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蒙特利公園與丁胖子广场 海外篇之二十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前段时间,出了“丁胖子金牌讲师”,让丁胖子广场有些“扬名”海内外。连一位《基督教箴言报》的记者,也找到我先生,带她去采访那里“走线”的人群......”。

以公园命名

我们三十年前到洛杉矶的时候,蒙特利公园市的华人群体,还是以台湾香港的移民为主。蒙特利公园,是个祥和美丽又交通方便的小城,许多新移民把这里选为他们到美国的首站地。我们本来住在Pasadena,后来因为教会在这边,就干脆搬过来了。


既然叫“蒙特利公园”,公园自然很多。我家旁边就是个公园,公园内有网球场、游泳池  和儿童运动场,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在公园周围散步。公园旁边就是我女儿的中学。 

我们家周边还有两、三个公园,都是步行几分钟就可以走到的。

 我们离高速公路也不太远,大概只有半英里,离华人商业区大约1.5英里,生活、购物都十分方便。

當年蒙特利公園市的華人中,有很多是台湾的“军公教”退休人士;教会的华人群体也以他们为主。这些老人保留了很好的华人文化传统,非常有礼貌和教养。有的老人是将军或者担任过重要职务;还有将军的遗孀,以前家里是用警卫员的。但是他们对人非常客气,开口闭口都是“我们英文不好,请教你们…”。他们也常规地每个月对教会奉献,从来不需要牧师或者他人提醒。他们家中多有四、五个以上的子女,这些和我们的同龄人,非常孝顺父母,对外也非常谦逊有礼。

在他们面前,我常常觉得“愧对”祖先。他们过海去了小岛之后,还是保持正宗的“中华文化”;我们倒是地大物博,可惜没什么文化。在大陆生活了三十年,除了父母的教育,在社会上基本没有机会接触这些传统。可惜这代“军公教”老人中的最后几位也已经过世了,令我们十分怀念。


蒙特利公园的华人群体,在三十年间也逐渐变成了以大陆来的人为主。

丁胖子广场

“丁胖子广场”是蒙特利公園市中心的一個商业中心,以其中的一个小餐馆“丁胖子”命名。当年这里的老板是台湾的外省人,說一口地道的北方“国语”。“X胖子”是北方人对身边的朋友、邻居的昵称。

“丁胖子”小馆以做面食为主,能做出大馒头、大包子、大饼等面食。当年在北美能做出这些面食的中餐馆,还真是凤毛麟角。所以“丁胖子”的店面雖然小,生意很好。我们也常常光顾,那些中国北方的面食,能聊解我们的思鄉之情。

早先“丁胖子广场”上,还有一家连锁餐厅“肯塔基炸鸡”。当年我们的孩子年纪还小,有时候要带她们去吃汉堡、炸鸡等快餐。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和东部的炸鸡店相比,这家的口感差了不少。后来大概生意不好(周围住户大都是华人)“肯塔基炸鸡”也关门了。


 

  再后来“康康小美连锁店”就在原来在“肯塔基炸鸡”的店面上开张,生意相当不错。虽然我们觉得“小美”的餐饮品质不高,但是其“生煎包”和大肉面都相当地道,还有各种冷饮、奶茶,都又便宜又好。

“丁胖子”变“车库”

当年“丁胖子”的生意很好,无论台湾华人还是大陆华人都喜欢光顾这家店。不过,店主最后还是把这家店卖给了一对天津夫妻,现在的店名改为“车库美食坊 Garage Kitchen”。

“车库”店如其名,原来是在自己家的车库卖天津早餐,我们听天津朋友推荐,也去他家光顾了几次,他们做的北方早点确实很地道。直到后来有一次进到她家厨房,从此就不再去买她家的早餐了,因为公寓小厨房拥挤不堪,卫生状况堪称脏乱差兼备,这也难怪他们,家庭厨房根本无法满足做生意的规模和需要。


后来她家周围的邻居也一起抱怨,她家车库天天大开着门做生意,倒是挣了不少钱。四邻八舍却都不堪其扰,从早到晚不得安生。加上他们已经积累了些财富,就把“丁胖子”的店面盘下来,干脆餐馆就取名为“车库”。

他们除了做天津特产“嘎巴菜”,也卖油条、烧饼、包子、馄饨等北方面点。在丁胖子广场,“车库”的对面就是“美国亚洲旅行社”,一早一晚都有旅游大巴车停靠,多地旅客在此上、下车。去旅游的客人把私家车停在“丁胖子广场”,然后去“车库”吃一顿热乎乎的早餐,再上旅游大巴车出行。所以“车库”开门比其它餐馆要早很多,生意也好很多。

广场上其它餐馆

“车库”旁边开了一家四川饭馆,干脆就用了“丁胖子”的招牌,不过生意似乎差强人意。

丁胖子广场还有几家中国餐馆,生意都不错,比如ABC cafe香港茶餐厅,相当便宜实惠,目前是这个plaza里面资格最老的餐馆。


挨着ABC café旁边的,原来是“小美”,“小美”旁边,也是是一家港式餐厅“御味居”,兼卖烧腊。这店换了几轮招牌,生意一直都不错,我们也常去点这家店的“大鱼三吃”。不幸的是,2022年8月的一场大火,让“小美”和 “御味居”一起关闭了,至今没有再开张的动静。

还有一家餐厅叫“一口福 Mama's Lu Dumpling House”在“车库”的斜对面,门面开在Garvey大道上,以上海菜为主、兼顾其它口味,生意好得不得了,门口总是排长队。在同一条路(Garvey Avenue)往西几个路口,还有另外一家“一口福”,我们通常会去那一家吃,排队时间稍微短一些。本来教会对面还有一家“一口福”,前些年(记不清哪一年了)被城市的消防车撞了进去,政府陪了不少钱。从此关张了。

Mama’s Lu的老板娘之娘,原来和我们挺熟,她在丁胖子广场南边一点的一个Plaza开一家小吃店(原来也是台湾人开的),我们喜欢去那里吃馄饨,买各种馅料的小烧饼,还有冷冻的馄饨、水饺等。这家店之前也是台湾的一位外省人开的店,后来卖给了卢妈妈。在斜对面有胶东人开的“青岛人家”,以山东面食为主,制作的炉包、大包、大饼和卤菜都挺好吃。

丁胖子广场原来有两家糕饼店,大概竞争太厉害,其中的一家就关张了。

在广场侧面的Garfield街上,还有一家兰州拉面店。我们去吃过几次,我因为完全不吃羊肉,觉得他们店的牛肉有些羊膻气,所以不太喜欢。但是喜欢牛羊肉的朋友,都说他们店很正宗。


“丁胖子广场”在Garvey 和 Garfield 的西北角, Garfield街对面是“香港超市”。Garvey上有美国银行和德成行。这一带衣食住行都相当的方便。

再往北走一百米,对面有一家“云南过桥园”,老板娘是云南人,那里的米线和小菜也相当正宗。不过后来老板娘不常常在店里,好像味精就放得太多。

附近还有好多家餐饮店,就不一家一家介绍了。总之在“丁胖子广场”周边数百米,都是华人店铺林立的商业区。

今日丁胖子

我们平常去丁胖子广场,目的主要就是吃饭、买糕点,通常每周至少去一次采买些食物回家。


不过这几年听说那边的闲杂人等很多,还成了“走线人”的聚集地,我们还没有机会和这些人接触过。最近去“丁胖子广场”,看到行走在广场上的人似乎都不会英文,又听说这边的许多负面新闻,我们难免也有些许警惕,总觉得旁边充满了非法入境者。

前段时间,出了“丁胖子金牌讲师”,让丁胖子颇有些“扬名”海内外。连一位《基督教箴言报》的记者,也找到我先生,要求我先生带她去采访那里的人群(都不会说英文)。我们与她相识,源自2023年初的那场“舞星”枪击惨案.

“舞星”在美国银行和德成行之间,离“丁胖子广场”很近,舞星的客人在这里点餐也十分方便。“舞星”旁边是“美国银行”,“美国银行”在十字路口西南角,“丁胖子”在东北角。就这么近。

不久前,《基督教箴言报》的女记者和他先生请我们吃广东午茶,聊天当中,才知道她也是德国信义会的家庭背景,看见他们夫妻二人,不由得想起二、三十年前我们教会的那些德国后裔的老会友们,很是有些唏嘘。三十年前,教会还有一百多位美国老会友,这些年,不断送走过世的老会友们,去年九月,送走了最后一位九十七岁的老人家。我们也老了,到了他们当年的年纪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