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家去电影院得沿着这条宫口河河边走好几百米,河二边是长长的红砖圆拱门骑楼,雨天,骑楼还能给行人遮雨。。
【一世人】(18) “快乐妈妈”红英
“鸽子荣”一家从内蒙古回到涵江时,我刚上小学不久,当时的我,在外婆的大树下,被林家人集体娇惯着,要啥给啥,没啥大家也得去找的那种。在吃上面, 外婆母亲更是什么好吃的或有营养的都一古脑儿放进我碗里,生怕我挑食不肯吃。。我是根本不知“饿”为何物,更无法感同身受“鸽子荣”一家有上顿没下顿,大家时常饿得饥肠辘辘的生活状态。
尽管生活那么艰难,“鸽子荣”老婆红英的情绪与心情好像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她见人一如既往的笑眯眯,用她刚刚学会的几句带着浓厚北方口音的涵江方言,吃力又拗口地与左邻右舍交流,她的声音又响又脆,老远都能听到。。
她是一个快乐的人,不管什么境遇,她都能找到快乐的切入点,比如看电影!
红英非常喜欢看电影。涵江人当时最大的娱乐就是去涵江工人电影院看电影。不管什么电影,只要是新片,涵江人都蜂拥而至,那怕是讲杂交水稻的纪录片。
至今我还记得每次外婆母亲牵着我的手,一路走去电影院的画面:
我们从土地公巷出来,朝紫璜山坡底走去,越过鉴前小广场,穿过鳗子巷那段一年到头都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拐到宫口河边。。。
沿着河边,我们会经过大家每天淘米洗衣的青石小码头,绕过粮站,走过前面那个掩在茂密榕树下的古木桥,然后继续沿着河边,在长长的红砖圆拱门的骑楼下走几百米,尽头就是电影院啦。
每次,电影院门前都非常热闹。如果电影院还没开门或有二场电影,而第一场还没结束时,那里更是人头攒动。有票的人群,没票的人群,都从四面八方聚集在那里,人人脸上洋溢着过节般的笑意。。
那里还有很多卖各种零食的小摊子,剪票进电影院前,母亲一般会到“橄榄添”摊前给我买一串他家特别腌制的冰糖李子,那是我最爱吃的。
当时一张电影票约2毛人民币,在普通人月薪只有十几元人民币的年代, 一张电影票的钱是可以买不少的菜,够红英她们一天的饭菜钱。
很叫涵江人惊讶又不解的是:饭都吃不饱的红英,抱着“宁可没饭吃,也不可没电影看”的人生信条,她会偷偷地从公公婆婆的大米缸里舀米出去卖,然后用卖米的钱去买电影票看电影!
电影院,一个享受精神生活,让人感到愉悦的地方。 红英即使不知道下一餐在哪里,为了那愉悦,她回回都会想到办法,总能带着二个女儿准时出现在电影院里。 她与二个女儿从没错过任何一部在涵江电影院播放的电影! 比一半涵江人看的电影都齐全!
我常常在进场或退场时, 在电影院里的大灯光下,看到笑容满面的红英和二个女儿挤在一个座位上,兴奋地东张西望… 为了省钱, 她们3个人只买了一个位置,妈妈坐中间,一个坐扶手,一个坐妈妈腿上。。很挤,但她们很快乐。
满足眼睛有时比满足胃更叫人快乐呀!
这种不顾一切,偷着把家里的米拿去卖换票,砸锅卖铁也要看电影,要精神生活的“败家子”生活方式,让涵江人很是困惑和诟病,最后大家总结为:这个北方女人不是过日子做家庭的“料子”,她玩心太重,是属于那种顾今天不顾明天的人,说得好听一点,是缺心眼的“活在当下”的乐天派。
在家里米缸里的米经常大量“失踪”后,公公婆婆决定与红英一家分家,逼儿子“鸽子荣”和儿媳妇红英俩口子自食其力,不能躺在老父老母身上啃老,还偷米。。。
无奈,红英与丈夫“鸽子荣”开始摆摊卖水果,虽然收益微薄,但总算有了一个正事做,一家人缺的餐数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少。。
她们依然是涵江工人电影院里最忠诚的观众,场场不落!
而且,值得庆幸的是,自从有了水果摊后,红英买电影票的资金来源不再与米缸有任何瓜葛了!
(待续)
涵江工人电影院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