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年代后期出国的。第一次回国是1997年,也算是半公务。从那之后,就几乎每年都回国探亲了。20多年来,回国从来没有坐过公交车。不管是近路还是远途,一律乘坐出租车。感觉出租车太便宜了,而且也快捷方便。
去别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我都会用交通卡,乘坐地铁。虽然上下班人多,但在非高峰时段,还是有座位的,主要是按时,尤其是去机场或高铁站,地铁还是最靠谱的。但是我所在的城市,地铁刚刚修建,只有一条地铁线运行,城市主要区域都没有地铁,只有公交车。
多年来,不乘坐公交车的主要原因,还是从小对公共汽车的坏印象。60、70年代,那时候坐车人满为患,无论何时,车上永远都是满满的人,有时候人们扒在车门上,有点像如今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印度火车和公共汽车,人永远挂在外面,溢出窗外,占领车顶。正是这种儿时的负面印象,使我总是下意识地远离公交车。
去年回国打电话跟一个老同学见面,他给我指了一下方向,说可以乘哪一趟公交车直接到他的家门口。我说公交车行吗?他说你坐一次就知道了,现在有些公交车在繁忙的街道上都有公交车道,反而比那些出租车或私家车开得快。我试了一下,果然不错,感觉和出租车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费用只有¥2人民币。如果打车的话至少¥30。
今年回国,因每天要去看养老院的父亲,有直达的公交,只需要走路800米。虽然停站比较多,但是车上有座位。另外,乘坐公交费用要低得多。否则每天来回两趟,打车的话也要50块钱。而乘坐公交车来回也只有4块钱。结果,这一个月来每天乘坐两趟公交车,也有机会彻底体验了一把中国的公交车。
我每天避开早高峰或者晚高峰坐公交,大概每天出门是10:00左右。这时候都会有座位,三分之一的座位是空的。有时候人会更少。有一天去郊区,车上只有我和另外一个乘客,感觉有点奢侈。
乘客上车后,用各种形式支付车费,收款机用语音报告收费的形式。每天我听到各种播报: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免费卡,学生卡,春秋卡,军属卡等等。我发现免费卡的人最多,大都是退休人员,他们乘车是免费的。我虽然也到了免费的年龄,但因为是外籍护照,所以享受不了这个福利。
我支付用的是手机支付,不是微信,也不是支付宝,而是在手机wallet里面的一个transit card。你打开苹果手机的钱包,在右上角有一个+号,点击这个+号,就可以看到 Transit Card的字样,都是中国的城市交通卡。点击进去,就可以寻找到你所在的城市的交通卡。
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其他的二类城市也都有。你寻找一下,肯定有你所在的城市。找到你的城市卡,然后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充值或者银行卡充值,也可以用国外的信用卡充值,这样上车就可以用手机支付了。
Transit Card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每次不用打开手机,闭着眼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在收费机上盲扫一下,车费就支付了。如果你已经开通了上海的交通卡,你可以在任何其他的城市刷卡,互联通用。这实在是太方便了。整个一个月,我每天出门都用公交车,手机刷卡。因为使用本地交通卡支付,还有20%的折扣。2元钱的车票,其实只需要支付¥1.6。如果中途转车,两个小时之内也都是免费。当然,如果你用外地的卡,就没有这些折扣福利了。所以最好北京的交通用北京的卡,上海的交通用上海的卡,就会有这些减免的优惠。至少我所居住的城市是这样的。
每天坐在公交上,两边看着城市的风景,也同时回忆着小的时候那些熟悉的街道名,公园名,看着周围骑电驴的人群和美团快递的队伍。感觉现在已经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如同换了人间。
公交车司机的上方长型电子屏,不断地刷出一串贴心话语,让人印象深刻:“公交车老百姓的私家车,公交车驾驶员老百姓的专车司机。”不知道是谁琢磨出的这样的话,非常暖心。
我所在的城市,公交车的发车频率是非常高的,几乎是每几分钟就有一趟。而且很多公交车站有电子显示屏,随时报告最近一趟车的到达时间,让乘客能够把握节奏。如果打开百度地图,也能找到公交车到站时间。如果你感觉时间有点紧,可以立刻呼叫专车或者出租车。在这方面,中国公共交通的方面智能程度已经远远超过美国的城市,比如纽约和波士顿。
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城市的公交团队是非常庞大的。但我们小的时候,公交车上通常需要两个到三个工作人员。一个是司机,另外两个是卖票的。现在车上只有司机一个人,收车费都是电子化的。这其实也大大节省了人力。至于公交车的运行费用,因为现在全部是电动公交车,几乎百分之百电动,所以在运行成本上也会降低不少。这些都为建立庞大而方便的公共交通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朋友们,如果你们也回国,不妨也乘坐一下公交车,会有意想不到的暖心感受。
2024.12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