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任人鱼肉的生活真的很没劲,或许是天生的不安定基因,鲁肃执意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攀登时代的巅峰
美国华人评论:
中国人相信天塌用嘴顶,看人家老外,疯狂多了,来真的。
疯子与有备无患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微信部分评论
“我有枪,你没枪,你家就是我粮仓”
三国百将录丨硬核狠人鲁子敬,演义里我唯唯诺诺,正史里我重拳出击!
然而史书上说鲁肃“体貌魁奇”。作为参考,三弟告诉你史书上对典韦的形容是“形貌魁梧”。
鲁肃——体貌魁奇;典韦——形貌魁梧
所以鲁肃应该是什么画风,你品,你细品
三弟这次,将从外形开始,破除你对鲁肃的所有刻板印象!
94版的老三国,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温和儒雅的文臣谋士鲁肃,然而这个我们所熟知的鲁肃,却是被加入了亿点点“艺术加工”的产物。
你可知道鲁肃他精于骑射,用拳头讲道理是一把好手;他性格豪迈,一掷千金只为交个朋友;他胸怀改天换地之志,更像战国时的纵横家。
而这些正史里面着重写的特征,在演义里面被简单写,在电视剧里更是躲着演。层层修饰下来,鲁肃的形象已经偏离了太多。
重新介绍一下,鲁肃,字子敬。一位言论大胆、手段霸气,演义里唯唯诺诺,正史里重拳出击的硬核狠人。
鲁肃,临淮东城人,也就是现在安徽滁州定远县一带。
祖上没出过什么大官的鲁家,就是单纯地有点小钱。比下,强过万千贫下中农,比上,还够不着“豪族”的地步。简单来说,有钱,没权,更没枪。
鲁肃的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安分地“富”过来的,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传到鲁肃这一辈,思想发生了变异。
鲁肃生活的东汉末年,富是没用的。还是那句话,你家有粮我有枪,你家就是我粮仓。
或许是任人鱼肉的生活真的很没劲,或许是天生的不安定基因,鲁肃执意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攀登时代的巅峰。
少年鲁肃的一切记载都和攀登巅峰息息相关:
身体是搞事情的本钱。于是鲁肃利用自己“体貌魁奇”,开始脱产习武,剑术、骑术、射箭样样通晓。
出原文:
肃体貌魁奇,少有壮饰,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注《吴书》)
搞事情还要联合一切力量。于是鲁肃会不吝家财,卖田卖地来救济周边的穷困人家。赢得乡亲族人交口称赞,甚得人心。
村里有些愿意追随的精神小伙,鲁肃就给他们衣食,教他们骑射。先前自己习武,顶多算生活情趣,但食宿全包地教别人骑射,性质就变了:
你无官无职一山野村人,养一伙只听命于自己的武装分子,这不是“豢养私兵”是什么?《鲁肃传》才写到第二段,他就已经在疯狂试探律法的底线。
对,确实违法。
但鲁肃不在乎。动荡年月,这伙少年迟早用得上的,违法就违法吧。
好在别人也不在乎:动荡年月里,一个小地主养百十个私兵,这算是事吗?
但有人在乎他仗义疏财、武德充沛的名声。比如袁术。
“公元二世纪,人才最贵。叫鲁肃是吧?来我这做官吧!”
面对袁术抛出的橄榄枝,鲁肃想都没想就回绝了。原因简单,一是看到袁术的部下法度废弛——管理水平不行。二是袁术称帝这事,办得太蠢了——战略决策水平也不行。鲁肃追求出人头地,而不想跟错老大人头落地。
只是东城这地方毕竟还是袁术的地盘,不接受任命,那就只能润了。润去哪呢?
鲁肃想到了因蹭饭相遇相知的周瑜。
当时还在做居巢长的周瑜带着几百人上鲁肃家蹭饭、借粮。一番推杯换盏之后,鲁肃指着院中一囷米说:“这个就给将军您做军粮吧。”
就这轻轻一指,周瑜都被指懵了:一囷三千斛,三国时代一斛约合现在一百二十斤。这一囷就是三十六万斤——一百八十吨左右吧。
当年周瑜与孙策相交时,也曾随手就送出一套大宅子。周瑜一看这仗义疏财的操作就倍感亲切,两人直接定为至交。
出原文:
瑜益知其奇,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既然是至交,收留一下,不过分吧?
这一路,鲁肃跑,袁术追,鲁肃差点就插翅难飞。
好在鲁肃有一身武艺和一群轻侠少年。逃跑路上鲁肃让老弱在前,轻侠少年们断后,拉满弓弦,摆好架势迎接追兵。而鲁肃自己则上前跟追兵讲道理。
主要内容就是把盾牌插在地上,自己挽弓搭箭往上面射——箭箭洞穿。
“讲道理,你们打不过我。”这道理追兵一看就懂了,成功被劝退。
但投奔周瑜也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周瑜也是个打工的,关键还得找个好老板,跻身决策层,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谈改换天地。
恰逢此时,周瑜来信了。
他在信里说,老刘家不行了,有先哲秘论说,代汉而立的王者将兴于东南。我老板孙家地盘就在东南,兄弟懂我意思吧。
去江东——也行。
孙权继承的江东地盘稳固,有广阔的蓝海可以发展。最重要的是,周瑜在信里提到的“先哲秘论”,就是那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
对这句话时人各有各的理解。比如袁术单抠出一个“涂”字,解释成“路途”,和自己的字“公路”对应,以此宣扬自己是昭昭天命。
而江东这边就将“当涂”解释为地名——九江郡的当涂县。他们的理解中,谶语是在指示下一龙兴之地。而这当涂县在哪呢?就在孙权的势力辐射范围里。
所以说孙权这个年轻人呐,恐怕也是有野心有冲劲——这正是鲁肃需要的!
以后主宾投契,还愁没有搅动风云的平台吗?
行,上任,鹅城!
进入孙吴集团之后,小地主出身的鲁肃,首先得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才能在海量江东人才中脱颖而出。
仔细分析完孙吴集团的政治格局后,鲁肃心中便有了计较:
当时江东的官员队伍与吴郡四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作为地头蛇注重本地利益,并不十分热衷于扩张,保守倾向严重。但显然孙权这样的年轻君主,是渴望开拓进取的激进派。
鲁肃需要强硬地主张放眼天下,给激进派增加声量,就能站在主君的一边了。
鲁肃很快获得一个单独跟老板对榻而饮的私密谈话——鲁肃决意就在这个晚上,狠狠抓住年轻领导的心。
孙权对这个新人还不是很了解。便用写大仁大义的场面话试探
孙:我想当忠臣的。
鲁:啊对对对
孙:我说我要匡扶汉室
鲁:啊对对对——我有个图谋霸业的计划……
孙:都说了我是大汉忠臣!
鲁:你听不听嘛!
孙:听……
鲁:净整些虚的
鲁肃“啪”的一下解开衣襟,向孙权展示自己毛茸茸的胸肌——以及胸中酝酿已久的战略规划:
“首先,汉室不可能再复兴了。因为曹操现在太强,一时半会灭不掉。所以您现在应该固守江东,以待时变。
然后,北方的战乱杂事以后不会少,到时您就趁着曹操回北方处理事务,向西消灭黄祖、讨伐刘表,占据长江以南。
做到这样,就可以建号帝王,向北跟曹操争夺天下了。”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榻上策》,其中有几个重点要圈一下:
一是鲁肃作出判断,大汉不可复兴。
二是鲁肃认为当时形势是:北方曹操一伙,荆州黄祖刘表一伙,江东一伙。天下将三分鼎立。而最好的战略是先拿下荆州,再向北打,跟诸葛亮的《隆中对》不约而同。
三是鲁肃从一开始就规划了建号帝王,成就霸业的目标。他和刘备集团不一样,他可不是什么大汉忠良。
听完这大逆不道的战略规划,孙权却没有表现出任何慌张与不适,只是沉吟半晌,缓缓说到:“我只是想尽微薄之力,辅助汉室而已,你想啥呢?”
孙权拒绝得滴水不漏,有帅气的朋友就要问了:难道他真的对建号帝王没有兴趣吗?
不只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榻上策》事件后,张昭曾打鲁肃的小报告,说鲁肃年纪轻轻,粗疏不堪大任。这时候孙权什么反应?
出原文:
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帷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不介意,还更加重用,连鲁肃老母亲的起居都一并照顾了。孙权这不是心花怒放都说不过去。
《榻上策》推销成功,只能算是第一步。
PPT不能落地,那与造车的贾老板何异?鲁肃要拿kpi,必须亲自推动项目落地,做成完美的个人代表作。
但是两个变故让鲁肃不得不中途修改对策。一是刘表死了。这本来是利好消息,可以趁乱拿下荆州,推动榻上策PPT的第二步“竟长江所极”。
但同时,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战略决战被迫提前上演。这样一来染指荆州就有些难了:曹操本身军力强大,打不过;刘备也还在荆州,实力不强但足够搅局。面对这两个人,稍微处理不好,很容易血崩。
鲁肃很快作出反应。
刘表死了,那就荆州刘备顶上嘛!如果刘备愿意,就把他拉上船打曹操,如果刘备后续行为不符合江东的利益,那就“宜别图之”——反正就先利用,利用不了就neng他,你懂的!
出原文: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前面可能还半懂不懂,但说到“宜别图之”,孙权可太懂了。
在孙权的亲自指挥部署下,鲁肃出差荆州跟刘备谈结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落难的刘备一听有人要联合,眼都发绿光:“这感情好啊!干,干翻曹贼,匡扶汉室!”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赤壁之战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战后,曹操暂退,但仍占据荆州北部,扼守长江上游。
江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仍在。
所以当刘备腆着脸来借荆州时,即便所有人都反对,鲁肃依旧撺掇孙权把荆州几个郡的治权转让出去。
“借”荆州的利与弊,古今争论千年。
但从时人角度来看,这一借确实让刘备为江东扛下曹操的兵锋,这便足够了。熬不过“当下”,谈何“将来”?
反正在计划里,刘备终究是要被“宜别图之”的。只是好战友周瑜的病故,让鲁肃不仅要为自己主张的借荆州擦屁股,还要肩挑周瑜为孙权成就帝业的宏愿。
一时间,东部战线的重担都落在鲁肃身上了。
却说那刘备得了益州,却无意归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孙刘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从益阳到公安,一幅横贯荆州大地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演义里所谓的单刀赴会就发生在这时。只不过,关羽固然是单刀赴会,鲁肃又何尝不是单刀邀约呢?
出原文: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你以为的单刀赴会,是一场“甘宁吕蒙埋伏于外,刀斧手五十埋伏于内”的鸿门宴。
实际上的单刀会,江东诸将反倒担心关羽有没有设下伏兵,劝鲁肃不要去。鲁肃对此正色道:“刘备负国,是非未决,关羽哪敢害我性命?”
出原文:
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注《吴书》)
便昂然走出营去。
只见两军兵马摆在百步之外,刀戈森森、旌旗凛凛,杀气恐要收煞不住。
来者关羽提一单刀,昂首阔步,其身后随从,因着关羽虎威,莫不振奋。鲁肃亦按着单刀,挺立当场,面无惧色。
双方略去寒暄,鲁肃深责刘备有负东吴,关羽不明大义,寻衅滋事,破坏两国欢好,使曹操收渔翁之利。话语未竟,却遭到关羽的随从打断,说什么:“土地这种东西,德者居之,有什么不对的?”
演义中,此时关羽闻得此言假意呵斥随从,实则让其借机离开联系关平接应。实际上却是鲁肃闻得此言,当即厉声呵斥。关羽看到随从被骂,这才打个眼色让他退下去。
《三国志》中的记载的单刀会以关羽呵斥自己随从、吃了个小瘪结束,之后便是双方罢军。而演义却用艺术创作,完全逆转了故事走向,安排了一出挟持鲁肃作人质的戏码。把鲁肃这个“体貌魁奇”,精于击剑骑射的武士,写成“魂不附体”、“如痴似呆”的弱鸡。
咱说,稍微有点过分了。
反倒是吴人所修的《吴书》中,虽然肯定对鲁肃有所美化,但基本事实走向与《三国志》一脉相承。
《吴书》说关羽列出瓜分荆州的理由:“乌林之役,刘备身在行伍,出力最多。倘无刘备,赤壁胜负未可知。如此大功,分得荆州亦无愧色。”
鲁肃冷哼一声,无情戳穿:“当初我在长坂亲眼所见,刘备所部不过区区一校之军,如何出力最多?我主怜其身无处所,而百姓流离,故借荆州。今刘备尽得那益州,却仍占荆州,这等行为便是凡夫亦不能忍,何况统领一方的吴主?我听说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啊!”
关羽无以回答,提刀悻悻而去。
这段描写哪怕只信一半。那也是鲁肃在关二爷面前站定立场、慷慨陈词,能做到这也不失为人生高光。
孙吴后期使臣赵咨在出使魏国的时候说孙权“纳肃于凡品”。
鲁肃确实是天生有钱,但再有钱的土财主依旧是“凡品”,都注定了这辈子只能做牛做马,默默无闻地淹没在这历史之中。
鲁肃最怕的就是默默无闻。
有一类人,他们的毕生志愿就是立下不世之功,他们中有的人是为了封侯拜相、有的为了荣华富贵。但鲁肃是这类人中最硬核的玩家,他这辈子“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早已没有这些世俗的欲望,此生只愿能“立下不世之功”。
所以不妨将鲁肃看成一个有战国遗风的纵横家,他虽生在乱世底层,却想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件惊世骇俗的作品。为此,在有限的人生里,他所有行为都是为向上爬服务。
出身不高,那便毁掉旧架构,再造王朝以求“从龙之功”。
难以出头,那便用惊世之论,做主张扩张的“异类”。
江东暗弱,那便拉拢刘备为爪牙,之后再考虑调转刀口。
但求生前搅动风云,身后名留青史。
能做到这样,我鲁子敬这辈子也算没有白活了。
赤壁之战后的吴军大营里,孙权带着诸将迎接功臣鲁肃。
鲁肃入阁拜见,孙权起身谢礼问鲁肃:“子敬,孤亲自下马,拿着鞍来迎接你,足够让你显荣了吗?”
鲁肃说:“不够。”
在座诸将惊出一身冷汗。
鲁肃坐下之后,慢慢举起马鞭说:“我希望能将您的威名和德行加之于四海、总括九州、成就帝业。到时您再用安车软轮来接我,那才将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刻。”
若还想了解更多
三国英雄的人生起伏与历史评价
以及三国战役如何影响天下格局
记得关注B站账号@大哥好俺是三弟
一起用现代视角品味汉末英雄,
解读三国英雄的传奇一生!
(点击图片查看全新剧本《王师秉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