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幼军讲座被取消,文革史敏感不准吵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近日,备受争议的退休部级官员、现任中山大学教授于幼军反思文化大革命的系列讲座,突然提前被叫停,讲座内容提到,文革有可能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部分重演。叫停这场讲座,恰恰就是一出文革重演

于幼军的从政生涯一直受到各地民众好评,被认为是思想开放、有所作为的官员。他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长、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山西省委副书记、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长,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等职务,后因犯错误被留党察看两年,最后的公职,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20151月退休后,于中山大学任教。

文化大革命(1966-1976)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危机。据于幼军讲座的数据,文革期间,230万党政官员被立案审查,约占文革时官员总数的17.2% 3万国家机关各部委官员被审查,占部委官员总数的16.7%。其中75%的中央副部级以上官员遭受打击。军队中,超过8万人因所谓的政治问题遭诬陷迫害。文革10年,2000万人受迫害直接或间接死亡。文革导致中国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占当时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从破四旧到毁坏文物,文革摧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数以百万计的冤假错案,令无数家庭破裂,文化遗产的丧失更是难以挽回。

于幼军在讲座中引用的诸多数据,触及了文革最黑暗的一面。这些数字不仅揭示了当年革命的代价,也让人们看到历史教训的严峻性。这些事实证明,文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远不止十年,而是留下了长期的社会撕裂与文化断层。



文革被定性为十年动乱,在《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明确表述。然而,这段历史依然是中国政治话语中的禁区。因为文革时期的许多政策与决定,与毛泽东直接相关,而对文革的深入反思难免触及其个人责任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段失败尝试,文革的反思容易引发对整个制度的质疑。因此,避免讨论文革,是保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讨论文革,不可避免地会牵涉权力结构问题。当前的治理模式中,中央集权与个人崇拜的迹象,会让人联想到文革时期的思维方式。因此,反思文革容易引发政治联想,被认为是对现有体制的隐性批评。对于现有的中国的领导层来说,任何触及文革的讨论,都有可能被利用为对现行治理的不满情绪的发泄口。一旦历史反思成为社会运动,可能引发不可控的政治后果。

于幼军本人对媒体披露,他向学校提出保持低调、不贴海报、不上校园网等,但想低调也没办法。听众只限校内师生参加,并通知现场请勿录音、拍照、摄像,表明他意识到该话题的敏感性。然而,他所曝光的数据和直白的言辞,还是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广泛讨论。这表明了社会对文革的反思需求始终存在,公众对权威人士的历史评价具有强烈的兴趣。讲座仓促被叫停,反映了这一话题在公共领域的不可触碰程度。官方态度请强硬并明确:文革问题的再探讨是挑战现行的政治框架,历史真相的曝光会引发舆论效应,威胁中央权威。

文革历史不仅是一段尘封的记忆,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当代议题。于幼军的讲座事件表明,文革历史在公共讨论中依然充满禁忌,然而,回避历史并不能阻止其带来的影响,更不能阻止公众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和愤怒。

北京_01link 发表评论于
关键是文革是在哪个政党发动的,在哪个政党领导下继续了十年,哪个政党应当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负责,产生这场灾难的条件现在还存在不存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