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嫁错了郎,生下个玩剩下的白话文
汉语文章的最大板块应是古文。读古文的方法就是黄永玉说的:“读不懂的就跳过去,不影响的”。
古文语感,蛮做的,有时候还作。
《论语》,许多,就写得太文了。语录,本当怎么口语化怎么来,但《论语》不少章节,咬文嚼字。
但怎么也比《春秋》《左传》通俗易懂。所谓“春秋笔法”,一半就是矫情,好好的话话藏着掖着说。“述而不泎”,也是很刻意的。所以读它们,疙疙瘩瘩的。《国策》《国语》就好许多。
尚书,礼记,易经,就是有意为难人。所以,从来“通左传”的比通尚书通易经的多,没人愿意为难自己。写文章受论语,受左传影响,不奇怪。说是受礼记尚书易经影响,没几句可信的。那疙瘩,自己就是个面坨,还过期了,谁弄它?从来看到《易经》解,《礼记》学习札记,一概撂了。
《山海经》是先秦的好文章。它是自己读过的先秦最灵动,也最易读的语言。读它后,会觉得诸子百家没有一家不是装的。《山海经》不讲究什么笔法章法,词法。记事状物,怎么易懂怎么记。不端文人的架子。猜猜,《山海经》才是流行的先秦文章的样子。
秦汉古文的语境,语感,和后来的,大差不差。秦汉后的文章碎嘴了。唐宋八大家看出来了,想变,但收效很小。古人是没有大picture的。《文论》《文心雕龙》等,大都是个人写文章心得,或对自己熟悉的文章的比较,谈不上是文艺理论的。
清以前的文章,几乎是在一个水平上的重复,捣浆糊。文学史家们想拉出一条“史”的线索,读细点,会觉得,那些个前后的章节就是时间的不同,内容都相仿佛。
文章审美,两千多年间,孔子即康夫子;司马迁即李贽,一点点都没有穿越感。这个民族,真的蛮惨的,一部卡通,看了两千多年。
没有日文,就没有白话文,这话有毛病也不大。其实这是汉语变革,被个人二手货给接手了。日语的词根字根在汉语里面,外国语是舌尖上的。对日本人,现代日本语是直接从洋文里变得的。白话文则是炒了日语的冷饭。
“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其实是日本早就亡了你的心你不自知而已,譬如,不用日语词汇,就写不出来白话文文章。你写的情书,好几成是没有语法的日语。
用二手货的结果如何?独立过两天日子,没有不明白的。白话文中,鲁迅文章最好,换句话说,他用二手货的水平最高。毛主席的文章,把二手货用得山大王气和几分痞气。他这个特点使产生了共和国语言,即公家话。
汉语变革遇上日语,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不是都在追究“为什么没有好多诺奖得主啊”,一个主要的原因:你的思想的元素是一个二手货的白话文。就是实现言论自由了,也是二手货的思想自由。当下知青们憋出来的一个个坏招,也都是二手货兮兮的。一个用二手货语言思考的民族,能混到和欧美打贸易战,也算可以啦!其他,真的是想多了。
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汉语嫁错了郎,生下个玩剩下的白话文。中国,这个命!
要是接手的是法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该多好啊!一听《美国之音时事经纬》《法国中文电台》,就羡慕,香蕉人的汉语,是汉语嫁了好人家,怎么看怎么听怎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