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社会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
社会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社会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
《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一个群众性的第三次扫盲高潮很快形成。
但是,当时全国14岁到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单在农村中就还有1.5亿,如果照以往8年的平均速度来扫,即使一年扫300万,也得50年才能扫完。所以,如果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文盲,那就必须每年扫掉3000万到4000万,要在往年扫盲速度的基础上加快10倍以上才行。于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扫盲“大跃进”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一些扫盲口号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工业化、农业化,没有文化不能化”、“技术是个宝,没有文化学不了”、“文化跟着生产走”、“生产到哪里,学习到哪里”、“雪地是块大石板,文盲写字写得欢”、“千人教万人学,万人教全民学”、“一切识字的人都要动员起来教人识字,一切不识字的青壮年都要组织起来努力学习”,“工业大跃进!农业大跃进!扫盲也要大跃进”、“读百本书、写万个字”、“读万言书,写千封信”、“一年突击,两年扫尾、巩固,三年全部扫光全省(湖南)青壮年文盲”。
毛泽东打过几次“人民文化”翻身仗?(二)
第三次:1958年《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
1958年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都出现了“大跃进”的做法,文教卫生事业当然也要“跃进”。毛泽东非常希望能够加快扫盲的步伐,要求尽快制定出新的扫盲规划来。
2月底至3月初,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全国扫除文盲协会会长陈毅在讲话中说:扫盲工作是使六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的工作,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一开步走,就要识字。从扫识字盲,扫文化盲,到扫科学盲。他号召来一个文化上的“原子爆炸”。会议向全国发出5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的倡议。
陈毅关于扫盲工作气吞山河的号召显然是得到毛泽东支持的。3月7日、5月20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一个群众性的第三次扫盲高潮很快形成。
但是,当时全国14岁到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单在农村中就还有1.5亿,如果照以往8年的平均速度来扫,即使一年扫300万,也得50年才能扫完。所以,如果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文盲,那就必须每年扫掉3000万到4000万,要在往年扫盲速度的基础上加快10倍以上才行。于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扫盲“大跃进”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一些扫盲口号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工业化、农业化,没有文化不能化”、“技术是个宝,没有文化学不了”、“文化跟着生产走”、“生产到哪里,学习到哪里”、“雪地是块大石板,文盲写字写得欢”、“千人教万人学,万人教全民学”、“一切识字的人都要动员起来教人识字,一切不识字的青壮年都要组织起来努力学习”,“工业大跃进!农业大跃进!扫盲也要大跃进”、“读百本书、写万个字”、“读万言书,写千封信”、“一年突击,两年扫尾、巩固,三年全部扫光全省(湖南)青壮年文盲”。
受当时普遍存在的浮夸风的影响,扫盲“卫星”竞相升空。1958年1月,黑龙江省宁安县率先宣布成了基本无文盲县。随后,黑龙江省提出了“乘卫星,坐火箭,赶上宁安县”的口号,经过3个月的大干,成为全国第一个无文盲省。
在示范效应下,其他各省的扫盲“跃进”步伐也大大加快,参加扫盲的人数和已实现基本扫除文盲的地区数不断攀升:
4月底,全国有137个县基本扫除了文盲;
6月底,全国参加扫盲学习的约9000余万人,444个县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7月底,全国有639个县、市基本扫除文盲,占全国县、市总数的28?1%,其中,基本扫除文盲的省有黑龙江、吉林、浙江和甘肃。全国有41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
8月,扫盲数字又大大上升了。据报道,从1月到8月,我国扫除了近9000万文盲,在全国2257个县、市中,有1516个即67?2%的县、市基本扫除了文盲,12个省相继宣布为基本扫除文盲省;
10月中旬,数字达到了顶峰。据称:全国有1799个县、市单位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即79?7%的县、市基本扫除了文盲;有17个基本无文盲省;从1958年1月到9月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亿人。
历史往往令人哭笑不得,有时确实无法以理性的目光去审视。中国仿佛一夜之间就甩掉了文化落后的帽子,完全陷入一种自我陶醉的狂热幻想中。
对于这一时期扫盲运动中出现的浮夸现象,毛泽东也发现了,并对之作出过批评。在1958年11月的武昌会议上谈到“作假问题”时,他说:“世界上的人有的就不那么老实……比如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现在回头再来解读1958年扫盲的这些数字时,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一方面,这些数字多是浮夸的,但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当时全民动员、参与的扫除文盲运动也确实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绩,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第四次扫盲后: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
扫盲运动经过三次疾风暴雨的高潮后,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新中国的文盲已经大大减少。但是,怎样加快扫盲速度、巩固扫盲成果和提高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仍然是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一道难题。
1960年4月,一份来自山西省委的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报告说,山西省万荣县过去10年来一贯重视扫盲工作,但复盲现象严重。1958年10月,万荣县决定在全县广泛地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采取注音识字的办法,高速度地开展扫除文盲和业余教育运动。1959年10月,县委进一步总结了注音扫盲的经验,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一鼓作气,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万民教、万民学的注音扫盲高潮,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效,仅2个月即实现了青壮年无文盲县的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注音识字的步骤是:一是学习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二是借助注音字母认识汉字,三是大量阅读注音书报,不断扩大识字量。
正在为复盲现象苦恼的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激动地提起笔来亲自为这一报告拟题:《山西省委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县注音扫盲经验,争取在1960年使山西成为无盲省向中央的报告》。《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册,第150页。他指示将这一报告印发中央一级各部委、各党组,并在党报发表。他还满怀信心地希望经过1961年的努力,争取全国比山西迟一年完成扫盲任务。4月22日,中共中央向各地下发了这一指示。
这年的5月1日,《人民日报》在重要位置发表社论,要求认真学习、大力推广万荣县的注音识字经验,争取提前扫除文盲。在毛泽东的亲自关注下,196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指出:“山西省注音识字经验,是我国革命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创举,应当在全国迅速推广。”
一花引得万花开。“学万荣、赶万荣”的注音识字运动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也是毛泽东亲自发动的第四次全民扫盲高潮。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果然很好,注音扫盲一般经过100小时左右的教学,学员即可达到扫盲标准:能写书信、诗歌和阅读报纸。广大群众对注音扫盲极为欢迎,他们用朴素的语言赞颂说:“注音扫盲真正好,文盲识字如飞跃,认一个来得一个,三年五载记得牢。”
这次扫盲高潮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扫盲运动也进入了调整。但扫盲工作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64年,我国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现在,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了,这与毛泽东当年在扫盲方面的不懈努力无疑是分不开的。
(本文摘自《魅力毛泽东》 刘继兴 编著 新华出版社出版)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旧教育制度摧残人材和摧残青年
毛泽东:“《旧教育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
毛泽东:“现在学生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毛泽东:“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毛泽东:“历代状元,都没有很出色的。唐朝有名的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非翰林。韩愈、柳宗元只是二位进士。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蒲松龄、曹雪芹也都不是进士和翰林。就是当了进士和翰林也是不成的。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一个不识字,一个则识字不多。以后到嘉靖,知识分子当政,反而不成了,国家就管不好。书读多了,就作不好皇帝。刘秀是个太学生,而刘邦则是个大草包。“
毛泽东:“现在学生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正当人们欣赏《光明日报》刊登的毛泽东诗词墨迹的同一天,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关于教育革命的座谈会,后来人们往往称之为“春节座谈会”。参会的有刘少奇、邓小平、彭真、康生、林枫等中共中央要员,还有郭沫若、黄炎培、章士钊等特邀人士。
毛泽东主持座谈会,简短的开场白之后,毛泽东请邓小平谈学制问题。毛泽东的插话就是收入《毛主席论教育革命》节录稿的第一句:“(我看)学制可以缩短。”在邓小平谈罢学制问题之后,毛泽东说了一大段批评现行考试方法、评分标准的话: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毛泽东甚至认为考试可以交头接耳,“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这当然是极而言之,颇有矫枉过正的意味,所以加了一句:“可以试试点。”
尽管当年毛泽东提倡和实行的“教育革命”已被走资派们彻底抛弃,但是再细心看看如今目下走资派特色政府治下的教育状况,毛泽东当年苦口婆心所责难的《旧教育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似非捕风捉影。
也是出于自身的学习体验,毛泽东对于自学成材的杰出人物特别欣赏。谈话中一连列举了中国的孔子、祖冲之、李时珍,外国的富兰克林、瓦特和高尔基,强调他们“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毋庸讳言,毛泽东确实有着强烈的反知主义倾向,但是强调启发,强调自学,充分肯定实践,总不失为真知灼见。
与传抄稿相比较,毛泽东审定的节录稿所删节的最重要的一段话,是关于状元无学问与评论几位帝王的内容:
“历代状元,都没有很出色的。唐朝有名的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非翰林。韩愈、柳宗元只是二位进士。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蒲松龄、曹雪芹也都不是进士和翰林。就是当了进士和翰林也是不成的。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一个不识字,一个则识字不多。以后到嘉靖,知识分子当政,反而不成了,国家就管不好。书读多了,就作不好皇帝。刘秀是个太学生,而刘邦则是个大草包。”
毛泽东在1958年,从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一直到5月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一再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要怕马克思,更不要怕教授。这一年发动的以“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标志的“教育革命”,一度轰轰烈烈,但随着走资派和右派们的消极对抗,这场“教育革命”亦偃旗息鼓。
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呼吁,其中对知识分子的“阳过来,阴过去”特别警惕,文艺和教育因此成为格外关注的领域。毛泽东召开春节座谈会,成为新一轮“教育革命”的发端。
1964年3月10日,毛泽东就北京某中学校长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信件作出批示:
“现在学生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8月29日,毛泽东接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毛主席论教育革命》节录谈话的两小段,一段是关于“要想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论述;另一段是关于“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论述。
大体上可以说搞工业的知识分子比较好一些,因为他们接触实际。搞理科的,也就是搞纯科学的差一些,但是比文科还好一些。最脱离实际的就是文科。无论学历史的也好,学哲学的也好,学经济的也好,都太脱离实际了。他们最不懂得世界上的事情。
这就不难理解,毛泽东何以在1968年7月21日作出那个“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的批示。(该批示其实是间接地表达“不必办文科大学”这一固有的观念。)
9月27日,毛泽东对中央音乐学院某学生给他的信写出“信是写得好的,问题是应该解决的”的批语,指示中宣部部长、新近成立的“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副组长陆定一“在教师、学生中先行讨论,收集意见”。
据编辑《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的中央文献研究室披露,这位学生在致毛泽东的信中说:由于长期地、大量地、无批判地学习西欧资产阶级音乐文化,资产阶级给了我院师生以极深刻的影响。我们迫切希望能引起领导的极大重视,采取坚决的措施,从根本上制止资产阶级思想的继续泛滥。
这位学生还说:“我对学校工作的最大意见是学校没有能够坚决贯彻阶级路线,院内师生的阶级成分十分复杂,工农子弟少得可怜。”
这位学生还说:“学校的办学方针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究竟培养什么人?在我们的教材中、舞台上,应不应该彻底赶走帝王将相、公爵、小姐、夫人,而换上我们的工农兵?”
郭沫若的儿子郭民英作为该学院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在此后不久该学院发起的“彻底清除师生中十分严重的崇洋思想”的批判声浪中,深受刺激而黯然退学。
顺理成章,“文革”发动之初,毛泽东在1966年5月7日致林彪的信中强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其实,在1964年毛泽东关于“教育革命”的言论中,最能体现第二轮“教育革命”特点的,是7月5日与其侄子毛远新的谈话(收入《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一书):
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你们学院应该去农村搞“四清”,去工厂搞“五反”。不搞“四清”就不了解农民,不搞“五反”就不了解工人。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毛远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当年简称“哈军工”)的学生,毛泽东在谈话中特别考问林彪提出的“四个第一”的具体内容。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毛泽东召开主题是“教育革命”的春节座谈会,却在开场白里提到“各个部门都要学习解放军搞政治部,加强政治工作”。
《旧教育制度摧残人材和摧残青年》,还《学生遭老师体罚》。这在文革中受过严肃批判过,包括在文革中《彻底清除师生中十分严重的崇洋迷外的思想》。
在当今走资派中国特色社会,《崇洋媚外》己成盛世时代。而有一个领域似乎常常被指为《崇洋媚外》的重中之重的重灾区,那就是走资派中国特色社会的高校。
走进一些高校,人们不难发现部分令人深思的现象。首先,在师资引进方面,某些高校对海归人才过度追捧。仿佛只要有海外留学背景,就天然地高人一等,在招聘中给予特殊待遇,从高额的安家费到职称评定的快速通道,而本土培养的优秀人才却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同等的机会。
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对国外教材和教学模式的过度依赖。一些专业课程几乎完全采用国外教材,而对国内优秀的学术成果和教材视而不见。这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本土知识体系的了解和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国内学者的积极性。
还有一些高校在国际交流活动中,表现出过度的谦卑。对国外高校的来访人员热情过度,各种高规格接待,而对国内的交流活动则相对平淡。甚至在一些合作项目中,不惜牺牲自身利益,只为能与国外高校 “攀上关系”。
为何高校会成为崇洋媚外的重灾区呢?一方面,历史原因不可忽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确实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得一些人形成了国外的月亮更圆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高校中也有所延续。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国际排名和声誉,盲目追求国际化指标。国际学生数量、国际合作项目等成为了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准,这导致一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表面的国际化,而忽略了本土文化和教育的核心价值。
此外,一些师生个人的心态问题也是原因之一。部分学生认为留学归来就自带光环,在就业等方面更具优势,于是纷纷向往海外留学;部分教师也存在对国外学术成果过度崇拜的现象,缺乏对国内研究的自信和支持。
高校中的崇洋媚外现象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甚至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它阻碍了国内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对国外的过度依赖使得国内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学术成果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影响了我国教育和学术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新闻:《中国多名小学生遭老师体罚 写信给警察叔叔求救却…》
中国多名小学生遭老师体罚 写信给警察叔叔求救却…
浙江省瑞安市锦湖实验小学废弃校区,有网友探险时发现“警察叔叔信箱”裡的多封信件都指称遭到老师体罚。(图撷自微博)
小孩求救却无人知晓!浙江省瑞安市锦湖实验小学废弃的沙河校区,1日有网友在探险时发现留在原地的“警察叔叔信箱”,裡面有多封信件指称遭到杨老师体罚,或者是被同学霸凌,但这些求救信显然没离开过信箱,当局表示目前正在了解状况当中。
从中国微博上流传的影片可以看到,有学生写下“我是6年6班的陈同学,我的班主任杨老师将我的脸捏青又捏紫,还打了几巴掌(用力打的)”;还有其他学生举报杨老师“用书打同学的脸”、“用手捏同学的脸变紫”,部分信件则说明自己遭到校园霸凌的情形,希望警察叔叔能帮忙。
不过.锦湖实验小学沙河校区已经废弃,这些信件就留在信箱内无人在意,若不是有民众探险找到恐怕就此石沉大海。据了解,锦湖实验小学已在今年9月将师生分流到其他校园,这名杨老师目前可能在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教书。
瑞安市教育局今天(2日)表示,当局已经展开调查,杨老师若有违规违纪行为将会有相应处理,安阳实验小学则指称校内并未发现体罚情况。
中国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有人感叹这件事只有小孩认真了,“学校和警察叔叔都是做做样子的”,还有人直指“这在中国很正常不过了”,不少民众则要求当局一定要严查此事。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教育关乎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
教育关乎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一个国家的人才储备越多,这个国家的潜在发展力也越强。新中国在刚成立之初,毛主席就语重心长的对教育部长马叙论说道:
“新中国刚成立,打了这么多年战争,也是许多年轻人在适龄的时候得不到教育,现在国家安稳了,教育你得抓好。”
毛主席十分重视国民教育,1949年,中国文盲占到全国人口的八成之多,许多群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为此,新中国逐步开始了扫盲行动,为了提升国民教育素养,毛主席也曾多次去北京各大中小型学校视察,并提出指示,适龄儿童青年应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而不是把这些黄金时期都用来赚钱养家,同时政府也要主动帮助适龄群众有机会读书。
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本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文盲率从80%逐步降低到20%左右,而文盲的逐步减少,伴随而来的就是各行各业的人才不断充实,新中国开始朝向健康形势发展。
毛主席抓教育第一步,从扫盲开始,他指出教育是国之根本,各地政府要协助教育部门做好扫盲行动;扫盲行动并不是扫除盲人,而是扫除文盲。几十年的国家动乱致使无数群众活着只为了生存,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群众们不敢想,也不能想,他们认为只要能活着就十分不易了,除此之外,哪里还有闲钱去送孩子读书。
另外,旧中国的私塾和新学堂教育收费极其昂贵,一个孩子从小学教育读到大学教育,至少得花费非常庞大的一笔开销。为此,旧中国的教育事实上只是为了达官贵人、富商地主们服务,因为他们有钱,出得起昂贵的学费,而穷苦大众即便想送孩子们去读书,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搞教育第一大拦路虎就是文盲率,先不谈其他的,首先群众们得识一些字,会简单的计算数字吧?然而,识字、算数这类最基础的教育内容都难倒了许多的群众,由此可见,新中国刚成立之时,国内文盲群体是极其庞大。
那么,毛主席是如何进行扫盲行动呢?扫盲行动首先要从干部、党员着手,毛主席要求所有干部、党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如果干部党员都是文盲,那么,其他有文化的党员干部们就带着他们利用休闲时间学习,什么时候会识字会算数,才算合格。
于是,大到中央小到各地乡镇政府,纷纷成立了扫盲突击班,突击班的老师都请的是当地的老师或者是单位的大学生,由他们来教导政府的公职人员。
可以说,政府公职人员是扫盲行动的第一步,在扫盲突击班的教导下,公职人员文盲率开始快速下降,许多大老粗干部开始变得有文化了,并且随着文化教育的深入,各地政府的面貌和风气都焕然一新。
那么,公职人员和党员的扫盲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接下来就是让干部、党员深入基层,亲自带着农民们学习知识,这就是有名的干部下乡扶贫行动。虽然名义上扶贫,但是实际上却是来教导农民识字算数,一些地方政府专程请来了一些农业专家,让他们帮助老百姓搞好农业生产,而农闲时候,就带着大家学字认数。
那时候的中国农村以大队为单位,每个大队都配备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党员,由他们带领大队的农民们学习文化。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的文盲率开始逐步的下降,甚至许多农民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算数写字,就连说话都开始变得有文化了许多。
而毛主席对扫盲行动的评价是“群众们学好文化,受益终生,学不好文化,很大程度就是老师的问题,我们的农民同胞都是艰苦过来的,他们明白和平安定得来不易,所以,他们很珍惜,搞教育,不是做面子工程,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抓教育的第二步,做好适龄孩子上学,现代适龄孩子上学是国家规定,社会需求,这一点政府和家长都是早已达成共识。然而,在早期的中国,适龄孩子上学可没那么容易,因为教育成本太高,直接导致了学费较贵。也因此这使得许多家长都没钱把孩子送入学堂。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毛主席曾经一针见血地点评如今的教育:
“老百姓们为什么不愿意把孩子们送入学校呢?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我们国家教育成本太高了,这导致了学费降不下来,我们中央政府每年拨的钱,看起来数目不小,但是咱们中国有多少学校,少说也有近万所,这些钱拨下去,学校拿不到多少,学校还得付老师工资,所以这也导致了他们不得不收费高,因此,群众们掏不出钱给孩子上学。那么归根结底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就是我们国家太穷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一穷二白,政府经费有限,拨发到教育部门的资金都不高。于是各地学校为了生存下来,只能够提高学费。
然而,广大的贫苦群众哪里交得上那么多钱送孩子读书,特别是农村,与其送孩子上学,还不如让孩子早早地承担农活,为家里分忧。
群众思想观念和政府的无奈,也导致了即便国家喊发展教育,但是,学校每年招生的人数却并不多,这不怪学校,也不怪家长,只能说我们国家还没有实力让孩子免费读书。
不过,即便国家财政十分紧张,毛主席每年都要求财政对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不管国家经费再怎么短缺,借钱都得把教育搞起来。在毛主席的倡导下,新中国的教育经费每年都在上涨,而上学的孩子人数也是每年不断提升。国家所打出的让适龄孩子都读书的口号,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毛主席抓教育第三步:做好大学教育,大学是国家专业领域人才的摇篮,大学教育关乎社会人才结构的稳定。而对于大学教育,毛主席十分关注,甚至亲自批复教育部门:
“搞大学教育就不要怕花钱,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现在虽然高校面临着师资力量的短缺,这只是暂时的,我们大学要敢把学生送出去留学,让他们学习外面先进文化,等他们回国了,就是国家栋梁之才”。
新中国初期的留学热,想必大家都未曾知晓,那时候中国各大高校,每年都挑选出一些学子,由高校出钱,让他们出国留学,于是这就形成了一股高校留学热。当然了那时候的留学热和现代的留学热区别很大,早期的留学热更多的是国家亲自出钱让大学生外出学习,而现在的是家庭出资让孩子留学。
毛主席一直认同办好大学教育就是办好国家教育,大学生对口的是未来中国先进人才,如果不重视对这些青年的培养,那么中国何谈未来?仅仅清华大学,每年都要向国外输送几十人以上的留学生,让他们在苏联、美国、欧洲国家的高校学习。并且大学对这些留学生毕业去留没有过多要求,如果毕业后想要回来,那国家伸开怀抱。
如果毕业了想留在其他国家搞科研,那么国家也支持学子的想法。这一点也是毛主席所提倡的,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改变就是青年思想改变,留下和回国都是青年们自己的想法,这一点不可以过多干涉,不回来有不回来的好处,因为国外的科研环境较好,如果回国反而会阻碍了一些高素质人才的发展成材。
当然了回国自然更好,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的加入,有他们的加入也让中国的民族复兴有了更多的底气。所以做好大学教育,躬耕于高素质人才培养是毛主席一直提倡的理念。
教育的深刻性,毛主席是深有体会。出身农民的毛主席,早年差点就读不成书。因为那时候读私塾和新学堂所需要的费用太贵了,而毛主席的家庭虽然稍微富裕一些,但是承受一个孩子念书,这对家庭而言也是极大的负担。毛主席的父亲曾打算让三个孩子都从事农活,只要养活好自己,继承家业就足够了,并不指望靠着他们飞黄腾达。
而毛主席之所以能够得到求学的机会,很大程度还是亲戚求情的功劳,再加上毛主席表示生活费用由自己来赚,父亲只需要帮忙交一些学费就可以了,这才有了毛主席的求学之路。
而年少时期的艰难求学也让毛主席印象深刻,他这样的家庭上个学都极为费劲,那么其他贫苦家庭上学不更加困难?也因为亲身体会,毛主席明白教育对一个人的改变有多大,因而,在新中国成立之时,毛主席就提出了教育为先的理念,而中央政府也一直秉承毛主席教育理念,所以,中国才能创造如此之多的教育奇迹。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喊:不要戒严!打倒独裁政权。
抗议者高喊:“不要戒严!”和“打倒独裁政权”。
“我们将与民众一起保护民主。”
保护民主?保护谁的民主?
不是“一人一票“选出来的吗?
不是“民主国家“吗?
《反共华人》在天天狂吠的“民主国家“吗?
从英国的几个月内换三个头,到美国选出的“拜登民主“?还是“川普民主“?到今天的“民主国家“韩国还不到四年,就有抗议者高《喊:不要戒严!打倒独裁政权。》
《反共华人》不想说点什么?
《民主》是方法。《民主》不是目的和结果。《民主》更不是标签。
新闻:《尹锡悦为何突然宣布戒严又解除?当晚发生了什麽?》
文章来源: BBC中文 于 2024-12-03
韩国总统宣布戒严令后,警方在国会门口站岗。
周二(12月3日)晚上,韩国总统尹锡悦突然宣布实施戒严,这是近50年来的首次。此举震惊整个国家。
最新消息指,周三下午1:50,韩国反对党已决定针对尹锡悦宣布戒严一事对他进行弹劾。该动议在投票前尚需辩论,投票正式结果或在本周稍晚出炉。
尹锡悦晚上通过电视广播宣布戒严令,其中提到“反国家势力”和来自朝鲜的威胁。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此次戒严并不由外部威胁造成,而是由于他自己深陷政治困境。
这个重大宣告使得数千人聚集在国会抗议,而反对派议员也匆匆赶往现场、推动紧急投票以取消该措施。
尹锡悦失败了,他在宣布戒严几小时后出现,接受议会投票并解除戒严令。
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观察人士称,尹锡悦的表现能看出他是一位身陷囹圄的总统。
在周二晚上的电视讲话中,他陈述了政治反对派如何试图破坏他的政府,然后表示他宣布戒严是为了“镇压造成严重破坏的反国家势力”。
他的戒严令暂时让军方负责,戴头盔的部队和警察部署到国会大楼,有人看到直升机降落在屋顶上。
当地媒体也展示了蒙面持枪部队进入大楼的场景,而工作人员试图用灭火器阻止他们。
当地时间周二23:00左右,军方发布法令,禁止议会和政治团体的抗议和活动,并将媒体置于政府控制之下。
但韩国政界人士立即表示尹锡悦的行为非法且违宪。尹锡悦自己所在的政党、保守派的人民力量党的领导人也称尹锡悦的行为是“错误的举动”。
同时,该国最大反对党领袖、自民党的李在明呼吁其议员们聚集到议会投票否决该宣言。
他还呼吁韩国普通民众到国会抗议。
“坦克、装甲运兵车和持枪持刀的士兵将统治这个国家……我的同胞们,请来到国民议会。”
数千人响应这项号召,纷纷涌向戒备森严的国会外。抗议者高喊:“不要戒严!”和“打倒独裁政权”。
当地媒体从现场播出的画面显示,抗议者和警察在门口发生了一些扭打。但尽管有军队存在,紧张局势并未升级为暴力。
议员们还绕过路障,甚至爬围墙翻进国会进行投票。
周三凌晨1:00后不久,韩国国会的300名议员中,有190人出席且投票否决了这项措施。尹锡悦的戒严令被裁定无效。
尹锡悦周二晚宣布戒严。
戒严有多严肃
戒严是行政当局被认为无法运作时,由军方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临时统治。
韩国上次宣布戒严是在1979年,当时该国长期军事独裁者朴正熙在政变中遭到暗杀。
自1987年该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以来,它从未被引用过。
但在周二,尹锡悦扣动了扳机。在一次全国讲话中,他称自己试图将韩国从“反国家势力”手中拯救出来。
尹锡悦对朝鲜采取的立场明显比前任更强硬,他将政治反对派描述为朝鲜同情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根据戒严法,军队被赋予额外权力,公民的权利以及法治标准和保护往往被中止。
尽管军方宣布限制政治活动和媒体,但抗议者和政治人物仍违抗这些命令。也没有迹象显示政府控制了自由媒体——国家通讯社韩联社和其他媒体继续正常报道。
尹锡悦为何压力巨大
韩国国会在尹锡悦宣布戒严后不久即投票否决戒严令。
尹锡悦于2022年5月作为强硬保守派当选为韩国总统,但自从4月份反对党在该国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以来,他一直是一位跛脚鸭总统。
从那时起,他领导的政府一直无法通过想要的法案,同时一直否决反对党通过的法案。
他的支持率也在下降,徘徊在17%的低点附近。他今年深陷多起腐败丑闻,其中一起涉及第一夫人收受奢侈品迪奥的手袋,另一起涉及股票操纵。
上个月,他被迫在国家电视台道歉,表示正在设立一个办公室来监督第一夫人。但与此同时,他拒绝了反对党一直呼吁的更深入调查。
就在本周,反对派提议削减一项主要的政府预算——该法案无法被否决。
同时,反对派以未能调查第一夫人为由,弹劾内阁成员和几名高级检察官,其中包括政府审计机构负责人。
现在情况如何
周二晚上,许多公民聚集在议会外抗议戒严令。
周三凌晨,国会投票否决戒严令后,主要反对党民主党领袖向媒体发表演说。
尹锡悦的声明让许多人措手不及。在六个小时的时间里,韩国民众也对这个戒严令的含义感到困惑。
但反对派很快就聚集在国会,并迅速获得了否决戒严令的足够票数。
尽管首都驻有大量军队和警察,但军方的接管似乎未能实现。
根据韩国法律,如果国会多数议员投票要求政府解除戒严令,政府就必须解除。
该法也禁止戒严指挥部逮捕议员。
目前还不清楚现在会发生什么,以及尹锡悦接下来会面临什么。周二晚上聚集的一些抗议者也高喊“逮捕尹锡悦”。
但他的鲁莽行为无疑震惊了整个国家——该国自认为是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民主国家,自独裁时代以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被视为几十年来民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
专家认为,这对韩国作为民主国家声誉的损害可能比2021年1月6日美国的国会山骚乱还要严重。
首尔梨花女子大学的教授莱夫·埃里克·伊斯利(Leif-Eric Easley)表示:“尹锡悦宣布戒严似乎既是法律上的越权,也是政治上的误判,给韩国的经济和安全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他听起来就像一位被围困的政客,正在采取孤注一掷的行动来应对不断增加的丑闻、机构阻碍和弹劾呼声,(但他的所作所为)无疑会使得现在这一切都加剧。”
议长周三说:“我们将与民众一起保护民主。”
再看美国:《赦免儿子》和《赦免亲家公》
《赦免儿子》和《赦免亲家公》。这是独裁专制还是民主?
新闻:《赦免儿子,赦免亲家公,总统的赦免权可以赦免哪些人?》
当地时间12月1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赦免令,赦免自己的儿子亨特·拜登,使其免于因非法持枪和税务犯罪被判刑入狱。
拜登的这一决定受到美国舆论的普遍批评,也引发外界对美国总统赦免权的极大关注。那么,美国的总统赦免权是怎么规定的呢?
赦免儿子。赦免亲家公。美国总统的赦免权可以赦免哪些人?
美国总统赦免权限于联邦案件,对违反州和地方法律的案件无赦免权
美国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美国总统拥有赦免权。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宪法此条规定赋予总统赦免、有条件赦免、减刑、有条件减刑、减免罚款、缓刑和大赦的权力。
但赦免权有使用范围,美国总统只能赦免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检方向华盛顿特区高等法院起诉的联邦层面违法犯罪行为,对违反州和地方法律的案件无赦免权。
美国宪法对总统赦免的权限没有具体规定,但美国司法部下设的总统赦免事务法律顾问会就赦免事务向总统提交建议,总统有权自行决定是否赦免。
《美国联邦法典》对申请总统赦免的程序做出了具体规定,包括申请人只有在被法院定罪5年后才能提出总统赦免申请。不过在实践中,美国总统可随时作出赦免,无需当事人提出申请,总统甚至能在当事人被法院定罪之前乃至受到正式指控之前就作出赦免决定。
2022年4月26日,拜登就任后首次动用总统赦免权,宣布赦免3人,并对75名非暴力罪犯减刑。
特朗普赦免“亲家公”
尽管特朗普称拜登赦免儿子是“滥用司法”,但实际上特朗普也曾赦免过亲属,他赦免的是自己的“亲家公”。
2020年12月23日,特朗普宣布了赦免26人和3项减刑命令。名单包括特朗普女婿贾里德·库什纳的父亲查尔斯·库什纳,以及特朗普2016年竞选团队的主席保罗·马纳福特和他的前竞选顾问兼朋友罗杰·斯通。同时获得赦免的还有加州前共和党众议员邓肯·亨特已分居的妻子玛格丽特·亨特。
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多次行使总统的赦免权力。
2020年11月25日,特朗普赦免了其首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弗林。12月22日,特朗普又动用总统权力赦免15人,其中包括被控作伪证的“通俄”调查对象和被判枪杀伊拉克平民罪名成立的前“黑水”保安公司雇员。
2021年1月20日,特朗普卸任前也赶着赦免了一批人,包括自己的前首席战略师史蒂夫·班农、共和党筹款人埃利奥特·布罗伊迪在内的数十人。
颇具争议的赦免权
事实上,总统赦免权从一开始就颇具争议,不少批评人士称赦免权并未用于仁慈教化的目的,而是被滥用以实现政治目的。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总统任期最后一天做出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总统赦免决定,赦免了参与威士忌酒叛乱的领导人物。
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总统赦免案例都不乏争议,包括安德鲁·约翰逊总统在南北战争后大规模赦免南方分裂政府官员;卡特总统大赦越战时期逃兵役者;老布什赦免涉“伊朗门”丑闻的数十人。
历史上最著名的赦免案例,当属水门事件丑闻后,尼克松的继任者福特总统赦免尼克松,当然这一极具争议的赦免决定也导致事后福特的民意支持率暴跌。
除真正意义上的总统赦免外,还有具有纪念和象征意义的总统赦免活动。
比如历任美国总统每年都会在感恩节时“赦免”两只火鸡,这两只被“赦免”的火鸡可以不进烤箱,安全返回农场颐养天年。美国总统“赦免”火鸡的传统已经持续了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