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在阿姆斯特丹呆了一周。这次没住市中心,而是住在离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一站地的Sloterdijk。这地方离市中心不到2英里,有个很大公园,既安静,环境又好,是个跑步的好地方。缺点是上哪儿都要去中央站换车。以前来过几次,该看的地方都看了。这次赶上郁金香节,去了一趟Kukenhof看郁金香;还去了一趟海牙-以前没去过的地方。这次来荷兰唯一真想去的地方是Arnhem(阿纳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市场-花园”("Market Garden")行动中的阿纳姆战斗(Battle of Arnhem)发生的地方。
“市场-花园”发生的背景是诺曼底战役后德军的大溃败之后。为尽早战胜纳粹德国,1944年9月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突袭。目标是在下莱茵河北岸建立桥头堡,绕开德国的齐格菲防线,东进夺取德国军工命脉鲁尔重工业区。要想到达莱茵河北岸,就必须跨过荷兰境内的三条天险。从南到北依次是马斯,瓦尔和下莱茵河(Maas, Waal,Lower Rhine),中间还有几条运河。行动由两部分组成:盟军出动三个空降师(从南到北依次为美第一〇一,美第八十二空降师,英第一空降师加波兰独立伞兵旅),夺取并坚守几座关键桥梁(“市场”),为地面进攻铺平道路;与此同时,在南部的比利时-荷兰边境的英国30军突破德军防线,在三天之内向北推进100公里,到达下莱茵河北岸的阿纳姆(“花园”)。在行动开始的当天(9月17日),英国空降兵第一师占领了横跨下莱茵河的阿纳姆公路桥。可是30军的坦克没能如期到达。在德军的优势兵力强攻下,到了第四天,坚守桥头的空降兵弹尽粮绝,全军覆没。英军空降师主力被围困在欧斯特比克(Oosterbeek),伤亡惨重,坚持到第九天,不得不撤到下莱茵河南岸。整个“市场-花园”行动宣告失利。1977年故事片《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是根据Cornelius Ryan的同名作品拍摄,对这次行动的比较现实的描述。
为了纪念这场战斗,荷兰当地政府保留了很多遗迹,还有个空降兵博物馆,很值得一访。李子经过一番研究,发现从阿姆斯特丹到阿纳姆单程只要一个半小时。所以决定周日早去晚归,做一次day trip。
从Sloterdijk站坐火车到阿纳姆,中间要在阿姆斯特丹中央站倒趟车,总共约一个半小时的样子。
博物馆不在阿纳姆市内,而是在西面5公里的小村奥斯特贝克(Oosterbeek)。下了火车,最方便的是坐352路公交车。沿着乌特勒支街(Utrechtseweg)走8站地,大概20分钟就到了。
阿纳姆中央站
乌特勒支大街的空降兵博物馆站
空降兵博物馆设在原哈滕斯坦酒店(Hartenstein Hotel)。阿纳姆战斗发生前不久,这里曾是德国B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元帅的司令部。莫德尔撤走后,被英军当作英伞兵第一师的指挥部。战斗中这栋建筑几乎被摧毁。经战后修复酒店重新营业。自1978年起,空降兵博物馆迁入这栋建筑。
空降兵博物馆外景
荷兰雕塑家Jits Bakker的作品雕塑 “我们将会重逢” ("We Will Meet Again”)
室外陈列品有二战期间盟军使用过的装备。
美国制造的谢尔曼坦克
英军的QuikFiring 17-pounder (QF-17)反坦克炮
QF17磅3英寸(76.2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可以在2000米距离击穿德军“虎王式”坦克的正面装甲,是当时盟军陆军最强大的反坦克武器。网上有很多不实信息,把“市场-花园”的失败归于情报失准,没有发现阿纳姆附近的德军坦克师。还有些作者声称参战的英国空降兵没有反坦克炮。实际上,英军用滑翔机运来两个反坦克炮兵连,总共配备有16门QF17和24门QF6(57毫米)型号的反坦克炮,加上空降师直属炮兵配有的24门75毫米榴弹炮,反坦克火力不容小觑。
在当年英国第一空降师从降落地点到阿纳姆市区的进军路线上,能见到一些“解放之路”(Liberation Route)的标志牌,上面记载着当时发生的故事。
博物馆大门外有一些介绍牌,上面是当年经历这场战争的居民讲述的故事。
电影《遥远的桥》里有个丽芙·厄尔曼扮演的角色-凯特(Kate ter Horst)。家住奥斯特比克的凯特,在自己的家里帮助医生救护伤员。英国人记住了她的名字。战后,英国政府颁发勋章给她。1992年凯特去世时,英国下议院专门为她举行了集体默哀。
的阿纳姆战役失利后,有五百名来不及撤退的英军。他们隐蔽在荷兰居民的家中,在当地抵抗组织的帮助下,最后回到自己的部队。战后,许多英军老兵陆续回到阿纳姆,凭吊死去的同伴,看望曾帮助过自己的阿纳姆居民。这是每年一度的活动。荷兰人始终没有忘记这些老兵。上一代人去世后,他们的子孙仍然延续着这个传统。
博物馆内人不多。网上购票,扫码进门。展室分两层,陈列品都跟阿纳姆战役或多或少有关联。
博物馆内的门厅基本保持了当年的酒店布局。唯一不同的是厅里摆着一个约翰·瓦迪(John Waddy)的雕像。瓦迪少校是参加过阿纳姆战役的伞兵连长。战后他成为英国特种部队上校指挥官。退役后,瓦迪写书,著有“Tour of the Arnhem Battlefields"。《遥远的桥》拍摄组聘请瓦迪上校作为军事顾问,包括把几十位演员训练成军人。约翰·瓦迪于2020年去世,活了整整100岁。
纪念室里有很多参战老兵们的照片和捐赠的立功勋章。博物馆的介绍说他们现在仍然收到老兵或亲属捐赠的勋章和物品。
楼上的展室里有很多英国空降兵和德国党卫军使用过的装备。陈列品中还有些是当年参战的英军和德军老兵捐赠的个人物品。
空降兵的摩托车
这是伞兵连长罗伯特·凯恩少校(Maj. Robert H. Cain)捐献的军装,红色贝雷帽,腰带。
红色贝雷帽是英国空降兵的标志,是坚定勇敢的象征。德国兵把戴红色贝雷帽的空降兵成为“红色魔鬼”。如今全世界各国的空降兵都使用红色贝雷帽。
凯恩少校在这场战斗中作战勇敢,身先士卒,用单兵反坦克武器PIAT摧毁德军坦克,被授予了英国最高荣誉的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大概没几个人知道,凯恩少校出生在中国上海,是个上海人:)。
你要是看过故事片“A Bridge Too Far”,一定对Anthony Hopkins扮演的John “Johnny“ Frost(约翰·弗罗斯特)有很深印象。弗罗斯特中校带领他的伞兵营坚守在阿纳姆桥头,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最后受伤被俘。战后,荷兰人把阿纳姆大桥命名为”约翰·弗罗斯特大桥“(”John Frostbrug“)。
约翰·弗罗斯特中校照片和他的军号
这个小军号是弗罗斯特的私人物品,本来是用做猎狐的工具。弗罗斯特用它作军号,在战场上召集部队。电影《遥远的桥》里也有这个情节。后来弗罗斯特在战斗中把它丢失了。战后1945年清理废墟时被一位荷兰人在桥边发现。他把这个破损的小军号重整抛光后,捐给了空降兵博物馆。谁知过了不久,这件珍贵展品竟从展室里不翼而飞了。原来是让小偷盯上了。又过了几年光景,当人们不再抱有希望的时候,小军号又悄然地回到了博物馆。人们推测是因为小偷悔不当初,自己把赃物送归原主;也可能是小偷又被有良知的小偷盗了。总之是物归原主了。
看过电影《遥远的桥》的人一定对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扮演的索萨波夫斯基将军(Stanislaw Sosabowski)有深刻印象。索萨波夫斯基是唯一公开质疑作战计划的高级将领。他认为选择的空降区离攻击目标距离过于遥远,没有成功的把握。在战斗中,索萨波夫斯基跟上司意见不一致。尽管他的预见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他还是被撤职,成了行动失败的替罪羊。战后,索萨波夫斯基不愿意回到苏联控制下的祖国,滞留在英国。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进工厂当装配线工人,挣扎在贫困线上。在1967年他去世时人们才知道他们共事过的老师傅是将军。
索萨波夫斯基去世后,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在“市场-花园”行动60年后的2004年,波兰发行了一枚有索萨波夫斯基将军头像的10兹罗提纪念币(下图右)。2006年荷兰政府颁发给他一枚铜制狮子勋章(下图左)。
波兰邮政发行的邮票
德国党卫军第10装甲师指挥官海因兹·哈梅尔
在阿纳姆战役中,驻扎在阿纳姆附近的党卫军第二装甲军军长彼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中将起了至关作用。诺曼底战役后,所属的第九和第十师加起来只有六千多人,只剩下十几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彼特里希准确地判断出盟军的意图,认为阿纳姆附近的英军伞兵不是关键,而南面的英军地面部队才是更危险的。只要把英军坦克阻击在奈梅亨以南,伞兵难以坚持下去。他的策略是坚守住南面的奈梅亨大桥,同时夺回阿纳姆桥。哈梅尔被派到奈梅亨指挥作战,万不得已的时候把桥炸毁。德军虽然获得了胜利,阿梅尔认为是得益于盟军的失误,算是侥幸的胜利。
哈梅尔戴过的钢盔
1943年3月在苏联哈尔科夫的一次战斗中,哈梅尔刚从坦克的炮塔里露出头,一颗飞来的子弹击中了他头上的钢盔。幸亏有这顶钢盔保护,只是右耳负了伤,不然就一命呜呼了。他一直保留着这顶救命的钢盔。
这是希特勒亲自授予哈梅尔的铁十字勋章
哈梅尔的指北针和1941年11月莫斯科战役获得的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
战后哈梅尔在英国战俘营度过两年时光。回到德国后,他改行作了推销商。他还接受过很多战争史作家的采访。在拍制《遥远的桥》影片时,哈梅尔坚持影不要用他的真实姓名。所以出现在影片里的不是哈梅尔,而是“路德维希将军”。哈梅尔于2000年去世,活了94岁。
展品中还有很多英军和德军的轻武器,有些武器是战后在现场挖掘出来的。
英军使用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PIAT和发射弹。
它看起来很粗糙原始,发射弹靠弹筒的弹簧发射,要手足并用压紧弹簧才能装弹,而且后坐力很大。有效射程只有100米,实际上可靠性在4-50米距离,很需要士兵的勇敢。《遥远的桥》里有用PIAT打坦克的情节。
英军的司登冲锋枪(Sten gun)
司登枪是英国二战早期设计制造的武器,因为当时美国武器从造价和数量不能满足要求。设计借鉴了战前德国的武器一些特点。组件广泛使用冲压金属片,造价低廉(大约10美元),英国和英联邦国家一共制造了四百万只。特点是横向的双排弹夹(32发),体积小重量轻,射速每分钟5-600发,是特工和敌后游击队首选自动武器。因为制造工艺比较粗糙,容易发生卡壳和走火的问题,开始并没有受到英军的青睐。后来被俘的德军军官说出了司登枪设计的优点。德军使用的MP40冲锋枪使用的是立式弹夹,卧倒射击时不利于隐蔽自己,容易成为狙击手的靶子。后来司登枪又进行了多次改进,成为比较成熟的武器,在英军一直服役到1960年代。
维克斯重机枪
这是一次大战以来英军一直使用的武器,每分钟发射500-600发子弹。它的特点是用水冷却,与气冷型机枪不同,可以连续发射四个小时不用换枪管。尽管它很笨重,却是二战期间不可取代的英军伞兵武器。
这是德军的MG34轻机枪,发射速率极高,达到每分钟1200发子弹,所以盟军叫它“希特勒的电锯”。
因为它的制造工艺比较复杂,价格高,1942年起出现了改良型MG42。不过MG34一直在使用。
这是架在三脚架上的德军MG42式机枪。
德军基本步兵战术是以MG34/42为基础而制定的。这两种武器是多用途步兵武器。除了用于地面进攻防守,还可以用来做防空武器。它的缺点就是散热性能差,不能连续射击。
德军的MP40冲锋枪
地下室里有模拟的阿纳姆战役实物布景,加上灯光声响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观者还能坐上模拟滑翔机,体验在枪炮声中的颤动和降落的感觉。
从博物馆出来,乌特勒支大街对面是空降兵纪念碑。
碑前摆着一些荷兰一些组织和个人献出的花圈。
从奥斯特比克坐车回到阿纳姆火车站,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还有一个地方想去看看,那就是阿纳姆公路桥(Rhine Bridge)。从火车站沿着一条紧靠莱茵河的街道,徒步15分钟就到桥边了。
这条街从奥斯特比克一直通到大桥。80年前,约翰·弗罗斯特带领士兵行军走的就是这条路。《遥远的桥》里有这个场景,英军在路上受到民众的欢迎。
阿纳姆公路桥,现在改名叫约翰·弗罗斯特大桥
这座桥后来被盟军飞机炸毁,战后重新修建。只有桥墩是原来的。
过桥后是个河边公园。从这里往南走16公里就到了奈梅亨(Nijmegen)。这儿的陆地是由莱茵河和瓦尔河包围形成的一个岛屿。居民住得比较分散。
回到阿纳姆这边,我的一日游到此结束了。
桥头有个纪念公园。
有英军二战老兵赠送的一门加拿大制的25-Pounder野战炮。
还有一个桥头的空降兵纪念馆
当然还有很多想看而没看成的地方。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