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身抗原的识别与T细胞激活
(1) 胸腺阴性选择的失败
机制:在胸腺发育过程中,自反应性T细胞通常通过阴性选择被清除。然而,由于自身抗原表达不足或胸腺功能异常,一些自反应性T细胞逃逸至外周。后果:逃逸的自反应性T细胞可在外周被再次激活,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2) 外周耐受的破坏
调节信号失调:正常情况下,外周耐受通过免疫抑制信号(如CTLA-4、PD-1)或调节性T细胞(Tregs)维持。失衡的信号传导可导致自反应性T细胞活化。旁路活化:病原体感染或炎症可能导致“旁路活化”,自反应性T细胞在非特异性刺激下被激活。
2. T细胞亚群的作用
(1) 辅助性T细胞(CD4+ T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自身免疫反应的核心调节者,其失调直接导致异常免疫反应。
Th1细胞:产生IFN-γ,激活巨噬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介导的组织破坏(如I型糖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Th2细胞:分泌IL-4、IL-5和IL-13,与IgE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有关。
Th17细胞:分泌IL-17和IL-22,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起主导作用。
Tfh细胞:帮助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密切相关。
(2) 细胞毒性T细胞(CD8+ T细胞)
直接细胞杀伤:CD8+ T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直接杀伤表达自身抗原的靶细胞(如I型糖尿病中β细胞的破坏)。旁观者效应:CD8+ T细胞激活后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进一步扩大免疫反应范围。
(3) 调节性T细胞(Tregs)
免疫抑制作用:Tregs通过分泌IL-10和TGF-β抑制免疫反应,维持自身耐受。功能障碍: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Tregs的数量减少或功能受损(如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
3. T细胞介导的致病机制
(1) 错误识别自身抗原
分子模拟:外源性病原体的抗原与自身抗原结构相似,可导致交叉反应(如风湿热中A群链球菌与心肌蛋白的交叉反应)。自身抗原暴露:组织损伤或感染可能暴露隐蔽的自身抗原,激活自反应性T细胞。
(2) 炎症与组织损伤
细胞因子风暴:自反应性T细胞分泌大量促炎性细胞因子(如IL-1、IL-6、TNF-α、IFN-γ),引发全身性炎症。免疫细胞浸润:T细胞及其招募的免疫细胞浸润靶组织,导致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
(3) 异常的免疫调控
共刺激信号异常:如CD28与CD80/86的异常相互作用会促进自反应性T细胞的持久活化。抑制信号缺失:CTLA-4和PD-1信号的缺陷会导致免疫调节失败。
4. T细胞相关的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
5. T细胞的治疗靶点与策略
针对T细胞的治疗策略致力于阻断其异常活化或恢复免疫平衡:
(1) 抑制T细胞活化
CTLA-4融合蛋白(Abatacept):抑制CD28与CD80/CD86的共刺激信号,用于RA和SLE。JAK抑制剂:阻断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如Tofacitinib)。
(2) 调节炎症细胞因子
IL-17抑制剂(Secukinumab):抑制Th17相关炎症,用于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IL-6受体阻断剂(Tocilizumab):减少Th1/Th17介导的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