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GE 的这篇,我看了个开头和结尾,中间直接skip了。
很多年前读过GE 前总裁Jack Welch 的自传,当年非常火,但我读的没有一点感觉。现在想来,那时正是Made in China 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这种大肆鼓吹的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有很大的市场的。但是,我就是不喜欢,或者我骨子里就非常厌恶那套类似军队的管理和晋升体制。那本书里,我唯一记住的,就是Jack Welch 说他们买了一个咨询公司,很快发现,GE那套管理模式对他们完全无用,好像就只是买了一个办公室的座椅板凳。 看到这儿,我就笑了,我想GE那套也不适合我。我没有必要继续读下去了。 不是我有更先进的一套管理经验。而是,我很早就决定,坚决不再进工厂, 坚决不做需要直接面对一线工人的工作, 惹不起他们,我躲,躲得远远的。是管理体系太不人性化,还是工人太刁蛮, 两边都能找到充分的证据。 是谁有错在先,如同先有鸡还是蛋的问题。
但,无论是贸易公司,还是品牌商,到最后,都会眼馋工厂挣得那点血汗钱,或者出于差异化的考虑,做到一定规模都去投生产,不单导致现在中国的产能在很多行业都严重过剩,而且到最后一核算可能还不如找代工厂划算。当然有开工厂赚到钱的。我只是没那个本事, 只能说葡萄酸,还警告别人葡萄酸。
该文后面,作者表达了对GE不愿意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不满。这个问题,我觉得作为这样的传统行业,他们能活着,能合法交税,就是承担了社会责任。这以外的,可以是某个股东的个人行为,但不应该是公司行为。所有高举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都是拿这个幌子骗消费者好感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让消费者感觉他的购买这家的产品就会帮助到一些人。 这种虚伪比不作为更恶。
但现在的高科技企业,比如网游,社交媒体,他们开发出比毒品还让人上瘾的产品,“不作恶” 的底线,早已被突破了。他们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哈哈,有意思,这篇,我只看了个头尾,就断定了内容,不仅拒绝阅读,还发表了一通意见。这种行为叫:偏见。 同样的行为,也可以被称为是经验。判断的标准是结果和说这话的人的成功程度。以我的程度, 只能叫偏见了。
前面有几个文章我没有提及,比如银行家和百货店老板的故事,那之类反应犹太人精明的小故事之前也有读过一些,没有提笔记录的感觉。前面有两篇,写伯爵和财政部长的,以及他们的女人的,其实我也很感动,但,直到佛洛依德那篇才有了动笔的冲动,也就不想倒回头补记那几篇了。
最后一篇,我觉得也挺有意思。讲大萧条时期的社会,包括:互助的风气(这点我也深有同感, 大几十年后,美国人依旧开放并乐于助人);族群(犹太)和宗教团体(天主教)内部的团结和对外的排挤;罗斯福政策对南方黑人的不公和预言了二十年后北方大城市的黑人问题;高校的自由风气, 富有情怀的校长们,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和探索;大萧条对整个社会结构的重塑…..
关于美国精神,在美国卷入二战前夕,一位反战发言人的话,我觉得非常感人:“现在时局的确可怕。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今天来此聚会的每一位的先祖都是为了逃离永无止境的战争、愚昧的仇恨和欧洲那罪恶的傲慢,才来到美国的。我们缅怀祖先的筚路蓝缕,他们在冬天风雪的荒野上、夏日的狂风飞沙中辛苦地开垦,为的就是成为一个自由人,远离以国家光荣为名的邪恶与愚行,不想再见到伪装成军事胜利的独裁统治。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的先祖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了建立一个法治而非人治的新国家。让我们一起祈祷,希望美国仍是最后也是最好的希望,千万不要成为另一个虚荣的帝国。”
总的说来,最后一篇我很喜欢,想象中,哀伤绝望的大萧条,在作者笔下充满了人情味和情怀,并且是他事业的上升期,他和他的家人,完全没有收到负面的影响。
所以,对未来可预见的更加恶劣的国际关系,让人担忧的经济,AI可能取代的工作,我们还是要保持乐观开放的心态,关注自己和家人的成长,力所能及的帮助周围的人,过好每一天的小日子。——这篇文章绝对不是一篇鸡汤文,只是我喝惯了鸡汤,啥文章都要咂巴出点鸡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