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跟几个年轻人聊天,说到通缩的现象时,其中一个年轻人说:“现在社会上的情况是老年人朝气蓬勃,中年人半死不活,年轻人死气沉沉。“
我刚回来不久,不是很了解国内的真实现状,但我觉得这个年轻人所说的话一语中的,描述了目前社会上的一些表象。
现在各城市的公园、景点、广场,最活跃的人群是退休人员,他们有闲有钱,趁身体还好,到处游玩享乐,弥补年轻时没钱没时间享受的遗憾。这类人该支持鼓励,他们享乐主意的做法能拉动消费,减轻通缩的压力。
只可惜,退休人员中,真正敢享受敢消费的人并不多,相当一部分领着高额退休金的人仍然把钱抓得紧紧的,因为他们要养老,防老。他们也习惯了存钱,习惯了低消费,如果花了不该花的钱,就是浪费,就是犯罪。现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数有这种情结,他们穷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最近这几年,退休金慢慢涨起来了,但他们还是舍不得花,或者是不懂得怎样把钱花出去。
前些年,我们常常给公公婆婆寄钱,希望老人家钱包鼓了以后敢花钱,不要把日子过得太苦。可是,现在2个老人的退休金每月已经涨到8000多元了,用钱的习惯还是跟以前一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钱积攒在这种老人的账户上,没有流通,就是废纸。想起白岩松说过的一个观点,“现在我们国内最大的问题,就是老百姓有钱不敢花,该怎样解决。”
听说白岩松的这个观点遭到很多人的抨击,我倒是认同白岩松的观点,中国城市里的老百姓有钱,特别是50、60、70后的退休人员,他们赶上了中国发展的红利和好的政策,年轻时,住房由工作单位分,后来有商品房时,也有钱买,现在退休金也不错,他们是真正不愁钱的人。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妒忌你们的父母辈,他们年少时挨过饿,受过苦;年轻时遇上了中国发展的好时机,他们敢拼,敢闯,敢干。他们现在所拥有的财富是时代发展的红利,是他们奉献的成果,是他们值得拥有的。
跟年轻人聊到现在社会上的网络诈骗,啃老等问题时,其中一个年轻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说有些人的认知和他们所拥有的财富不相匹配,让需要钱的人帮他们花掉,也是好事。比如儿女高房价买了房子,却没有能力还贷款,用父母的退休金去还,也是平分财富的办法。
年轻人的这种观点让我惊讶,我反对一切违法、违纪、违背良心的事,但“认知和财富相匹配”这个说法倒是很新鲜,也有一定的道理。
认知和财富相匹配是指一个人的财富水平与其认知水平保持一致。具体来说,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包括知识、思维模式、洞察力等)与他的财富管理能力相匹配时,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市场变化,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有效地管理和增长财富。反之,如果认知水平低于财富水平,可能会导致财富的流失;而如果认知水平高于财富水平,则可能无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富资源。
用这个理论再去思考目前社会上盛行的各种形式的诈骗,似乎也就明白了,有些年轻人明明知道诈骗是犯罪行为,但还是勇往直前,或许在他们的认知里,被骗的人是活该的,这种人的认知跟财富不相匹配。
跟年轻人聊天,挺有意思的,可以了解他们这代人的想法和困惑。现在的年轻人对结婚和生孩子的兴趣不大,他们认为中国可能会像日本一样,将来会进入低欲望社会,将来经济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会像日本一样遭遇失落的30年。
现在国内90后,00后的年轻人,从小没有吃过物质匮乏的苦,却受过升学、找工作的累,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反而没有更多的欲望,对升职的愿望也不强烈,当然,加薪是欢迎的。这种不互相倾轧的好心态,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种躺平的心态是好的。但如果都躺平了,没有了进取心,没有了物欲和需求,这个社会还怎么进步呢?
我家儿子也有躺平的心态,他认为我们年轻时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赚钱,买好车,买大房子,追求体面的生活,是不对的。所以,他现在用实际行动来修正我们的错误,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经常去旅行,对物质没有欲望。
所以说,不管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富不过三代,是有道理的。如果后代没有创业精神和进取心,就无法像前辈一样创造和积累财富。
跟我聊天的年轻人说:“你儿子一有闲钱和时间,就敢去旅行,因为他生活在英国,有最基本的失业和医疗保障。在国内年轻人中,我的收入也算是高的,但我不敢花钱,因为担心35岁后,失业了,怎么办?”
35岁,是就业的一道坎,想考公务员的年轻人,到了35岁这个年纪还没有考取,就没有机会了。在职的年轻人,到了35岁还没有升职的,也没有上升的空间了。在高科技行业,到了35岁这个年纪,如果没有掌握过硬的技术,也有被辞退的风险。
唉,国内的年轻人真不容易啊,35岁,这个紧箍咒,把年轻人禁锢得死气沉沉的。难怪,无论政府怎样放水,还是没有提振百姓的消费能力。要是废除了35岁这个年龄歧视的条文规定,释放了年轻人的活力,或许,整个社会就活跃起来了。不是说青年强,则国家强吗?现在的青年死气沉沉,就应该解放他们身上的枷锁,让他们朝气蓬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