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日短夜长,奶奶戴着老花眼镜半躺在床上,就着煤油灯纳鞋底或者看古装书。我通常坐在床塌的拜席上学着编织围巾,有时候津津有味地翻看着哥哥好不容易从小伙伴那里借来的小人书。奶奶床头边的那只油漆剥落、颜色发黑的桌子上,煤油灯的灯头上有些地方已锈迹斑斑,房间里散发着一股熟悉的煤油味儿。灯罩里的灯芯吐出一小截的火舌一闪一闪的,橘黄色的灯光静静地温暖着我们一个又一个漫漫的长夜。
入冬后,地里的麦子都播完了,水田里也是光秃秃的,可大人们又开始忙起来了。
长江流域因冬季降水少,是河流的枯水期,清河到冬天的时候水位下降了一大截,几乎成了小溪,连小渔船都跑动不了。县里大概每隔个两、三年,在冬季里派人将沿河两岸各村、以及邻乡的青壮年男子都组织起来清理河道。那些路远的挖河民工,吃住在沿河边的庄户人家里,我们家因此也住进来了五、六个民工。
挖河的民工在我家堂屋靠东西两边墙的地上,铺上了厚厚的一层稻草。他们将各自带来的棉被,半边铺在稻草上半边盖在身上。真的就像我奶奶说的那样:在家靠娘,出门靠墙。
整个清河,南从江边的清河镇起北到色湖边,全长近二十里的河水用抽水机抽干,河水都抽到沿河各村的排水渠里。河底的烂泥里面露出大量野生的鲢鱼、草鱼、鲫鱼和乌龟王八等等,挑河的民工们兴奋地捡回去饱餐了好几顿。
父亲也去挑河,我们自然也沾了一点光,难得的吃上一顿鱼和虾米了。
民工们每天将从河里挖下的烂泥,一兜兜地挑到岸上的高坡处。
听大人议论纷纷的说,在我们村西边的清河底下露出一块巨大的青石,上面刻着一行模糊的字迹:当你看到我的时候,你离苦日子不远了。
什么意思?我急忙跑去问爷爷。他老人家坐在大门口的矮凳子上,边抽旱烟边说:“ 没事!没事!只要不是夏天的时候看到那块有字的青石就好。”
冬天的天气老是阴沉沉的,时不时就飘下一场大雪,这时挑河泥的民工们就会停工。所以等到民工将河道里的淤泥都清理干净,已经腊月底了,纷纷的赶回家去忙着置办年货。
被清空的河底因为有地下水冒出来,加上有的村将排水渠的水倒流回清河,以至清河里的水暂时浑浊不堪。我们村里的人没见过自来水,又没有打井,可乡下人和牲畜每日都离不开水。
最开始的几天,父亲将浑浊的河水一担担的挑回家倒进水缸里。妈妈将几块不知从哪里弄来的、鸟蛋大的明矾放在二尺长的竹筒里,竹筒上有很多的小孔。妈妈让我将竹筒放进水缸里,用力一上一下的戳十几下。完成任务后我就跑出去玩,过了一会儿想起来了,回家去看水缸,原本是浑浊不堪的水变得清澈纯净。
我们小时候的生活虽然过得很艰苦但有盼头,比如盼过节时有肉吃,盼过年时除了吃不完的零食和好饭好菜外还有新衣服穿,再就是盼着看电影。
全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挤住在一起,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大家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熟得不能再熟了。平时在地里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见面招呼都懒得打,点点头、咧嘴笑一笑就擦肩而过。而在放电影的当天,全村的人个个都兴高采烈地互相打招呼,像过大年似的亲热地问候。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乡下人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每月一次有镇上的放映员来我们村放电影,至于村里的小剧团,已经在包产包户后就停办了。我还记得那个电影放映员是邻村的复员军人,每到一个村里放电影,都被村委会好吃好喝地招待,村里的头面人物都对他笑脸相迎。放映员成了我们村里男女老少最受欢迎的人,连带他的家人也受到了村民的热情对待。
轮到我们村放电影,每次都是在村里小学校的操场上,刚好在操场的西边是一片小树林,雪白的四四方方的幕布挂在两棵桑树中间。夏季的时侯,日头还挂在树梢上,操场上便有长的短的板凳摆在放影机的周边占位子。当夜幕降临后,操场上就已经挤满了人,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动了,甚至还有清河对面的年轻人坐渡船过来,以及东北边农场的小青年也跑来了,操场上黑压压的全是人。人头攒动,笑语喧天,连操场旁边的树上都挂满了调皮的小男孩,还有些男孩子们干脆爬到附近农家高高的柴草垛上。
男人们抽着烟,笑呵呵的和熟人互相打招呼。女人们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和前后左右的大姑娘小媳妇们热火朝天地说笑。小孩子兴奋的尖叫着,像猴子一样地站在凳子上跳上跳下的瞎忙乎着。小贩们穿梭般的在人群中,大声地叫卖冰棒或者炒花生,炒蚕豆,一片混乱又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
即使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晚,年轻人都穿着最好的衣服,成群结队地在人群外围站着,东张西望,呼朋唤友和嘻笑打闹着聊天,直到电影上映了才安静下来。
发电机轰隆隆地响起,放映员无疑是当晚最瞩目的人,当他站起来换胶卷的时候,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放映机的灯光照着放映员疲惫不堪的苍白的脸孔,他好像是永远没睡醒似的站在桌子边上,将脸盘大的胶卷放在机架上,操场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的身上。
村里每次放电影是不管严寒酷暑,除非是下大雨才取消放映。满天繁星下的操场上,大人们和小孩子们都老老实实地坐在凳子上,目不转睛地看电影。昏暗的夜色里,空气中虽然充满了难闻的柴油味,但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看电影的愉快地心情。
我奶奶不但是书迷更是影迷。每次去村里的小学看电影,我的口袋里都装满了炒熟的蚕豆或者是瓜子,肩膀上扛着板凳跟在我奶奶后边。她老人家都六、七十岁了,左手打着手电筒,右手拄着拐杖,一双小脚跺得乡村的泥巴地面 “ 咚咚 ” 地响,兴冲冲地往学校操场赶。村里每场电影奶奶都不拉下,我开玩笑的笑着说她老人家是阵阵不离穆桂英,奶奶也不生气,一笑了之。
特别是在冬天,幕布被寒风吹得都鼓起来了,人们还是伸长了脖子聚精会神地看电影,直到看完了才发现寒气逼人,人人都缩着脖子往家跑。
在贫穷的农村里,乡下人的日常生活被限制在村子里和周围的那一片田野里,思想也差不多被多年的教育统一起来了,精神上却如同在昏暗的旷野里似的看不到希望。电影是唯一让乡下人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是照进他们心灵深处的一束温暖的阳光,感觉日子还能继续熬下去。
记得那时候的电影有戏曲片,如 “ 白蛇传 ”、“ 追鱼 ”、“ 天仙配 ” 和 “ 牛郎织女 ” 等等。当然还有战争片,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南征北战》和《卖花姑娘》等。放的最多的是农村题材的电影,如《乡情》、《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和《山道弯弯》等等。
不管是什么题材的电影,所有的人都看得津津有味。银幕上为国为民的英雄好汉们,让纯朴的乡下人看了热血沸腾。那些美好的乡村爱情故事,不知打动了多少乡村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心。第二天,乡下人在田间地头,或者是妇女们在清河边洗衣服,还在兴致勃勃地谈论前晚看的电影剧情。
我奶奶最喜欢看古装戏,年画买的都是很多古装戏曲片里的人物,比如金陵十三钗、牛郎织女、白蛇娘娘和许仙等,奶奶吩咐我贴在堂屋和她的卧室的墙壁上。奶奶看了一整年的年画还看不足,直到来年的春节,再买同样的古装戏曲片里的公子小姐年画,只是年画的服装颜色和尺寸与往年不同。
(待续)
上集:
百玩不厌的童年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