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天湖塘乡
冯炎(Fung Yim)生于甲辰年(一九○四年)二月十七日,是开平县天湖塘乡人[1]。他的父亲冯京璋(King Chong)早在十九世纪末年来澳,从美利畔(Melbourne)登陆入境澳洲,随后进入到域多利(Victoria)的西部地区,于靠近南澳(South Australia)边界的小镇伊甸后浦(Edenhope)定居下来,充任菜农。
一九二一年,澳大利亚正式实施《中国留学生章程》,开放父母居澳的中国学生赴澳留学。冯京璋早早就获知了消息,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决定趁此良机将儿子办来澳洲留学。但此时正在广州读书的冯炎,考虑到当年便满十七岁,为了赶时间,就不想由父亲在澳大利亚向负责发放护照并代为申请签证的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为其办理留学事宜,而是自己就近在省城广州向当时的广州军政府外交部特派广东交涉员公署提出申请。一月七日,冯炎将申请材料递交给交涉员公署,告知计划前往澳洲美利畔留学三年,每年由在澳洲的父亲冯京璋负责提供七百元大洋作为他的留学费用。当天,外交部广东特派交涉员李锦伦便给冯炎签发了一份中国学生护照,号码是第六四四号。鉴于当时澳大利亚仍然是英国的自治领,所有对外交涉及签证等事宜皆由英国驻外使领馆代理,因此,李锦伦便将冯炎的护照送往位于沙面的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代其申请入澳签证。二月二十八日,英国驻广州总领事批复了这一申请,在冯炎的护照上钤盖了入境澳洲的签证章。随后,冯炎将此护照寄往香港永祥益洋行,由其代为购买赴澳船票,待其从广州赴港搭船时再收回此护照。
在国内的学校完成了这一年上半学期的课程之后,冯炎便收拾行囊,与同宗兄弟冯权(Fong Kin)结伴而行,一起从广州去到香港,在此搭乘前往澳洲的“坚郎那”(Kanowna)号轮船,于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二日抵达美利畔,顺利入境澳洲。冯京璋提前从住地赶到美利畔,在海关接出儿子后,再转车返回四百公里以外的伊甸后浦家中。
根据档案记录,在熟悉了父亲所在地的环境之后,冯炎便于九月十三日正式入读伊甸后浦公立学校(Edenhope State School)。因伊甸后浦镇人口不算很多,大约是一千人左右的规模,就只有这样一间小学性质的公立学校。此前在广州读书时,冯炎未曾学过英语,因此,他是从零开始学习英语。可能是年龄比较大了,理解能力强,加上刻苦认真,经半年的学习后,他就于一九二二年新学年开始后进入三年级念书;到这一年年中,他就基本上可以阅读英文课本了。到下半年,他又提前升读到四年级,也可以自己用英语写作业了。到一九二四年新学年开始,他升读六年级课程,此时他的英语已经非常流利,在校表现非常优异,因此,下半学期开始又升读七年级课程。根据学校的报告,他的算术一直都保持得很好,其能力远在七年级课程之上;英语阅读、语法和写作虽然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本地学生相比,其程度大约是在五年级的水平。为此,学校的老师还特意辅导他,以提高其英语语法及拼写能力。
到一九二五年,为了将其英语底子打好,冯炎继续在七年级就读,一直到这一年的九月份学校放假,他才最后结束了在上述学校的课程。
一九二五年十月六日,二十一岁的冯炎从父亲所在的伊甸后浦镇去到美利畔,搭乘“吞打”(Tanda)号轮船,告别澳洲,返回中国。此前他只计划在澳留学三年的时间,但到其离境,则已经在澳洲留学达四年之久。虽然他只是完成了英语的小学课程,但也为他打下了英语的良好基础,对其回国后的发展将会有极大的助益。看起来,他赴澳留学就是为了学英语。
一九二一年一月七日,冯炎向广州军政府外交部广东特派交涉员公署申办赴澳留学护照,当天便由交涉员李锦伦为他签发了这份学生护照。
档案出处(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档案宗卷号):Fung Yim - Canton student’s passport, NAA: A1, 1924/30898
[1] 查现在的地图及开平地名,未找到天湖塘乡。与冯炎一起赴澳留学的冯权(Fong Kin)是天湖村人,其父之名的最后一字也与冯炎之父的名字一样,他们极有可能是亲兄弟,也可能是堂兄弟或宗族中同一辈份的宗兄弟。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天湖塘乡就有可能是天湖村的另一个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