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解放军和他的美国妻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个中国人去年在纽约去世,看到他的英文讣告,只知道他叫Yang Zhifang,不知道他名字的汉字。从讣告上看,他的人生挺有意思,当过兵,后来和美国人结婚。看他妻子写的文章,也了解到更多,暂且叫他“杨志方”。

杨志方1936年出生于北京。六岁时,日本人占领了父亲工作的电力公司,并怀疑他是共产党,解雇了他。没有了收入,父亲把几个孩子送回山东老家,父母则留在北京。

杨志方从七岁到十二岁在山东老家的农村度过,没有学校可上,整天帮助家人务农。日本投降后,内战开始。杨志方和他的兄弟们想念父母,徒步回北京,一路搭拖船、乘骡马车,穿越战地,还在一次洪水中几乎丧生,但最终回到了北京的家。

北京的生活相对平静,并迎来了解放。有一天他溜进了一家电影院,看印度影片《流浪者》,爱上了电影插曲《流浪者之歌》,也爱上了印地语,连续看了三遍那个电影。不久后,听说解放军需要印地语翻译,他就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在北京大学学习。毕业后,被派到西藏当兵,参加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亲手抓俘过印度士兵。他跟一些印度士兵交朋友,在他们回国后还互相写信,保持了数十年的友谊。他以后在网上发表中印战争回忆录,被当局删除。

在西藏当了三年兵后,他被派到南京解放军外语学院教印地语。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他不久也复员回到北京,在雍和宫附近当鞋匠,一当就是10年。改革开放以后,他凭着自己印地语的基础,在《人民画报》社找到了一份翻译工作,他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0年他34岁,生了个儿子,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离婚的。)

《人民画报》社有很多外国专家,1985年来了一个美国姑娘叫安妮·史蒂文森(Anne Stevenson),Wesleyan大学毕业后任美国《商业周刊》记者。那个时候,安妮不会说中文,杨志方不会说英文,但他们之间开始产生好感。他们互相写信,由朋友们热心地帮助翻译。1987年,江苏省的一个县请求《中国画报》派一个团队去采访写文章。杨志方和安妮跟着团队被派往那里,在一起度过了三个星期,走访了该省的农村和工厂。尽管他们年龄差距二十多岁,这次走访为二人组成家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结婚后,杨志方搬到了安妮住的友谊宾馆。每个星期天,他们唯一的休息日,杨志方的父母一大早就来,在他们家做饭、打牌、聊天、洗热水澡。有时七大姑八大姨也跟着来,一泡就是一天。安妮用结结巴巴的中文招待他们,一天下来比上班都累。

尽管上班有“混日子”的感觉,中国这个新环境让安妮有些精疲力竭,需要回美国“充电”。1988年,他们一起回到美国,住在首府华盛顿,安妮的老家。杨志方申请美国国务院外交学院中文教师的工作,但因为他的解放军背景,没有被录取,他就在一个私立学校教中文。在华盛顿期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

1993年,安妮受到美中商会的邀请,跟一家人又回北京工作。很多中国公司雇佣她,企图寻求外资渠道。她还建立了自己的媒体公司和出版公司,可是2009年,她的个人网站被封,让她开始对中国有些反感。1996年杨志方60岁,他们又生了一个女儿。直到2014年女儿18岁,要上大学了,他们才又回到美国,在纽约定居。

安妮已经是中国问题专家了,回到美国后和人合伙创办了一个咨询机构,由她担任主任,为美国公司提供各类中国商业信息。她那个时候就预见到了中国恒大集团的末日。

杨志方已年近80,每天在家坚持园艺、做饭、写作,与家人交谈。他带孙子们去海滩,给他们讲关于中国的故事。孩子们来探望时,他总会做他们最喜欢吃的饭菜。他心肠很软,看电影会流泪。疫情期间他患上新冠,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去年10月,他在家中安详去世,享年87岁,安妮和三个孩子陪伴在他身边。(他的第一个儿子参与六四天安门事件,1989年逃到了美国,现住马里兰,妻子也是美国人。)

按照杨志方的遗嘱,孩子们计划今年10月,父亲去世周年,把一部分骨灰带回北京,与父母安葬在一起。安妮不打算跟着去,因为她担心会回不来。她曾是中国一家倒闭公司的美方代表,这家公司目前还欠很多债。她先后出版了六本关于中国的书,写过不少分析和批评中国政府的文章。从2018年起,中国以间谍为罪名,至少关押了6个外国人。杨志方去世前不久,中国又颁布了“反间谍法”,更让外国人对中国产生畏惧。她今年2月刚刚新出版了一本书《Wild Ride》,对中国不够善言。所以为了自身安全,她决定这次不跟孩子们回中国。

安妮在中国一共生活了25年,中国话也流利了,对北京的大街小巷都非常熟悉,目睹了北京的巨大变化,视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最后一次去北京是2019年疫情爆发以前,这次不能再次“回家”,她深感遗憾,“有被流放的感觉”。

杨志方和安妮的婚姻,从语言不通、背景迥然有异,年龄相差悬殊,到白头到老,被人赞美为爱情无界。



老虎上山 发表评论于
喜欢这种故事,反映了几个时代。
雪狗2014 发表评论于
挺精彩的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谢谢博主分享。文中的主人公一生经历有传奇色彩,比电影还精彩。
丹麦曲奇aaa 发表评论于
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友谊宾馆,外文局的《中国画报》,南京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美国国务院外交学院中文教师,这些地方有我熟悉的人和事。文章详实,亲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