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童年 (六)

        除了前文中讲到的谜语,对联和诗歌也很吸引我,尽管我不会创作,也不能百分百地理解。对联我们叫对子, 最早知道对子是从贴春联开始的。我的理解是春节时的对子就是春联。小时候只知道过年和过阳历年,根本不知道春节。过阳历年就是过元旦,小时候也没觉得阳历年有多重要,只是离家上大学以后看别人都在元旦前邮寄明信片,我也就跟着邮寄几张明信片,后来又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元旦晚会上磕几个瓜籽,表演几个节目,再吃几个饺子,守夜到零点听听钟声和新华社元旦社论。小时候元旦没有任何庆祝,只是有的人家会选择在元旦这一天杀年猪,会有一些欢乐气氛。小时候最最看重的还是过年。有一年我去货社买日历,我们叫阳历篇,有一个谜语说“一物生来真奇怪,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早晨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谜底就是阳历篇,是一个厚厚的小本本。回来的路上遇见几个放学的学生,他们借我的新日历看是哪一天过年,他们翻到2月11号,我只看到是红色的字,但他们都兴奋地喊到:“春节”。从此知道过年就是过春节。其实我不明白正月初一为什么叫春节。我对春天的最早期的印象是从我家买的一个崭新的洗脸盆得来的。当时买的是一个搪瓷脸盆,盆底是一幅国画:几枝下垂的绿色柳条,外加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旁边有一个红色的字,是什么字体不清楚,但一定是很难认,我大哥和三哥在一起琢磨了半天认定为“春”字。当时我不认字,但我相信一定是“春”字。我的概念里春天是嫩绿的,可我们的春节却还是冰天雪地的,没有一点万物复苏的迹象。

        春节家家都贴春联,我们叫“封门”,就是年三十下午晚饭之前把对联都贴上。从外地赶回家过年的要赶在“封门”之前回到家,按传统说法,门被封之后就不能进家门了。家里有老年长辈过世的,三年之内不贴春联,不封门,要让过世的老人魂归故里过年。春联主要贴在门框,上面还要有横批,在横批上还有“挂旗儿”,是在彩纸上钻出来一些花纹或文字,如“快乐”、“幸福”,等。家里供祖先用的家谱上写着5代祖先的名字,如果家谱大一点,可以写下十代祖先。在家谱上也有对联:祖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在猪圈鸡窝就分别只有一个横批:肥猪满圈,金鸡满架。除了春联,我们还有“春条”。春联有上联和下联,而春条就只有一长条。我家的春条是写一年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有一年到另一个村去拜年,我看到了另一种春条:“春日春山春水流,春田春草放春牛,春花开在春园内,春鸟落在春树头”。我更喜欢这个春条,里面带有十个春字,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春”条。

     春联说到底就是对联,只不过内容都是喜庆的和对未来一年的期盼或祝愿。小时候读过的故事里常常带有一些各种各样有趣的对联,故事不记得了,但对联却印象深刻。比如下面这一副对联是给一个饭馆的:

                              萧何追韩信闻香下马,关羽护皇嫂知味停车。

        这个对联就是一个广告语。闻到香味,萧何追韩信再急也要停下来品尝一下,你说这饭馆里的饭菜是不是诱人?下面这副是写给厕所的:

                            任你英雄豪杰也得曲膝弯腰,即使绝世美女也要脱裤露腚。

        文字不雅但说的就是那么回事,厕所当然不用做广告了,这很有可能是一些往往会被冠以“有才”的文人骚客做的一个总结性发言。

        有些对联就像诗歌一样,我不纠结对诗歌和对联的定义和区别,这里我把那些朗朗上口的都拿来和大家分享。下面的故事就是因为有这些对联或诗歌融到一起才变得有趣。故事讲的是吕洞宾和何仙姑与祝枝山的故事。吕洞宾和何仙姑请落魄的祝枝山喝酒,期间约定以“有去有回,有去无回”为题作对子。吕洞宾先来打了个样:

          有去有回风筝上的线,有去无回弓弦上的箭,若是没带钱,最好莫进店。

        风筝线是有去有回的,所以断了线的风筝就失控了,有去无回了。同样,开弓没有回头箭,本没有什么新意,但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则非常有趣。不地道的是最后来了一句讥讽祝枝山的落魄:你没钱进来干什么?还得要人请你喝酒。看来这神仙也不地道。何仙姑紧接着又来一通数落:

          有去有回织机上的梭,有去无回水面上的波,手中没有钱,进店没得喝

        没见过织布机,但是知道“穿梭来往”一词,应该就是说人们就像这有去有回的织机上的梭一样来来去去。妙的是对水波有去无回的描述,我们常用的成语像“波澜壮阔”、“碧波荡漾”都只是形容大小,而一去不回常常用一条大江大河来形容,最多就是比较接近的后浪推前浪,那还要说是长江里的而不是小河沟里的后浪推前浪。这两个大仙儿很有文采,做仙是不是好仙不知道,但做人就不地道了。 最后看看祝枝山是怎么应对的:

           有去有回是鼻孔里的气,有去无回屁窟窿里的屁,兜里没有钱嘛,喝酒要受气。

        当时我嗤嗤地笑了,太有意思了。记得鲁迅曾讥讽男女授受不亲似的思想:空气从一个男人的鼻孔里出来又进入一个女人的鼻孔里,这不就是说鼻孔里的空气是有去有回的吗?泼出去的水,放出的屁那都是收不回来了,有去无回。我这喝口酒还得受你们俩的气,就因为是你们付的钱吗?请人喝酒还讥讽人家,吕洞宾和何仙姑听后一定会脸红的。

        在我小时候喝酒还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一斤酒是多钱没有印象了,如果是每天都喝酒的话,对于农家来说那可是不小的开销,所以一般都是家里来了客人以后才陪客人喝酒,多见于正月串亲戚的时候。大冷天用酒壶热酒,再斟到酒杯里,慢慢地边喝边聊。我见到的东北人喝大酒的不多,都是小打小闹的在自家里文明地喝酒。后来走向社会以后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酒桌文化,都不是在自家里,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里,基本上是慷公家之恺,是豪爽的一种表现手段。我在单位酒桌上听到我们的领导向上级来检查的领导敬酒,口中大喊:“左手端,右转弯,全封闭,带甩干”。我没看明白前面的动作要领,只记得最后一仰脖把酒干了,再把酒杯向下甩一下,以示干了。后来又听说过一些酒桌用语, 例如,“歪门邪道”,使酒杯口歪斜,把酒倾斜着倒进酒杯,使酒“卑鄙下流”,沿着酒杯壁向下流。

      下面这个故事是关于为什么杀猪的时候猪嚎叫,而宰羊的时候羊不叫。说远古造人的时候,玉皇允诺人类在过节的时候可以杀猪宰羊。到了节日,人们抓来一只羊就要宰杀,羊不服,说为啥要杀我,人们就告诉羊说是玉皇的旨意。羊不信,执意要亲自问玉皇大帝,人们就放行让羊亲自去问。羊走后,人们又抓来一头猪,猪也不服,要亲自问,人们也把猪放了让猪自己问。半路上,猪遇见了刚回来的羊,问羊是否情况属实,羊说是,猪非常气愤,也就跟着羊一起折回。人们再来宰羊,这次羊无话可说,只静静地等着挨宰。人们也还要杀猪,但猪大叫说我还没有见着玉皇呢。人们生气了,说你这个懒家伙:

             上次叫你见玉皇,这次你又喊冤枉,没有时间把你等,心觉冤枉看看羊。

     猪大叫,“冤枉,不服”。从此以后,杀猪猪总在叫,而宰羊羊则静静地不吭声。小时候难得能吃上一顿羊肉,但几乎是每年每家都杀猪。有一年我家杀完年猪又杀了一头瘦瘦的总也喂不肥的猪,把猪皮剥下来打算卖掉,可没有人收购,放在一边几天后猪皮已经变得干硬,卖也卖不出去,扔又舍不得扔,我们就合计把猪皮吃掉。这猪皮上的毛又粗又硬,拔又拔不掉,用剪刀剪完后还有一小段连着毛根的猪毛紧贴着猪皮无法剪掉,我们就连毛煮,不曾想这猪皮怎么也煮不烂,就在菜板上用刀用力剁成小块直接放到嘴里嚼,嚼还嚼不动,把两侧颞侧和太阳穴都累的很疼,猪毛还扎嘴,最后强行咽下,第二天我轻度腹泻,猪毛都扎得肛门疼,稀便里都是黑色短猪毛。这是一件极其难忘的趣事,我总觉得我吃了一头神猪。

      我们在春节主要是吃饺子。我们吃饺子有讲究:年三十晚上、初一早上、初二晚上、初三早晨,也就是春节四顿饺子,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三每天一顿,初一早上的饺子是全肉馅的,其它三顿在我们老家则主要是萝卜馅的,当然也要加一些肉。萝卜用镲子搽成萝卜丝子,煮熟,挤出水分,在菜板上剁细剁碎,加入剁碎的猪肉,各种调料,和均匀成饺子馅,再和面擀面皮,包馅成饺子。童年时过年饺子的味道在记忆中是独特的,后来在外地也吃过同样鲜美的饺子,但没有了童年时的年味儿。擀面皮是技术活,一个小面团用左手捏住一侧,右手用擀面杖碾压,左手轻轻地稍微转动一下面团,右手擀面杖再碾压,左手再转动面团,右手再擀,就这样双手配合着直到把一个面团擀成一个圆圆的、厚薄均匀的饺子皮。我练了好久才能使自己擀的饺子皮的速度供上三四个人来包饺子。我包的饺子呈月牙形,有的人形容为元宝饺子。在个别饺子里包进一枚一分钱的硬币,谁吃着谁就有好运。有一年我吃的第一个饺子里就有一枚硬币,不记得我当年有何好运。

     春节拜年相信在哪儿都是习俗,但各地可能有所不同。我们在春节的拜年是这样的,大年初一要拜本家同族同宗的长辈,初二则去给姥姥舅舅拜年,初三到岳父家拜年。好多年轻小伙子最盼望的就是初三上老丈人家。正月里其它的日子我们走亲戚拜年,如果哪一天的天气很好,我家南山,东山和北山的羊肠小道上,就走满了串亲戚的人,步行的手里提着包裹,骑自行车的在车把上挂着包裹。包裹里装的是糕点饼干类和罐头酒瓶之类。蛋糕比较短缺也贵,最常见的是饼干。以前提到的我同学的父亲外号叫“二两”喜欢吃饼干,它买的是散装的饼干直接吃掉,而我们为正月里串亲戚买的饼干商店会负责给包装起来,用的是浅灰色的食品包装纸将一斤饼干包起来,再将纸绳缠成十字形,整个包装很结实,一包饼干可以在一个正月里经手很多家而不散。罐头主要是水果罐头,以苹果和桃为主,也有山楂的,都是玻璃瓶的,极少见铁皮鱼罐头。酒主要是白酒和果酒,白酒都是度数很高的那种,我见到的最低度数是55度,最高的是70度,最多见的是60 度和65度的。果酒常见的是苹果酒,偶见樱桃酒和葡萄酒,我没见过有啤酒。普通的亲戚关系都是送两样东西,一包饼干外加一瓶罐头或一瓶酒,对特别年长的有送三样的。

     我们春节期间还有户外娱乐庆祝活动,比较为人熟知的是扭秧歌:两脚平行站立,左脚迈向右上方,与右腿交叉,停在右脚的前方,右脚再迈向左前方,与左腿交叉,左脚再退回到原位,右脚也随即退回到原位,一个循环结束。左脚再向右前方迈步,开始下一个循环。这秧歌扭来扭去可以在原地不动,也可大步向前小步后退,向前移动着扭秧歌。我刚学习的时候我们叫做练习走十字:在地面上画一个十字,像一个坐标,两脚平行站立在坐标的下方,即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左脚在第三象限,右脚在第四象限,左脚移向第二象限,右脚移向第一象限,然后各自归位,如此循环往复。步伐熟练了就可以配合着鼓点节奏,腰的扭动和手臂的摆动,手里可以摇摆着折扇和手帕。印象中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秧歌队是最活跃的时候。

     前文曾讲过年三十晚上放鞭炮发子,过年穿新衣,再加上过年吃饺子。我曾跟我妈总结说过年就是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童年时期过年就是过年,单纯的幸福快乐,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不像现在孩子们物质上几乎天天在过年,但精神上的压力让他们不能完全放松。我童年时代可能对大人来说过年也是最快乐的时刻,不同的是孩子只是一心一意地去快乐,而大人们则还要为来年做打算

沉涌科学路 发表评论于
客气了,喜欢就请随意。多谢光临!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今天会忙一天,明天来读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