有一个哈军工学生,只上了一年就来了文革,回家闹革命。那时候听他讲哈军工还是很令人羡慕的,看他那张三尖六棱的脸似乎都透出军人的刚毅。呵呵。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哈哈!这猫有了哈军工的魂灵!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看花姐的哈军工回忆,好亲切。我父亲当年就是参与了很多招生工作。去年为了写小说,我在网上查资料,赫然看见了父亲的照片----那时他好年轻啊,妥妥的帅哥一枚:)立刻就把历史拉近到了眼前。不过可惜他老人家一辈子嘴很严,不肯给我们讲故事。说到军号声,我可以说断断续续听到今天lol 以前我家的猫咪早上起来不敢闹,但一旦听到军号声,就扯着嗓子喊,要吃饭。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野性de思维' 的评论 : 忘了回答你的问题,反正不是人妖O(∩_∩)O哈哈~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谢谢野性早早来读,周末愉快!
野性de思维 发表评论于
写的好,很耐读。这不是瞎说,而是认真的。俺一个字不漏,一口气读完。瞧这句: “干完活儿回来,头发胡茬都是煤灰,人家就这么着来跟我约会!” 这个人家是谁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