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環保紀錄片

介紹非主流,報章少分析,商業味低,但是內涵深,能啓發思考的電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兩部環保紀錄片

四月22日舉行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目的在提高環保意識。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2006)以及續篇 - 《權力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Sequel: Truth to Power,2017)皆關係到環保,由前美國副總統高爾(Al Gore)主演。他根據研究多年的多媒體簡報來攝製,它們也成為全球暖化教育活動的一部份。上集獲得第7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它的主題曲 -《 I Need To Wake Up》奪了當屆最佳歌曲獎。 下集提名第 71 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紀錄片。

儘管保守的政客到現在還否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但是明顯地沒有過去那麼強硬了。我看了影片中的災難和數據,真的無法同意全球暖化以及氣候變遷只是無稽之談。高爾憑著高度的熱誠,呈現完整的資料、圖表以及短片。他到處演講,提出全球暖化的現象。2007年他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和平獎。他也藉著自己的電影,呼籲全球減緩氣候變遷,同時採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其實他早在1992年就寫了《瀕危的地球》(Earth in the Balance),探討各種環境議題。他感性地展示了一張地球浮懸在太空的照片,它由阿波羅8號送給人類。隨著工業革命燃燒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大量釋出,溫度升高,導致極端天氣、冰川融化還有海平面上升。地球對著攝影機,太陽在它的背面,它何其美麗!但是保護地球的大氣層慢慢在消失。

高爾也推廣可再生能源,比方推廣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燃燒化石燃料,也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的排放,改善空氣質量。他同時推動植樹、造林和綠化。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過濾空氣中的污染,改善質量。高爾強調全球暖化實際上不是一個政治問題,而是一個道德問題。

他拿出北極和南極冰川的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颱風、熱浪、乾旱和洪水不斷發生的影片,震撼我們的感官。疾病傳染的擴散,也與這些有關。下集看得令人沮喪。因為高爾好像在拔河,而他的那一隊只有他一人。反對者只會說這是自然循環的現象,認為地球除了變熱,也有地方變冷。殊不知忽然變冷或變熱,都屬於氣候變遷。

第二集,他還是走到格陵蘭的冰川查看。高溫融化冰川越來越快,融水也越流越多。他告知觀眾,部分水流到邁阿密去了。邁阿密海水倒灌了好幾次。高爾穿著高筒靴,走在雨水中間,他跟官方跟民間人士相談,從培訓50個人開始,希望大眾意識到問題所在。他的教導叫人佩服。

他也一再主張用風能和太陽能替代石化燃料。但是在他的努力之間,接著換了執政黨,當權者並不重視這個問題,還把研究的衛星放進倉庫。片子的角度儘量保持中立:開會時總有工業發展比歐美慢的代表提出抗議,比方印度代表不服氣,為什麼他的國家必須放棄燒煤?為什麼發達國家燒了150多年,佔盡便宜以後,反而要求別國放棄燒煤?

續集跟上集相差11年,比較集中高爾與政府和業界領袖之間的談判和合作,聚焦在政治和社會行動方面,來推動他的理想。片子也紀錄他作中間人,促成低利借款,給願意合作的公司。如今在炎夏八月的環保活動,比方相關的講座、清理海洋以及森林義工等等,可以說也受了這兩片的影響。

高爾也有軟性的多面:屢屢自嘲「曾經是」下一屆總統。在2000年的美國選舉中,儘管他的得票總數超過對手小布希(George W. Bush),但是因為選舉人制度的關係,他的266張票數,輸給了布希的271張。高爾服輸並且尊重制度。這是君子之爭,他表現了泱泱大度。這是他政治生涯極大的打擊,但是高爾又找到另一個理想,從泥淖中爬起來,從事另一種有利於地球的使命。

紀錄片顯示他從小在農場長大,對家庭農場和鄉村生活的喜愛。那種戀眷是掩不住的。他也經驗過生與死:比如他六歲的兒子(Al Gore III)於1989年被汽車幾乎撞死,做父親的,陪在病床邊晝夜看護。幸好命救回來了。不幸的是,跟他關係極端親密的姐姐 (Nancy LaFon Gore),1984年死於肺癌。高爾的家族傳統,是靠種植菸草、養牛起家的。從此他們改變了在田納西州的農作物。我深信這一事件,也影響他對人類健康與大自然作物的研究。

高爾作柯林頓(Bill Clinton)的副總統,一共八年(1993 - 2001)。期間他總是與夫人(Tipper Gore)形影不離。大眾總喜愛用小名Tipper稱呼她。他倆結縭40多年,竟然在2010年分居,2016年正式離婚。這項八卦,也反映出政治人物,在私生活中不容易美滿。高爾在環保方面的擇善固執,絕對讓人脫帽致敬。

《華人雜誌》2024年8月 第二十四卷 總第274期 35 - 36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