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shan—辉煌的史前文明(伊朗行2)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去伊朗旅游为什么有如此的吸引力?



人类文明的曙光和许多划时代性的里程碑都是出现两伊境内: 如最早的古人类定居遗址,车轮的发明和最早金属冶炼如青铜器,最早训化的牲口如牛、山羊和鸡,最古老的宗教文化及宗教建筑遗址; 最早使用文字; 第一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超级大国和最古老的银行系统…..等等.

这里曾是兴盛了数千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中段,不仅有东西方的物流贸易商业繁荣,也是众多民族宗教文化经过数千年多层次的交汇融合处。

而对仅有单一文化历史教育,只知华夏为天朝上国,四周皆蛮夷之地的中国人来说,伊朗之旅是对三观的震撼性冲击。在以下的游记中,我会把中亚地区的史前和古代文明与中华历史编年和文明进程节段进行比较性介绍。不过这种历史对比比较烧脑,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至下一篇。

我们这15天的行程是德黑兰开始,沿着横跨土尔其,伊拉克和伊朗的数千公里长的扎格罗斯山脉(Zagros)的东麓乘车南下,穿过波斯高原到遥远的南方城市kerman 和设拉子(Shiraz)行程约1千7百公里,然后飞抵伊朗的西北部城市大不里士(Tabriz),最后飞回德黑兰结束。整个行程3千多公里.

第一站是位于德黑兰以南250公里的仅30多万人的卡尚(kashan). 据说卡尚是《圣经》中记载的三位博士(magi)前往伯利恒见证耶稣降生的东方贤士的故乡。不论传说的真假,将卡尚考证为圣经记载的起源地是反映了这个城市在古代时的声望。



在行前攻略中,我得知卡尚城内有一个近万年的人类定居点遗址,叫做Tepe Sialk(西阿尔克遗址)。便让导游临时加上了的这个内容。导游说此点不在事先安排之内,凡计划外景点都需要自己付费,这自然没有问题。

所以在伊朗之行的第一站,波期高原上近万年的史前文明的巨幅画卷就波澜壮阔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强烈的时空跨越的震撼感和对个体生命的渺小压缩感.

原来kashan西部的高大扎格罗斯山脉中有着万年不竭的水源,流经此地便形成了一个大湖,远古时代周围水草茂盛。从叙利亚传来的小麦种植技术,使得这里的古人类在万年以前就进入了农耕社会。

在1930年代,一支法国考古队来此考察,专家们注意到了这纵横几十里的平坦之地兀自矗立着两个相连的大土墩(tepe),高出周围地面40多米。怎么看都不像自然形成的土丘。



于是法国人就试验性地发掘了一下。这一挖就挖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古老史前文明的遗址之一-Tepe Sialk,中文称西阿尔克遗址。



最新的研究认为此遗址有着距今8000-9000年以上的人类定居历史!



与别处的单一历史阶段的考古遗址不同, 这里有稀世罕见的8千年以上的完整文化断层。从底到上分别代表着新石器中和晚期,青铜器到铁器时代的连续的历史层次, 揭示了从古人类到现代人都一直在这里居住繁衍. 甚至在波斯高原别处遗址的出土文物都要与这里的历史层次比较和断代。



导游讲由于伊朗的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伊斯兰革命,国际制裁和资金短缺,遗址的大部份仍被泥土覆盖,尚未发掘. 从高大的土丘顶部望去, 虽然是仅红圈内的很小的一部分遗址被发掘,但结果已经震撼世人。



想必随着以后的继续发掘和研究,定会有更多的惊世发现. 

西阿尔克遗址博物馆很小,展出的展品不多,因为大部份出土文物早在近百年前就已被运至法国卢浮宫收藏。

站在土丘上俯瞰着脚下的20多米深的文化断层,因为没有国际考古技术和资金支持,挖掘现场已经被封存。



最古老最低层的文化断层被命名为西阿尔克I层,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6000-5200年.



该层出土的含有陶器的墓葬及早期彩绘陶器是相当粗糙. 这个断层还出了加工小麦和大麦的石板磨。



但是该断层的较高处的陶器质量则逐渐提高,表面光滑和带有明显的彩绘装饰。石器或骨器仍然在使用中。当时的土丘居民会用泥巴覆盖他们的稻草和树枝小屋。在独特的炉子中,他们制作陶器。

西阿尔克II层(公元前5200-4900年期间)为新石器晚期并开始出现铜石并用过渡的断层,先民们仍是以放牧,采集和农耕相结合的文化. 制作的陶器展示了各种形状和艺术,如植物和动物形状。还能够生产出具有特色的红色陶器,并在其上绘制黑色装饰图案。



绘有豹子的陶器,收藏在卢浮宫.

这一时期建筑材料也提示与外部交流的日益增强。这时的先民们在自己的家中埋葬亲人的尸体,按照习俗用红土覆盖,并与贵重物品一起埋葬。

在西阿尔克II层晚期还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冶金迹象,用铜做的小珠宝等少量装饰品。

西阿尔克II层的时间阶段大约对应于现在浙江省内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及北方的磁山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都属于新石器时期的农耕文化,这些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及石器。以黑陶、灰陶和一些有装饰的陶器为主。陶器上仅有简单的几何图案和线刻装饰。没有出现对烧制温度和氧化过程的精确控制后产生特色的颜色陶器,也没有冶炼和使用金属的证据。

西阿尔克III层可称为铜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4100-3350年)。最重要的发现是冶金遗存,包括大量的炉渣、铅锭和坩埚及模具等,说明这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金属生产中心。结论是距今约6千年前这里已经开始了青铜等金属冶炼,人类文明进化中的跨越时代的一大步!





陶轮的使用也是一个里程碑的发明,使得陶器有更加丰富的几何图案和装饰风格和符号艺术。建筑工艺如土坯模制砖及石材使用等也出现了复杂性。



珠宝首饰也开始有了现代化风格,以银作为主要装饰材料。同时还出土了原埃兰文泥板,即人类最早的文字形式。



然而,他们仍然在自家地面上埋葬尸体。

这时的西阿尔克III层的时间节段相对应于中国的仰韶文化中期(公元前4000-3000年)。仰韶文化是泛指广泛地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同时期遗址,都仍属于新石器时代。其生产工具仍是石斧石铲骨针和磨盘等,彩陶以黑彩为主,及红彩、白衣彩陶等,图案主要由几何纹构成的花卉形,弯曲线条和漩涡等。仰韶文化中没有出现金属冶炼也没有文字。

西阿尔克IV层为晚期铜石并用时代(公元3300-2900年),这时期的居民学会了书写和阅读,通过文字开始了的知识等信息的记录学习和交流. 这一文明以象形文字泥板、复杂的印章及其印迹为特征,在伊朗的其他同时期遗址,如苏萨(Susa)和塔佩·亚赫亚(Tappeh Yahya)也有类似记录。该时期还表现出与伊朗西部和东部地区广泛的贸易联系。

世界上最古老的祭奠神衹的金字形神塔(ziggurat)遗址也是建造在这个文化断层上。据考证其周长70米而高度达25米!由于是用未烧制的粘土砖砌成(土坯)垒墙,数千年以来的雨水冲刷侵蚀而塌陷严重,现仅剩地基处的围墙残存。



这个西阿尔克IV层相对应的是西北地区的马家窑(公元前3300-2000年)和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300年),此时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 虽然从墓葬形式可以确定社会已有分层或阶级区分及宗教色彩浓厚的神权体制。马家窑和良渚文化仍然没有系统文字出现和金属冶炼证据。

提到良渚文化,便说句题外话; 良渚遗址出土了精美玉器而闻名于世,专家们还认为这玉文化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和高超的加工技术。不过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卢浮宫的远古文物展厅里看到了中国古玉和法国翡翠玉饰并排展列的意味深长的对比。下图中右侧为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环,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1500年,而法国出土的翡翠玉环(左侧)则是在公元前4000年。



这两件环形玉饰的设计造型和工艺风格几乎一模一样,都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对玉石的加工技艺和艺术理解。法国出土的翡翠玉饰比齐家文化的玉饰早了近两千年。而且翡翠的硬度比玉要高,说明加工难度更大。这是师徒的关系呢?还是万里之外各自的无师自通?

扯远了,再回到西阿尔克遗址吧。在西阿尔克IV层之上,该居住地有约1000年的废弃,这个沉积断层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西阿尔克遗址的V层的文化层在公元前2000前后重新开始,为外面移民迁入。出土了用青铜器及铁器制作的器物包括武器及珠宝。陶器也更精美细致。



此外新居民们不再在家中埋葬死者,开始在定居点的以外建立了墓地,并用贵重物品陪葬,说明他们开始相信来世。这时期整个波斯高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其标志是在各地,如苏西安娜,法尔斯、库尔德斯坦,到首都德黑兰所在的中央高原都发现了大量原始楔形文字板。

 

这些早期原始楔形文字板的文字和特定的书写形式和语言被称为原始埃兰语. 虽然至今仍未得到解密,但正是在这 种早期书写记录系统发展使得伊朗西南 部进入了真正的辉煌历史时期。考古学称此时为原始埃兰文化。



随着文字和青铜器的出现,波斯高原的史前文明时代至此结束。

相对于西阿尔克IV层时代的中国的考古文化遗址包括位于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 (公元前2300至2000年),史学界认为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时代过渡的重要阶段,仍然没有文字和金属冶炼的证据出现,

又经过了大约5百年,中国新石器晚期文化才进入到了青铜器时代. 

河南二里头文化的第三期和第四期大致对应于公元前1600至1500年这一时间范围(依碳-14放射性定年法). 这段时间被定为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的开始。与此同时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也出土了完整的铸造作坊区,包括熔炉、陶模和废弃的青铜器残件,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作坊之一。

顺便提一句,大陆考古界为了迎合盛世,曾一度出现了所谓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热潮,试图将二里头定为夏朝都城,并以此向千禧年的国庆献礼。不过现在考古及历史学术界对历史上是否有个明确的夏朝存在却是越来越存疑了,此为后话。

又过了数百年,时间来到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400年至1100年)。中国终于出现了最初的文字: 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然而甲骨文与中亚地区的楔形文字产生的目的和过程及语言规律则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中亚的楔形文字发明和演化都是为了生产过程中的商品交易及合约管理,以简易扼要、易于学习和推广作为文字符号的核心。

而后世研究却表明甲骨文的起源与商朝晚期王室的占卜祭礼及记录需求有关,而不是产生于直接商品交易及合约的过程。而占卜术及甲骨文的书写和解释权是由群族里少数人如占卦巫师或者首领控制和传承,这也是这些特权阶层的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这显然对文字在普罗大众中的推广和使用有着负性影响。

甲骨文标志着汉字书写的起源和中原地区的史前文明的结束. 这比中亚文明和苏美尔至少要晚了约1500年.青铜等金属冶炼的出现也比波斯高原晚了约2000年. 这些考古事实与大陆某些教科书仍然写着青铜器最早是在中国出现的说法相反。

站在西阿尔克遗址(Tepe Sialk)面前驻足良久,思绪在上下近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反复切换,真是应接不暇。



在伊朗高原上类似西阿尔克遗址 (Tepe Sialk)的有近万年的史前文明的文化遗址还有很多。导游说因为经费及现在政教合一的国体等原因, 这些地方尚无法进行发掘和研究并呈现给世人.



历史上卡尚还以生产陶器瓷砖和波斯地毯而著名,这里的土特产沿着丝绸之路远销东西方各国。故此地富庶,建有众多的传统波斯风格的豪宅。伊朗传统建筑博物馆也是这里主要景点之一. 而这博物馆本身就是一座有近二百年历史而保存完好的极具传统波斯建筑风格的大豪宅. 导游介绍二三百年前的卡尚是个仅有数万人的小城,而这种豪宅大院的就有近百座, 足见当地的富裕程度。现在仍有半数以上的建筑保存了下来。

由于天气炎热干燥,这种豪宅都建在地表面以下,游客进了豪宅的入口后,要先下楼梯约两层楼的深度,才来到了这个美丽帶有噴泉池的长方形庭院. 

这里毫无身处在地下两层时狭小僻陋 之感。相反这三进院落的亭阁深宅宽敞明亮,



高大房屋用大幅壁画,玻璃製品和鏡子裝飾及雕梁画栋装饰着。可与山西的乔家大院等相媲美。



这些豪宅的共同建筑特点之一就是建有30多米高的捕风塔或风(Windcatcher)。这是一种从印度到北非的摩洛哥都是常见的传统建筑元素,用于给建筑内部实现交叉通风并且被动降温。



外面看似一个高大宽敞烟囱,上边有宽阔的进风开口并直通建筑的最底层,



在建筑的最底层有个蓄水池. 当风从这个风塔顶部的开口吹入直下经过蓄水池时,带走蒸发的水分,从而达到被动的降温作用. 



据说在炎热的夏天,建筑内的温度可比室外低20度甚至更多。尽管名字中带有“风”字,由于上下的温差,风塔甚至在无风的情况下也能起作用。沿着波斯高原一路南下,沿途看到了许多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捕风塔.

出博物馆的大门时,注意才到售票处窗口边的门票价上还有一段波斯语,用手机翻译一下, 原来是国内游客的门票是是30万里亚尔,国外旅游游客是3百5 0万! 足足贵了10倍还多.

在印度也是如此,许多景点,公园和博物馆的票价也是内外有别,外国游客也是要付10倍以上的价钱。



只看片子不看病 发表评论于
回复 'Pillar' 的评论 :
Pillar 发表评论于
谢谢, 学习到了新知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