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裔中国人二代继续赞美共产党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美裔中国人二代继续赞美共产党

这里说的《共产党》是指: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工厂》是指:毛泽东时代的《国营工厂》即《文革时期在光华木材厂的工作经历》。阳和平是第一代美裔中国人寒春、阳早的儿子,又是长子。

阳和平教授1969-1974年在北京光华木材厂当了五年工人,1974年赴美之后先后在十余家工厂打工,又当了十余年工人。阳和平在国营工厂养成的工作习惯带到了美国,结果被他的美国同事们讥讽为“傻瓜型工人”:一不会偷懒,二不会应付工头,经过多次找工作和失业的经历,他才逐步学会如何系统地“偷懒”,成为一个精明的美国工人。

毛泽东时代文革中当工人:我们工厂是整个国家的一部分,自己干活也不是为了某个人,经济发展过程和结果不是哪个人自己的东西,而是与全国人民的利益紧密相关。

《一个美裔中国人在国营工厂经历》

阳和平《文革时期在光华木材厂的工作经历》(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主流舆论一直宣称毛时代的国企“大锅饭养懒汉”、工人“干多干少一个样”。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则大力鼓吹产权明晰、监督机制和物质激励,认为毛时代的国企就是因为缺少这三者,所以工人会偷懒、企业效率会低下。那实际是否如此呢?本文是一个具体的个案,帮助人们理解工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想到要偷懒,以及偷懒的目的和实际需要又是怎样形成的。

阳和平教授1969-1974年在北京光华木材厂当了五年工人,1974年赴美之后先后在十余家工厂打工,又当了十余年工人。阳和平在国营工厂养成的工作习惯带到了美国,结果被他的美国同事们讥讽为“傻瓜型工人”:一不会偷懒,二不会应付工头,经过多次找工作和失业的经历,他才逐步学会如何系统地“偷懒”,成为一个精明的美国工人。美国人权运动的沉寂和中国改革舆论的刺激,使得阳有了强烈的学习经济学的愿望,此后拿到博士学位在大学任教。本文由访谈者老田综合了阳在武汉的一次谈话,后来又到北京进行追加访问形成。

68年工宣队和军宣队进学校来了,有个老工人专门找我谈话,要我别参加那些派性斗争。年底就开始上山下乡了,少数人开后门参军走了,多数学生一批批动员下乡,我也算是68届初中毕业生,同学们多数报名去山西、内蒙,还有好多人去了陕西黄陵县,但校领导不让我下乡。那时也没有觉得乡下很苦什么的,草滩农场也是农村当然比一般农村好些,都还是能够适应,也没有想到前途怎么样,反正觉得同学们都去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也很想去就是了。

有些官员自己喜欢搞特殊,也以己度人,认为别人也要搞特殊,硬是不让我下乡。学校不让,我就去找区革委会,结果还是不批准下乡,一直找到市革委会外事组还是不批。看来这种“以己度人”是很普遍的,右派以己度人说周总理媚上,说毛主席权力欲,都是这么“度”出来的。后来我的弟妹都让下乡了,去了安徽的茶场,这跟我的长期抗争有一定关系,算是对他们政策开放一点。

最后把我分到光华木材厂,厂子在广渠门外,是五十年代初期建起来的中央级企业,有3000多人,68年春节过后去上班。这个厂里造反派头头刘锡昌是九大中央委员,其实真正起作用的造反派领导人,是几个知识分子,谢富治希望选拔出身好的老工人进去中委,这样就选中了他。我去厂里的时候,刘已经不在那里了,四人帮倒台之后他也跟着倒了,1983年整党,要求党员重新登记他没有去登记,听说他对人讲自己一生只入一次党,还是有点骨气的人。

那个时候有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例如把街道的名字改成革命化的,例如反帝大道反修大道等,厂里搞了一段“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这大概是69年七八月份的样子,天气还不太冷。有些人就是喜欢用非常革命的口号和形式,把自己包装起来,显示自己如何革命,希图捞点政治资本。跳“忠字舞”的时候,大伙儿都应付,但是有些“假积极”非要搞,很多人都不满意,但是都不敢公开挑战。这样的人到处都有,我记得初中时有个广播员说错一句话,就被这种人抓住不放,做完自我批评还不行,还非要开大会批判,硬说她是故意那么讲的。而早请示晚汇报那些东西,因为表面上很忠、很革命,也没有人敢于正面对抗和反对,但私下里都觉得他们无聊,认为这些人是转移斗争大方向。还有段时间比像章大小,前门大栅栏一带甚至还有像章交易市场所,一些人把铝合金都拿去造像章,造飞机都没有原料了,毛主席只好自己出来讲话说“还我飞机”。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那些“假积极”看到没有什么政治油水可捞,自己也不积极了,“早请示”搞了个把月的样子就停下来了。

斗争方法和内容本身就是阶级斗争规律的反映,那些人目的,一是用这个为自己捞政治资本,二是用这种方式去打击别人。工厂里那些真正有历史问题的人,反而是老老实实、好好干活,木材厂有个过去国民党的兵,每次运动中间都挨斗,干部特别喜欢打死老虎,其实就是转移运动大方向,当权派尽会干这个,是非常卑鄙的计谋,目的就是找替罪羊,把自己保护起来,这种搞阶级斗争的方法也反映阶级斗争的内在逻辑。

除了那些短时间的形式化的东西之外,当时工厂里头学习很多,学习社论、政策和文件,还有参加四届人大的宪法讨论,讨论四五计划等等,这些我都经历过。一般情况下,白班是下班后学习,晚班是班前学习,多由工段、班组组织进行。我在那里赶上讨论宪法和四五计划,讨论的时候,先是传达五年计划国家发展的大方向是什么样子,然后就集中讨论时候,大家想着怎么样发挥工厂的潜力,配合总的发展计划,讨论中时形成一个明确的感受:我们工厂是整个国家的一部分,自己干活也不是为了某个人,经济发展过程和结果不是哪个人自己的东西,而是与全国人民的利益紧密相关;在讨论了国家大的发展方向时,也联系自己的工厂,还有自己的努力方向,国家哪些方面需要发展,工厂生产上有哪些缺环,工人为此提出好多技术革新建议。那时没有多少贫富差距,国家发展了,理所当然会有你一份,讨论之后都觉得发展前景跟你有关系。

我最开始是在八车间,生产贴面板,有了贴面板,就可以把碎木头粘在一块,然后表面贴上整块的贴面板,看起来好看。贴面板是由好几层牛皮纸侵胶后垒成模板,送进热压机里头,控制压力,蒸汽控制温度,压多长时间,也得熟悉机器的特点,掌握机器的脾气,大概学几个月就可以了,不像车工始终有个熟练程度问题。压一次几十分钟,然后换一次,一个班要换个七八次的样子。换完板子之后,就到休息室里休息,有聊天的,也有扯开嗓子唱红灯记类的样板戏的,我挺怀念那个时候。

当时学习抓得很紧,每天都有,班前要学习一两个小时,家里有老婆孩子的工人就觉得是个负担,希望快点回家。八车间这时整改作玻璃钢,是一个军工产品,我和表姐两个外国人和另外一个华侨调出去了,1970年把我调去五车间。到了五车间之后,领导告诉我说:你可以不参加学习;我说我要参加,他很强硬地说:你可以不参加。这简直气死我了,实际上他们是不想让外国人参加学习中央文件。九届二中全会之后,毛主席说不要上陈伯达一类骗子的当,提倡读马列原著,指定了六本书,还是不让我参加,我就自己去买来自己啃,最近我还找到当年买的《反杜林论》,书页里的道道都还是那时划的。当然还买了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还有《资本论》,第一卷没怎么看完,这次的学习跟初中时学习“一分为二”和批判“合二为一”联系在一起了。因为干部硬是不让我参加学,我就非要跟他较劲,自己努力学。当时学的东西,印象真深,回到美国之后,这个“马列”的“流毒”硬是肃不清,资本主义的一套逻辑就是没有说服力。但人跟人不一样,我表姐卡玛也学了,她回美国后的思想变化就很彻底。

普通工人不仅学这些原著,还要学文件,下来的时候有时说今天学了什么什么文件,但是不能告诉你。许多工人学习实际上不积极,组织学习又必须参加,有点无奈,也有的有怨言,说“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很多人都是希望一下班就回家去,就是因为不愿意学习和参加会议,结果在不知不觉中间丧失了主人翁地位,变成了今天的雇佣工人。早先自己不学习提高,最后就不得不想着怎么再一次去求解放了。

工厂管理中间,鞍钢宪法当时讲的很多,我看还是有不完善之处,要不然就不需要文化大革命了。改变所有制内容还不够,还有人与人关系的内容,特别是干部和群众的关系,这光靠鞍钢宪法还不行,领导层是怎么来的,群众组织是个什么地位,大字报的作用和地位怎么样,这些在鞍钢宪法中间都没有得到解决。文革期间参加革委会“三结合”的干部,需要有群众推荐,经过群众审查同意,群众可以通过大字报或者辩论方式批评干部,这都是鞍钢宪法所没有的新内容。

我在中国当工人的五年里,认识的工人中间,痛恨文革的不多,而认为只有像文革那样的群众运动才能对付官僚腐败的却不少。文革期间,要是领导人不得人心,根本就管不住人,工厂里当干部的搞腐败可不容易,一旦被群众发现了,一张大字报贴出来,这官就不好做了。中国历史上也有数不清的“下”犯“上”的农民暴动,但是只有文革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基本上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进行的大规模的“下”犯“上”的(也实质上是民主的)搏斗,就其本质来讲是一场提倡同以往统治阶级以武治人的做法相反的一场以理服人的“文斗”——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文革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工人民主参加管理和监督企业领导的权利。当时我们工人都有铁饭碗,不怕干部,所以敢提意见、写大字报,虽然当时干部缺少挟制工人的手段,但工人干起活来很少有偷懒的,生产年年超额完成计划。

苏联的“一长制”还是列宁提出来的,当时因为要从无政府主义状态中间奋斗出来,而鞍钢宪法与“一长制”和马钢宪法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在光华木材厂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按照鞍钢宪法办的,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在美国工厂里,工人看到老板来了精神很紧张,但光华不一样,干部来了工人该干吗还干吗,聊天的继续聊天,看报的继续看报,甚至还反过来说干部:哎呀,好久都没有看见你了,言下之意是你有点脱离群众,干部反而要反过来作解释,说是什么原因才这些时没有下车间来,就跟作检讨似的。工人那时候不怕干部,倒是干部有点怕工人,怕工人贴大字报。工人不怕干部,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美国当工人就完全不一样了,工头来了你必须表现积极干活的,你不干活就要走人,管理人员完全掌握着你的工作机会,那是非常大的权力。

当时工厂里头的问题,往往还等不到大字报出来,平时在会上就提出来了,迅速就解决了。提什么意见的都有,但人身攻击的少,大多数人还是通情达理的。有个特别能说会道的同事,俏皮话特别多,一串一串的顺口溜,跟他聊天,一天的工作都很愉快。还有一个同事外号“大石头”,他是一个对什么都要发表意见的人,脑子里尽是点子,厂里和车间的领导特别烦他,领导安排生产他老是有不同意见;工作之余还组织球队比赛,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活动家。他有次提出在热压机那里搞个升降机,以减轻体力劳动强度,过去车间主任也干过这活儿的,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不太热心,因为大石头老是提,后来职工开会时讨论通过了他的建议,这样就得按照他的意愿搞。当时工人地位高,有发言权,干部姿态低,脱离群众、没有与群众打成一片就算是犯错误了,工厂内部干部与工人距离很近,虽然不是刻意要求按照什么规定执行,但实行的就是鞍钢宪法规定的那些东西。有了工人合理化建议,生产环节整改之后就更合理了,工人确实感到是企业的主人,不需要另外制订一套制度,自上而下去把工人都捆死。

那时也有工人抱怨说,工资老是不涨,再就是对干部作风有些意见,偶尔对某个领导说点牢骚和怨言,虽然有这些意见,但都没有对工作态度造成太大影响,你观察他干活都还是很负责的。毕竟在工厂工作,投机偷懒的机会太多了,但没有多少人用这些机会,跟后来美国的工人一对比,就觉得光华那些工人都属于“傻瓜”型的,很少利用机会偷懒。当时我感到最不合理的是倒班,白班晚班每个星期换一次,好不容易适应过来,就又换过去了。不过,要是一个月倒一次的话,习惯就更巩固了,更难倒过来,只有一个车间组织了一帮人专门上夜班,是固定的。大的制度变革,那时候要经过大辩论,很多工人也是习惯成自然,我发出倡议希望改革这个倒班制度,但没有多少人响应。除了旧的习惯势力确实比较厉害之外,从上往下看,确实需要一个按时的规定,判断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可能有些不同,这体现了个人与全局的差别。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寒春是一个真共产党人思想境界






1921年10月20日,被许多中国人尊称为“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寒春同志,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但令人遗憾的是,走资派特色政府的官方媒体,对寒春的报道和纪念是远远不够的。以致于对阳早、寒春夫妇”,有人竟然污蔑是“白左”。

这些《反共的华人》不懂寒春的事迹,更不懂寒春作为一个真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寒春不容污蔑!》《寒春不容污蔑!》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过程的!

白求恩同志经过对资本主.义丑陋医疗和苏.联社会主.义医疗优越性的对比,才找到理想方向,他来到中国时就已经是共.产.党员了;阳早也不是一出生就是国际主.义者,他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来到中国后也是在通过对国.共领导人的对比,最后选择了去延安;正如阳早、寒春夫妇的儿子阳和平老师所说,实事求是地讲,寒春一开始并不是为了信仰而来到中国的,她只是受到了一些红色书籍的影响,只是受到了美国军方不顾科学家的反对执意将原子弹投向广岛和长崎的刺激,只是帝国主.义摧毁了她献身核物理“纯科学”研究的理想之后来中国寻找出路,只是来中国寻找自己的哥哥和男朋友,他自己根本没想过会在中国待一辈子……但是,正是看到了延安不同于纽约、上海和重庆的勃勃生机,正是见识到了“小米加步枪”的人民战.争的力量,正是在融入人民中不断改造了自我,正是因为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电视连续剧”(从解放战.争,到土地改.革;从抗.美.援.朝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从大.跃.进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太精彩、太神奇、太迷人了,寒春再也舍不得离开中国!

寒春和丈夫一起,是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洗礼中,逐渐明确并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更是在近百年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教育中,树立起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成为了一个奋斗终身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所以,请《反共的华人》们再也不要用自己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来要求寒春配合中国搞原子弹啦!面对美帝对新中国进行的数次核讹诈,寒春并不反对中国人搞原子弹自卫;但她作为个人,对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产生了强烈的排斥,认为中国的孩子更需要牛奶,并因此为中国的养牛产业和农业机械化事业奋斗了一生,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苛责的呢?中国政府当时是完全尊重了寒春的选择,于是,才有了这历史的结论: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的,没有外国人参与!

那些把寒春女士当成小资白左的人,当成简单人道主义者的人,可曾想过这些决定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大的抉择:

  1、放弃美国优渥生活

  2、放弃自己远大的学术前途(寒春的导师是“原子能之父”费米,他当时的同学杨振宁、李政道后来同时获得了诺贝尔奖)

  3、在一穷二白的延安窑洞里结婚

  4、在陕北的崇山峻岭中、在内蒙古的三边牧场、在西安的草滩农场、在北京的小王庄,天天和牧民、农民们在一起,当他们的学生,也当他们的老师

  5、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但却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

  6、在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大为改善的21世纪,作为农业机械部的副.部.级顾问和外国老专家,他们放弃了国家安排的商品房,依然住着北京农村的小平房,用砖头垒起了办公桌。

试问,哪一个小资白左能做出这些事情呢?

答案只有一个:阳早、寒春夫妇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是理想主.义者,是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终身的人,是为理想信仰践行一辈子的人!

没有对比,其实就展现不出寒春的伟大:

寒春夫妇从西安调到北京负责翻译工作时,曾经住在豪华宾馆里,一些在他们身边工作的中国人却觉得沾了他们的光。

去大寨学习时,寒春忙着和陈永贵等农民交朋友、学经验,而同去的一些中国人,却觉得人家大寨脏,要急着回城里。

1979年,阳早、寒春作为顾问,随中国“奶牛机械化代表团”出访美国。在60天的行程中,他们没有去饭馆吃饭,在一些华侨或美国人的家里打地铺,甚至理发都是自己带的推子,而寒春把节省下来的2/3的差旅费,全部购买了奶牛养殖设备和关键配件。当一些美国老朋友为寒春放弃核物理感到惋惜时,她幽默地说:人民革.命,中国是榜样,我从自然科学的尖端跨到社会科学的尖端,有什么不好呢?

这种思想境界,有几个人能达到呢?

我们很多中国人自己对咱们的国家和人民尚且做不到寒春这样,那答案显然只能从理想信仰的层次去寻找了!

也许在工作内容上,在美国养奶牛和在中国养奶牛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为谁养的问题上:一个是为了少数资本财团和自己的谋生手段,一个则是为了中国人民福祉,为了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为了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这就有天壤之别了!

正如寒春在《幸福何在?》的文章所说——回顾我所走过的路,从小学到研究所的生活不能说它不幸福,但比起站在人民之中,与大家一起改造整个社会,用双手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美好而富有的新国家,原来的那种幸福观是多么的狭窄啊!……当然,有的人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但这种靠建筑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它终究会被历史所消灭。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毛主席曾经亲自批示过的寒春写的那份大字报。

1966年8月29日,阳早、史克、寒春、汤反帝四位外国人,用了整整十天,写下了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为什么在世界革.命心脏工作的外国人被推上x正主.义道路?》。

他们说,我们外国人有“五无、二有”的待遇。“五无”包括:没有体力劳动,没有思想改造,没有接触工.农的机会,不搞阶.级斗.争,不搞生产斗.争;“二有”:包括有特高生活待.遇,有各方面的特.殊化。寒春等人认为,这是赫鲁晓夫思想,是x正主义思想,是剥削阶级思想。这样做会把革命的外国人和他们的中国阶级兄弟隔离开,破坏他们的阶级感情,破坏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他们要求,取消特殊化,以阶级兄弟看待,而不是以资产阶级专家看待。

9月8日,毛主席亲自批示:我同意这张大字报。外国革.命专家及其孩子要同中国人完全一样,不许两样。请你们讨论一下,凡自愿的,一律同样做。如何请酌定。

这样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情感,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和国际主.义战士才能拥有!

寒春同志,显然充分理解了当年毛主席的初衷!

毛主席逝世后,寒春曾经有过一段非常痛苦的时期。

当年,寒春夫妇也在家里和自己的儿子讨论“姓.z姓.s”的话题,并争的面红耳赤!

面对一些人不再相信共产主.义理想了,寒春越来越怀念在革.命岁月中,工农一家、齐心协力、斗志昂扬、团结奋斗的精气神了。

面对他们和许多工人兄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研制出来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养牛设备逐渐被国外进口设备取代,寒春痛心的说:中国不搞自主研发、自主工业怎么行,能全靠进口吗?资金和市场,能换来核心技术吗?

1990年春节,寒春曾当着农业机械部领.导的面说,农机院搞的技术转让,谁有钱就转让给谁,那农民没有钱怎么办?你们还有多少人在为农民服务?”

她提醒中国人说:你们对资本的警惕完全不够。

是的!

完全相信,从帝国主义的大本营来到中国的寒春同志,一定有着对资本主.义各种弊端和丑陋的高度警惕性!

面对社会上一些人对毛主席的污蔑,寒春大胆地说:“我最崇拜的人是毛主席!”

她说:能成为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荣幸!

她说:给毛主席干活,心甘情愿。

最后,想起了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说过的话:“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寒春同志身上!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美裔中国人》《华裔美国人》






《华裔美国人》钱学森说:《“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

《美裔中国人》寒春曾说过:“回顾我所走过的路,从小学到研究所的生活不能说它不幸福,但比起站在人民之中,与大家一起改造整个社会,用双手建立起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美好而富有的新国家,原来的那种幸福观是多么狭隘啊!当然,有的人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但这种靠建筑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它终究会被历史所消灭。”

《美裔中国人》:寒春(Joan Hinton)

寒春、阳早简介:

寒春(Joan Hinton)

寒春(1921年10月20日——2010年6月8日)美国核物理学家、共产主义革命者、国际主义战士,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是曼哈顿计划中少数的女科学家之一,曾在洛斯阿拉莫斯武器实验室做费米的助手。在阳早的邀约下,1948年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来到中国,1949年与阳早在延安结婚。她积极投身于农业机械化和奶牛养殖事业,是中国第一个直冷式奶罐的设计者,中国绿卡“001”号的获得者。2010年6月在北京病故,享年89岁。22岁的寒春是一个滑雪健将。

阳早(Erwin Engst)

阳早(Erwin Engst)(1918年11月9日—2003年12月25日)1918年11月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等高校学习农牧专业。受中国革命感召,1946年5月,以联合国奶牛专家的身份来到中国,同年10月抵达延安,先后参与创建三边牧场,西安草滩农场,并一直从事农机具改革和畜牧业技术革新工作。20世纪80年代被原机械工业部聘为顾问,被国务院批准为“外国老专家”。2003年12月在北京病故,享年85岁。

寒春、阳早为理想信念而活。

阳早是农场主的孩子,自己家拥有一个养牛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提灯照亮牛棚”。而寒春则出身“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当地知名律师,母亲创办了全美最早的男女同校寄宿高中,父亲的姨妈还是我们熟悉的经典小说《牛虻》的作者伏尼契。高中时,寒春就是个滑雪健将,如果没有二战的爆发,她很可能会出现在那年的冬奥会赛场。大学时,她爱上了核物理,在美国顶尖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参与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作“原子能之父”费米的助手。

中国人“小米加步枪”的抗战神话,还有《红星照耀中国》等进步书籍,吸引着20多岁的阳早和寒春放弃安稳的生活先后辗转来到中国。寒春曾经说,她本来只想看看中国的解放区,但看到这里有这么好的人民,她就留了下来。“到处充满阳光”的延安,让他们找到了革命精神的乐园。1949年,阳早(左)、寒春(中)和他们的翻译张耕野在陕西瓦窑堡。

寒春、阳早苦中作乐,鹣鲽情深。

当时的中国与他们在美国的生活截然不同,这里贫苦落后、战火纷飞。1947年,在战火中撤离6个月、终于走出包围圈的的阳早拜访了同样在中国工作的国际友好人士马海德,终于吃了一顿饱饭。看着阳早狼吞虎咽的样子,马海德开玩笑说:“现在我终于知道,你妈妈为什么要在农场里把你养大了。”后来,在三边牧场,他们也一年只有春节才能吃上一次米饭。这里卫生条件非常糟糕,对以前从没有见过的虱子,他们也慢慢习以为常。

当时,除了生活的困难,更可怕的是有生命的风险。阳早经历过真枪实弹的战争,还有疾病的折磨。有一次,他得了血痢,昏迷了整整一天,医疗条件跟不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1950年,寒春在三边牧场高烧至41度,牧场仅有的药没有效果。最终,多方打听,四处寻找,买到一小瓶青霉素才救回了一条命。阳早、寒春结婚后在延安合影。

在延安遇到的各种困难并没有打败他们,他们仍然坚定地留下,投身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再也吃不到家乡的冰淇淋,清凉的山泉水一样甘甜;再也没有奶油蛋糕,就用泥土做成蛋糕的样子庆祝生日……他们在恶劣的物质条件下用心灵过出了乐趣,将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全部献给了中国的畜牧业,尤其是养牛机械化和牛种改良。去三边牧场的途中寒春、阳早见到悬崖峭壁缝里流出的泉水,非常享受地喝起来。寒春送给阳早用泥土做的生日蛋糕。

寒春、阳早把省下来的钱,全花在牛身上。

上世纪70年代,寒春和阳早来到位于沙河小王庄的中国农机院农机试验站从事牛群饲养和改良。

1966年,阳早、寒春以专家的身份被调往北京,但是,他们仍然坚持不住专家楼,不坐小轿车,衣食住行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他们恨不得把省下来的钱,全花在牛身上。

寒春的家,在北京昌平区小王庄农场,是北方农村常见的红砖平房小院。在小王庄,一间不大的屋子,既是他们的卧室,又是他们的办公室,一住就是几十年。这里布置简陋得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庭一样,连办公桌的桌腿都是用砖头垒成的。院门大敞着,寒春生前好友说,门很少上锁,因为对她来说,中国人都是朋友,不需要提防任何人。

寒春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回顾我所走过的路,从小学到研究所的生活不能说它不幸福,但比起站在人民之中,与大家一起改造整个社会,用双手建立起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美好而富有的新国家,原来的那种幸福观是多么狭隘啊!当然,有的人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但这种靠建筑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它终究会被历史所消灭。”

这对可敬的老人,为信仰而来,把毕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

《华裔美国人》:钱学森。

1929年9月,钱学森考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1930年暑假,因感染伤寒及体弱,休学一年。借此机会,他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他先后阅读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布哈林的《唯物论》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1931年9月,钱学森回到学校上大二,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接触到共产党相关的组织。1932年1月,日本进攻中国的“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他积极参加交大学生的抗日活动。在大三学习期间,钱学森喜好音乐还曾加入了交大的管弦乐队。

1934年夏,钱学森参加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考试,最终钱学森以航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钱学森,194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任钱学森为终身教授。

1947年9月17日,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结婚。同年9月26日,前往美国波士顿安置新家 。1950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威因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钱学森这时立即决定以探亲为名回国,准备一去不返,但当他一家将要出发时,钱学森被拘留起来,两星期后虽经同事保释出来,但继续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滞留达5年之久。

美国军方不放钱学森回国,海军部副部长甚至威胁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1950年9月7日,美国司法部移民规划局非法拘留了钱学森,并把他关押在洛杉矶以南特米洛岛的拘留所里。探照灯24小时对准他,不让他获得休息,每隔十分钟就有一个士兵要打开铁门,伸头查看他有没有逃走。被拘禁15天后,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和钱学森的导师等人凑齐了一万五千元美金将他保释出狱,出狱当天,蒋英来到特米洛岛接钱学森回家,到家后发现钱学森失声,无法说话,体重15天之内掉了15千克。经过休养,钱学森的失声得到康复,但他不能从事之前的研究,必须每月向洛杉矶移民局汇报行踪。1953年,在美国政府迫害钱学森的几年中,除了教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当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征,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54年,钱学森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工程控制论》一书在美国出版。

至1955年,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无端软禁、扣留已达五年。其间钱学森陆续从报纸上读到中美两国谈判双方侨民归国的问题,特别是美国报纸宣称“中国学生愿意回国者皆已放回”,钱学森决定请求中国政府给予帮助,他向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写信,报告自己被美国拘留、有国难归的困境。为了把这封信准确“发射”到陈叔通手中,钱学森经过精心考虑,让蒋英在信封上用左手模仿儿童笔迹写妹妹收信地址,以使联邦调查局的特工认不出是蒋英的笔迹。随后钱学森和蒋英来到一家商场,钱学森在门口等待,蒋英进入商场,特工就等在商场之外。蒋英看周围无人注意把信投进商场的邮筒。这封信躲过了联邦调查局的监视,安全到达比利时。蒋英的妹妹蒋华收到信件之后,立即转寄给在上海的钱学森父亲钱均夫。钱均夫马上寄给北京的老朋友陈叔通。陈叔通当即转交周恩来总理。这一系列的转寄,都安全无误。周恩来深知钱学森这封信的重要,令外交部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进行中美大使级谈判的中方代表王炳南,并指示:“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钱学森获准离美。

1955年6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前夕,美方想利用会谈的机会,赎回在朝鲜战争期间被俘获的军事人员。美国总统、国务卿等出面,多次同有关部门沟通协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误判使事情最终出现转机,他认为:“(经过五年的滞留),钱学森掌握的信息已不再有多高价值了。现在看来,他(钱学森)那个时候掌握的涉密信息可能被最新研究所超越,并且这些信息在苏联阵营看来也可能成为基本常识。”因此,在1955年6月中旬,美方最终同意钱学森回国的原则意见 。

1955年8月5日,在中国政府交涉下,钱学森收到美国司法部移民规划局的信件,被告知可以离开美国。同年9月17日,洛杉矶晨报上印着特大号字标题“火箭专家钱学森返回红色中国”。在码头上面对媒体记者和赶来送行的朋友们,钱学森说:“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

《华裔美国人》钱学森说:《“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

《美裔中国人》寒春曾说过:“回顾我所走过的路,从小学到研究所的生活不能说它不幸福,但比起站在人民之中,与大家一起改造整个社会,用双手建立起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美好而富有的新国家,原来的那种幸福观是多么狭隘啊!当然,有的人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但这种靠建筑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它终究会被历史所消灭。”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多数老工人们都很感激社会主义制度







阳和平:当时同事中间,多数老工人都很感激社会主义制度,认为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他,整个身心都扑在工作上,光华厂有的工人是从农村来的,跟农村比条件要好得多,也很满足。

阳和平:八十年代初期,改革舆论中间有一个说法叫“大锅饭养懒汉”,其实在毛泽东时代我和同事们一点都不会偷懒,是到了美国以后才学会偷懒的。

阳和平:除了工作条件和收入之外,人生意义追求也是很重要的,我父母离开美国毅然奔赴延安,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虽然比他们在美国时艰苦的得多,但他们自己认为穷乡僻壤的创业和生活更有意义,是值得追寻的人生意义。我父亲在那负责农场的奶牛养殖,我母亲应用它的物理学知识改良农具,设计牛场,我就是北京出生,在西安的一家国营农场并在那里长大的。我爸爸常说他们是为活而食,不是为食而活。

阳和平:那时代提倡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我当工人时有一种一辈子当螺丝钉的想法,也心甘情愿,全副心力都放在生产上,看技术上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整天琢磨这些设备,到处看,到处观察,有一次发现热压机的底座铸钢裂了,需要修理。

阳和平:只是到了美国之后,才想着要当技术工人,爬上高等级。当时在光华根本没有多想,前途是什么,以后要怎么样,只是想着干好工作,连上大学的念头都没有起过。那时物质上的东西不多,级差不明显,也许有人想要爬上去掌权,但干部和工人谁说了算,还是有得争的。

阳和平:回想起来,毛泽东时代的工人真的有点“傻”,总认为我们的劳动目的不是为资本家赚钱,而是为国家为自己,所以劳动上有一种自觉性,不依赖干部的强迫和监督。真正在第一线的生产工人,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是有成就感的,有一种在劳动中间创造出来产品东西,而个人对劳动成果还有感情。

阳和平:当时工人在一起吃住,在一块儿劳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好,很温暖,非常让人怀念,吃饭在食堂,住在宿舍里,还一块学习。我到了美国去以后,老是想家,想的不光是我的父母,还想着光华的工人,梦里常常都想着他们。

一个美裔中国人在国营工厂经历


作者:阳和平教授

《文革时期在光华木材厂的工作经历》(二)

当时厂里没听说过职代会,有一个造反派组织大联合形成的工代会。70年预备召开四届人大,我们厂里也组织讨论宪法,参加人大代表选举,那时国家政治上什么大的东西要发下来讨论,主要是召开车间和班组会议进行,小组开会把意见集中起来。开会有时也流于形式,有时也开全厂大会,经常涉及的倒是福利和食堂等问题。

要是干部干什么大家不同意,大字报就来了,不需要形式化的程序,因为有这些潜在的威胁,干部也不敢乱来,因为不是那种干群严重对立,反应意见的渠道多种多样,都很有效。讨论生产计划,有些事明摆着的,技术革新和人员安排该怎么办,管生产的一说,工人掌握的情况比干部少,也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还有比方说哪那儿安全有问题,你那个地方老是坏,要提请注意,日常工作就可以上去,不需要很形式化的东西。

当时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是有保障的,干部控制不了,胡作非为的空间很有限。

涨工资的时候,也不是干部能够说了算的,先是车间有个方案,发下来班组讨论,同意不同意,要经过班组和车间两次讨论,这个争论往往很激烈,工人中间还是平均主义意识比较浓厚,上次你涨了,这次该我了,谁年轻负担轻要让一让,某个老工人家里人口多负担重,应该考虑等等。

西方在企业中间也讲究这个,培养团队精神,后来我在AT&T工作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们那里工资升级实行的倒是大寨那种“自报公议”方式。

要是车间主任不顾工人的意愿,硬要把某个人的工资涨上去,那他以后的工作就难了,工人心里不痛快,有好多消极抵抗的办法,分配工作就说让你找谁谁去,谁谁不是涨了工资吗?干部也缺少大棒对付工人,要是不得人心真是没法领导,办事儿和涨工资都必须大多数能够认同才能执行,如果只有几个人闹,大家都不理他。

对干部来说,为了极少数得罪大多数,绝对是划不来的。而且当时还有大字报的权力,工人就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东西,干部也没法报复。那时工人感受不到多大上面来的压力,因为干部不掌握工人的生杀权,在提升和工作安排上穿点小鞋,范围小、利益也不大,所以心情舒畅。

当时同事中间,多数老工人都很感激社会主义制度,认为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他,整个身心都扑在工作上,光华厂有的工人是从农村来的,跟农村比条件要好得多,也很满足。

有个同事老家是河北农村的,他两个星期回家一次,装满两麻袋锯末绑在自行车上,骑行100多里地带回家当燃料,这个人是从农村的砖瓦厂调来的,一年四季都这样,他也是把本分工作干完,不关心厂里的事情,心思游离于同事圈子之外,自己有一番另外的天地。

还有一个外号“小赖包”的,特别消极,他除了本份工作以外,什么也不帮别人;其他人自己这边活儿干完了,你那边还忙,我去帮你一把,干完了我们一块儿休息一会儿。

赖包这样的人是极少数,他也不破坏捣乱,就是从来不会帮别人,只管完成自己本分的工作量,他有困难别人也不会帮他,自己孤立自己也没脸,人家也看不起他,给他起个绰号叫“赖包”。

虽然不是正式强制,但这种“同辈压力”是很厉害的。因为他家里是小业主出身,所以对新制度比较消极,还有些小市民出身的自由职业者的孩子,也消极一些,也是心思游离于同辈圈子之外。

除了工作条件和收入之外,人生意义追求也是很重要的,我父母离开美国毅然奔赴延安,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虽然比他们在美国时艰苦的得多,但他们自己认为穷乡僻壤的创业和生活更有意义,是值得追寻的人生意义。我父亲在那负责农场的奶牛养殖,我母亲应用它的物理学知识改良农具,设计牛场,我就是北京出生,在西安的一家国营农场并在那里长大的。我爸爸常说他们是为活而食,不是为食而活。

在工厂里头升级,从学徒工开始,两年后升为一级工,再升级为二级工,月工资38.61元,这是到了年限就升级,再要升三级工就得等机会了。

那时代提倡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我当工人时有一种一辈子当螺丝钉的想法,也心甘情愿,全副心力都放在生产上,看技术上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整天琢磨这些设备,到处看,到处观察,有一次发现热压机的底座铸钢裂了,需要修理。

只是到了美国之后,才想着要当技术工人,爬上高等级。当时在光华根本没有多想,前途是什么,以后要怎么样,只是想着干好工作,连上大学的念头都没有起过。那时物质上的东西不多,级差不明显,也许有人想要爬上去掌权,但干部和工人谁说了算,还是有得争的。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舆论中间有一个说法叫“大锅饭养懒汉”,其实在毛泽东时代我和同事们一点都不会偷懒,是到了美国以后才学会偷懒的。

回想起来,毛泽东时代的工人真的有点“傻”,总认为我们的劳动目的不是为资本家赚钱,而是为国家为自己,所以劳动上有一种自觉性,不依赖干部的强迫和监督。真正在第一线的生产工人,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是有成就感的,有一种在劳动中间创造出来产品东西,而个人对劳动成果还有感情。

当时工人在一起吃住,在一块儿劳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好,很温暖,非常让人怀念,吃饭在食堂,住在宿舍里,还一块学习。我到了美国去以后,老是想家,想的不光是我的父母,还想着光华的工人,梦里常常都想着他们。

光华厂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女工的歧视,这在短期内往往不明显,我去美国之后过一段时间回来,一起进厂的男同学提拔的就很多,女工同学都还在原来的地方生产一线,最后男工同学只有一个没有提干,而女工同学只有一个人提拔了,这还是因婚姻关系——她嫁给了一个厂级干部。这有些是自身的原因,女工承担的家务事情多,在厂里也不积极,但也有好几个女师傅嘴巴很厉害的,干部都不敢惹,还有的也很能够团结人,也有能力的,就是不提拔她们。她们也不是为当干部而闹,有些是“刺儿头”,批评干部一点情面不留。传统的观念确实根深蒂固,男的看不起女的,认为她们话多就是爱挑刺,甚至认为是泼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