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雕塑 --- 镌刻信仰(下)
《中国佛教雕塑 --- 镌刻信仰》一文的篇幅太长,不得已切断,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以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的佛教文物为主,兼有河北阳曲等地的佛教石刻文物,也就是原址为河北的文物。下篇以洛阳附近的巩县石窟寺的佛教文物为主,兼有龙门石窟和陕西渭河流域的文物。或者说原址为河南和陕西的佛教文物。
图十五,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hvara)头像和全身像,分别为石灰石和砂岩材质。两尊雕像的共同点是:双眼低垂微开,双唇扁平微闭,不露内心情感。同时头冠细节,简单的发际线和面部表情非常相似。因此认为它们的制作年代相同或相近。
左:观音头像,河南龙门石窟,北魏晚期,~公元520年,石灰石材质,留有彩绘的痕迹。右:观音全身立像,河南巩县石窟寺一号洞,北魏晚期,公元523年,砂岩材质,留有彩绘的痕迹。这两尊观音的原先的供奉地点分别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河南巩县石窟寺。
图十六,巩县石窟寺一号洞的手绘素描。这是石窟的最初构造,两尊观音石雕像,一坐一立。立的那尊就是现在收藏于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中的,如上图所示。1914年时观音立像曾经被运到德国柏林,之后辗转到了美国。坐的那尊更为巨大,如今没人知道流落何方,也不知是否无恙。
观音为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其特征为头戴含有花卉元素的帽冠(Crown),手持净水瓶,足踩莲花。净水瓶的寓意是精神慰籍。
观音菩萨拒绝涅槃,留在人间拯救他人。观音在五世纪至八世纪之间呈现出各种艺术形式。早期他手捧莲花,从池塘淤泥中长出的花朵,象征佛教的善良。到了公元500年,他手捧柳枝、圣水,象征净化和治愈。再后来,头戴王冠,上面描绘西方极乐世界,值得救赎的灵魂在那里重生。
图十七,巩县石窟寺的捐赠人。由于皇帝和皇后崇拜佛教,富人们无论自愿与否都拿出钱财建寺庙,上行下效。英文标题更为露骨,“Follow the Leader”。原址:河南巩县石窟寺;年代:北魏后期,~520年;材料:砂岩。
图十八,佛教居士维摩诘(Vimalakirti, 中文简称维摩)。维摩手持芭蕉扇,身体前倾,正在和文殊菩萨讨论。这尊浮雕最初雕刻在佛教石窟的墙壁上,与其相对的位置雕刻了他的对话伙伴文殊菩萨。20世纪30年代,维摩雕像被单独移出,落单。因此英文标题为 One-Sided Conversation(单方的对话)。如果不看解释,差点以为是济公和尚。
维摩诘和文殊菩萨是佛教界中最具有智慧的两个人,他们经常讨论复杂的佛教理念,许多都被记载到了佛教典籍中,核心为包容和尊重。前文介绍的宇宙佛背面刻有两人会见的场景。原址:河南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第140窟),北魏晚期,约520年;石灰石材质。
顺便提一下,唐朝著名的诗人兼画家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他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其擅长五言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图十九,未来佛(又被称为弥勒佛,Maitreya),位于雕刻的中央,两侧是独身佛(辟支佛,Pilushena, Pratyekabuddha),他们的特征是其发型,像是梳形披挂下来,但英文说明是卷发(Coil)。整幅雕像左右对称。更多的弥勒佛信徒成对出现。建造于六世纪,佛教开始衰败,但人们相信佛教在衰落一段时间后会再度复兴。原址:陕西;年代:北周(公元557-581年);材料:大理石雕刻。
弥勒佛被认为是释迦牟尼的继承者。多神教中佛陀太多,我被搞晕了。差点以为是宇宙佛或者毗卢遮那佛(Vairochana)。
图二十, 感性石佛(Sensual Stone),薄薄的紧身纱衣披在佛像的身上,也披到了莲花宝座的花瓣上,展现不同寻常的写实感。这在中国并不多见,却类似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后,身披薄纱的大理石雕塑。栩栩如生的雕像呈饱满圆形,代表唐朝初期(618-755年)的丰满风格。裸露胸部的彩绘增强了雕像的性感魅力,(现已不是原作,光鲜亮丽的色彩已褪去)。本展厅中的大多数石雕最初都有彩绘,以增强在光线昏暗的洞穴或寺庙中欣赏时的冲击力。唐代,八世纪初,带有颜料的痕迹,大理石。
图二十一, 唐代舍利函。“舍利函”为佛教高僧的遗物盒。都是以套装形式出现,五重套最为常见,最多可达九重,类似于俄罗斯套娃。俄罗斯娃娃的每层材料都是木质,但“舍利函”的每层材质不同,由表向内,材质就越为珍贵。外层通常为石材或者铁质,内层是银、金、玉等。往往“舍利函”的形式和结构非常类似于棺材,这件也是。这件文物包括内棺、外椁、四角的抬棺人,以及表面装饰的四方守护神兽(龙、凤、虎和蛇龟)。原发现地点:河南;年代:8世纪,唐代;材质:青铜镀金。
佛祖告诫人们不应收藏或崇拜遗物,但从佛教诞生之初,高僧的遗体、骨灰、和特殊物品就受到重视,比如舍利子。
图二十二,十一头观音石刻雕像。千手观音家喻户晓,十一头观音还是第一见到。据说,观音被苦难压迫得透不过气,头颅开裂成了十一块碎片,佛祖将碎片从新塑造成为十一个头像,以便观音能够更好地感知众生得需求。石灰石雕像,两尊,奉武则天意旨而制作,制作于703-704年。
这两尊雕像最初供奉于长安的光宅寺七宝台,属于众多的七宝台造像龛之一。明代光宅寺荒废,七宝台造像龛被移入宝庆寺供奉。如今光宅寺和宝庆寺均已不存,但宝庆寺塔仍在西安城的南门内,塔上尚有六面七宝台造像龛。宝庆寺造像龛被认为是八世纪初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作,存世32件,国内除了宝庆寺塔上6件外,还有1件在碑林博物馆。海外的25件有4件在美国,21件在日本,其中东京国立博物馆有15件。
图二十三,来自印度的灵感。七世纪时,印度的新艺术风格传入中国。雕像为圆形,胸部丰满,腰部收窄,薄裙系带,覆盖双腿。与早期直立雕像不同,这尊菩萨略微向前迈了一步,身体向一侧倾斜。这种动感和身体的柔和曲线营造出一种自然的韵律和世俗的美感。原址为唐代长安,带有颜料和石膏的石灰石。
图二十四,便携式的顶礼膜拜,鎏金铜菩萨。富含印度佛教文化艺术,简单的物件是一体铸造,而复杂的物品则有多个独立部分组成,包括人物、光环和底座,并通过销钉固定在一起。
从左至右:1, 河北曲阳,北魏,公元453年。刻有铭文,赵露原怀念祖父母。2, 公元520年。3和4,陕西,隋代,公元581-618年。5, 唐朝初年,公元700-750年。
图二十五,中国的佛教据点,四大石窟 ---- 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这个顺序基本就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向。以及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中中国佛教艺术品的主要来源地 ----响堂山和石窟寺。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又被称作如来佛祖,他本是一位印度的王子,其世俗名为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出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几乎和中国的孔子同时代。佛教的教义自发源地南亚迅速扩散传播,公元100年左右传到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由于皇室、权贵和富人的大力支持,佛教达到了它的顶峰。北朝建有石窟和寺庙6000余处,南朝的建设规模不及北朝,但也有石窟和寺庙600余处。公元600至800年间,佛教开始式微,但在中国仍然蓬勃发展,并在之后的岁月里继续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
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中的中国佛教艺术主要来源地有二:河北响堂山石窟和河南巩县(现为巩留市)的石窟寺。这两处为佛教的二线圣地,知者甚少,甚至几乎默默无闻。但那里的雕刻作品数量巨大、工艺精美、艺术价值极高。只是中国的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过于耀眼,以至前二者的光芒被掩盖。
石窟寺最初名为希玄寺,在北魏宣武帝(元恪,483~515年,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鲜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次子,北魏第八位皇帝)时凿石为窟。唐代改名为净土寺,西天取经的唐僧(唐三藏、玄奘和尚、俗名陈祎,公元602-654年)13岁时在那里剃度出家。
石窟寺存有极其珍贵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大型浮雕各一幅,通常将这两幅在物理上独立的礼佛图合称为《帝后礼佛图》,是佛教艺术中精品中的精品,现在是中国大陆的孤本。原来在龙门石窟有同样题材的大型石刻浮雕,更为巨大、更为精美,实为佛教艺术的典范,登封造极之作。西方艺术家号称从那里可以看到希腊、埃及甚至波提切利的艺术踪影,在动态的精美程度、线条的优雅、情绪的表达方面没有任何作品可以与之媲美。但它们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文物贩子凿成几千片碎块,最终被贩运到美国。从新拼装后的《孝文皇帝礼佛图》收藏于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收藏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图二十六,网络资料,《文昭皇后礼佛图》,收藏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纳尔逊阿特金艺术博物馆是美国著名博物馆,以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闻名于世。
二十一世纪后,龙门石窟研究院通过好几年时间整理文物库房,居然发现2000多件贴有编号的碎石块可能属于《文昭皇后礼佛图》,碎石数量几乎占到一半。研究院的优势是拥有大量的浮雕被凿前的老照片,以及被盗凿后宾阳中洞的残壁。那些石块可以和石质残壁贴合,也就是说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中的《文昭皇后礼佛图》有部分仿制品。
2021年中美四所文化研究机构(龙门石窟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造型艺术中心、纳尔逊阿特金艺术博物馆、芝加哥大学艺术系东亚研究中心)达成合作协议,用新技术、新的研究方法把《文昭皇后礼佛图》虚拟还原。用了两年多时间,最接近原作的《文昭皇后礼佛图》虚拟展示已经陈列在龙门石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