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佛教的方方面面(系列小文之一):寺廟歷史彰顯寺廟地位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據說,全世界信奉佛教的人竟然也有三億多人。華人可能佔了絕大多數。都說佛教的經典,浩如煙海,學問博大精深。

難以想象,一個佛教範疇,竟然有八萬四千法門,數十個門派,可謂浩瀚無垠,一般人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真的不知從何入手,學到一點佛教真知,我是沒有這個本事,可以修行到高僧的水平。所謂“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我也只能閒聊一點佛教的外圍的方方面面。



因為喜歡琢磨,從今日起,我就用22個系列小文,聊聊我眼中的佛教是怎麼回事。

閒聊佛教的方方面面(系列小文)

系列之一:寺廟歷史彰顯寺廟地位

據說台灣佛教徒有幾百萬之多,寺廟香火也十分暢旺,應該得力於民間信奉佛教的善眾很多,也跟有錢人大力捐助不無關係。

但我也聽人說,很多台灣的信眾,很嚮往佛教的發源地的東西,比如安徽的九華山,浙江的普陀山,山西的五台山,以及四川的峨眉山等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聽說有些篤信佛教的海外華人,一生研究佛學,吃齋念(禮)佛,充滿著對佛教的熱愛,唯獨遺憾沒能在有生之年,親自朝拜有一些被稱作發源地的古寺廟,這種猶如麥加朝聖般的頂禮膜拜,可能是很多年輕的寺廟無法替代的。



這種遺憾,就是有機會去大陸親自感受下名山古剎的儀式感,曆史感,都覺得不枉此行。

比如被佛教徒公認尊崇的大乘佛教四大菩薩道場所在地:如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道場;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道場;峨眉山的普賢菩薩道場;以及五台山的文殊菩薩道場。藏傳佛教的達賴喇嘛的拉薩的布達拉宮;以及班禪的日喀則的扎寺倫佈寺。



尤其很多善男信女對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道場的高僧圓寂後肉身不壞的坐缸神話;峨眉山金頂佛光現象;以及五台山的智慧化身故事;布達拉宮的密宗禪修;扎寺倫佈寺的灌頂。都充滿著好奇,哪些神乎其神的東西,自然吸引很多人慕名前來。



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我看,這裡的仙,可能就是菩薩的道場,神秘的修行過程,以及哪些有著神通力量的僧侶的占卜能耐。

說到寺廟的儀式感和曆史感,20多年前的秋天,我和太太曾經造訪過普陀山的普濟寺。我清晰的記得,那是一個陰雨綿綿的早上。當我們到達時,普濟寺早已是香煙繚繞,香客絡繹不絕。

給我印象最深的,並非寺廟裡的各類菩薩塑像,打坐的和尚以及進進出出的香客,而是寺廟周圍的參天大樹,寺廟早已被大樹遮掩的嚴嚴實實。一看大樹就知這是一個老寺廟。

老實說,普濟寺給我的印象,並非想象中的高大上,比起有層次起伏的杭州的靈隱寺,寺廟的氣度遠遠比不上:一句話:普濟寺非常低調。



倒是離寺廟不遠的面向大海的坐蓮觀音塑像很有氣勢,雖然沒有海南島三亞的大,但因為是觀音的道場,來的人都深感這個觀音應該有點靈性。

儘管觀音塑像是後人捐款建的,但因為建在普濟寺的附近,讓人覺得塑像很有靈性感應的。

我看到有的一家三口人,跪拜在觀音菩薩塑像前,非常虔誠的磕著頭,嘴裡還嘀哩咕嚕,應該是求神拜佛保佑之類的話。

我想,這樣的情形,在很多菩薩道場的發源地,比如九華山,峨眉山,以及五台山,華人的旅遊式的朝拜,以及實用主義禮佛方式,應該是差不多的。

在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塑像前,我看到不少海內外香客,應該有日本,南韓的,歐洲人,非洲人,以及講台灣普通話的台灣人,在塑像四周駐足遊走,以及安靜的看著塑像上面的捐款名字。其中就有廈門走私首犯懶昌星的名字,也許他的20萬善款,令他逃過死劫。



第二天,我們還專程去了據說是當年鑒真大和尚三次東渡日本的啟航的礁石。也是很有感觸。像這樣一些有歷史掌故的地方,海外的香客,也只有到此一遊,憑吊下先人,這種發源地的儀式感,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難以忘懷。

什麼叫寺廟的儀式感?曆史感?

自己有機會親自到此一遊,有個身臨其境的感受,回去可以吹噓一下,自己曾經去過發源地,知道是個什麼樣子,對普通香客來說,似乎就足夠了。

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搞了世界文化遺產認證,寺廟的歷史也攘括其中,應該是認可了寺廟的歷史,代表了佛教的地位和文化。我的理解是這樣!

我聽說日本佛教徒很在乎寺廟的歷史研讀,以及耐人尋味的資料研究,比如日本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築,古寺廟,據說就有著深深的唐朝的文化印記。

日本人認為,京都、奈良的設計再好,都是從唐朝沿襲過來的。發源地就是發源地。



但也有人認為,歷史的東西經過改良,或更加具有文物價值。比如清朝末期,大量的中國瓷器,茶葉,以及工藝品銷往歐洲,其中一個北京的扇面工藝品,由於被日本人用象牙替代了一般木材,扇面有了新的龍骨,其價格大幅上升。

看來,商業跟歷史還真的不一樣。有的時候,二次改良的工藝的確可以提升歷史價值。創新可以提升曆史感和儀式感。

所以,我在電視片以及一些畫報上,看到日本人以及東南亞信奉小乘佛教的國民,都非常喜愛唐朝的禪宗文化。我想,他們一定知道,佛教的發揚光大多半來自於中國的唐朝。

然而,一些國家的寺廟僧侶,有將樸素的簡潔和見微知著的禪學哲學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這是難能可貴的。這種文化的傳承,感覺比寺廟的曆史感還要寶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