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房子。

从我能记事的时候起,有30多年时间与石库门房子有“紧密联系”。

她处在一个上海市中心,闹中取静的地方。上下两层,加东西厢房上的两个三层阁。大门朝南。四扇黑漆大门。石头门楣上隐约可见的大字,仿佛在告诉这里原来是一家(中)药材行。左右门框的石头上也有字。好像是一联。但已经看不清了。

进大门,是个天井。

天井是有个顶,所以天井里是淋不到雨的,但也晒不到太阳。

东西两个厢房。天井后原来是个客堂。后来,客堂与东厢房被一家中药厂占了当仓库。客厅与西厢房之间,留了一条三尺宽的走道,通向房子后面的灶披间和上楼的楼梯。

西厢房一分为二。前一半住了一家,夫妻俩,带了两男两女四个孩子。后一半也是夫妻俩,带了四个男孩。再向后,与灶披间并排,原来也是夫妻俩带个男孩。后来随单位,全家搬迁(到江西?去了)。后来搬进来一对新结婚的。男主是位很有名气的(工人)书法家,女主是位小学教师。

东厢房原来有一家,因为房子被“征用”,搬到虹口横浜桥去了。与我舅公家住得不远。

灶披间原来有个水池和水龙头。后来房子里的居户增多,又添了一个。几家人在灶披间里置了炉子,炊具。

灶披间与客堂后墙之间,是上楼的楼梯。本来客堂是没有后墙的。楼梯还算有光亮。自从客堂变成仓库以后,一堵后墙把楼梯变成可以冲洗胶卷的暗房。

楼梯也是3尺宽(也许多一点)。

先是向东6级,接着是个方的平台,再走11级向西,走进光明。

摸黑走完17级楼梯,右手边是亭子间。亭子间下面就是灶披间。亭子间住着夫妻俩,带一男一女倆孩子。

顺手向左,是去二楼东厢房,东三层阁的走道。东三层阁原来住了一位姓辛单身广东人,大家都叫他“辛同志”。他早出晚归,这里就是个睡一觉的地方。后来结婚搬走了。又搬来一个年轻男子。在防疫站,食品检验科工作。油水不少。

二楼东厢房也是分成前后两半。前间住着俩夫妻,带着两女一男,三个孩子。后间住了夫妻俩,带着两男一女三个孩子,还有孩子们的阿娘。

亭子间,走道继续向西,右手原来是一排长窗。窗外是楼下灶披间边上住家屋顶。从长窗望出去,是“二弄堂”28号。也是石库门。但是天井是没有顶的。大门所在的前墙也只有一层高。所能看到二楼住家的八仙桌和其它摆设。

走道左手,是客堂楼上,二楼东西厢房之间的一间。住着一对夫妻, 带着俩女一男三个孩子。男主上个纺织厂的工程师,后来当了这个厂管技术,经营的厂长。女主是为小学教师。

再朝里走时,要进一道门。进了门,是个过道厅,放了一张红木八仙桌和两张配套的高背椅子。桌子下,还有几张方凳。平时放在桌子下,方便走路。需要时,拿出来。但是一拿出来,小小的过道厅就不能走人了。

走过方桌,是向上去三层阁的楼梯。楼梯比较陡。三层阁与下面的厢房后半个一样大。三层阁住着这幢这房子原来的房东,也是这个药铺的主人。

方桌后,是一道木框的墙。墙的上半部是几道移窗。墙边有道木门。进了这道门,就是我家。

这是这幢房子的物理描述。小小的一幢石库门房子,大多数是伴随我前30多年人生的老邻居。前后住过50来口人。这么多人,这么多年,有多少往事,故事。

现在,人都走散了,房子也没有了。留下的只是记忆。后悔没有留下房子照片。



山乡不仕老了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华府采菊人' 的评论 :
是的。七十二家房客,差不多了。
比这个更轧的还有。
华府采菊人 发表评论于
轧是轧得来勿得了。
山乡不仕老了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白桦林' 的评论 :
手拙,不会画。见谅。
谢谢读文留言。
白桦林 发表评论于
画个图就更好了。
山乡不仕老了 发表评论于
哈哈哈哈。
严格讲,我不是上海人。也有说我“不像上海人”。
我自己也糊涂,到底是啥人。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山乡兄你老实交待到底是不是阿拉上海银?王府搞活动你说不是,但这篇满满的上海风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