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各种演义等,武将单挑是最吸引人眼球的。基本上名将战力高低全凭单挑排名。这是因为中国古典小说来源于元朝及之前的说书艺人,直到明朝才被文人整理修改成小说出版。说书艺人要想把听众吸引住,一定要在当天结束前留个悬念,且听下回分解。这样,明天这群人还会回来,人气高乃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而两大无敌名将的单挑结果就是最大的悬念。
真实战争中,很少有机会武将单挑。许多历史上著名的万人敌,都是指能够单人匹马冲入敌阵,一通狂杀乱砍,然后全身而退。三国时期的关羽,五胡乱华时的冉闵,唐初的秦琼程咬金等都是这样的牛人。搅乱敌阵有战术意义。而单挑不一定对战局管用,其胜负的随机性使得兵力优势的一方会简单拒绝,然后大军直接掩杀过来。
三国演义最著名的单挑中,三英战吕布最出名。张飞第一个出场,很快就支撑不住,于是关羽出场,但打了一阵后显然也吃不消,被刘备看出来,怕兄弟有失,于是拍马前来围住吕布群殴。最后吕布觉得这哥儿仨太不讲武德,没劲。于是朝武力最弱的刘备虚晃一招,制造了一个破口,拖着方天画戟回到本阵。
张飞关羽哥俩都是号称在三国武将中武力排名前五,但显然加在一起与吕布还有距离。所以吕布当之无愧第一。
真实历史中吕布的单挑威名确实有点依据,但远没有演义精彩。吕布杀了董卓并认了王允当干爹,西凉军前来报仇。而吕布兵力很少没法打,于是提议单挑,我输献城你输退兵。对方郭汜脑子不太灵光,但性情好勇斗狠,于是答应了。几个回合后,吕布击伤了郭汜的手,郭汜逃回本阵,但不退兵,直接就指挥军队攻击过来,赶跑了吕布。
这次单挑,奠定了吕布的单挑王地位。是不是感觉不太过瘾?因为实战中的例子太少,这个就很突出了。
至于虎牢关的温酒斩华雄,历史上是孙坚军队干的,他是在混战中被杀。
演义中还有个单挑也很著名,但靠的是嘴巴:诸葛亮阵前骂死王朗。
现实中王朗是个纯文官,不可能上前线。不过演义可不管这些。罗贯中甚至还直接让王朗上阵举刀真的与名将互砍,还闹个平手。这段也许很多人都不记得了。翻开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会稽太守王朗嘴皮子不如诸葛,但把孙策骂得七窍生烟,孙策刚想冲上去,手下猛将太史慈抢先上来与王朗大战了几个回合。王朗手下副将周析怕他顶不住前来助战,被黄盖截住厮杀。于是王朗居然与太史慈打来打去不分胜负。直到孙策的援兵从后面杀来将他们围住。王朗周析于是杀出重围,落荒而逃。这哪是一介腐儒,活脱脱又一个万人敌啊!
我先是猜测两个王朗不是一个人,查了查。三国中就这么一个王朗,确实做过会稽太守。
演义中张飞也很牛叉,除了吕布谁都不怕。其实不单挑的时候,他一瞪眼,吕布还怕他。不过他也没杀过啥有份量的将军,最有名的是当阳桥一声怪叫吓退曹兵百万。气场足够。
演义中的名将单挑,基本都是平手。道理很简单,被杀了的都不算名将了。所以赵云关羽都单挑杀了一堆不入流的将军,多数都是专门编造出来让他们杀掉攒点的。
不过,历史上关羽的武力之所以出名,和吕布一样,都是真的干过些啥的。只是真实历史肯定不如演义精彩。当时颜良是河北名将。排兵布阵时,双方士兵都摆好阵型。然后颜良坐着很气派豪华的马车来到阵前。这些顶级武将只有到阵前才会披上厚重的盔甲,这样可以节省体力。他们需要亲兵将他们扶上马,拿起很重的兵器,随后冲向敌阵,往往此时战力爆表。这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重装骑兵。
他还坐在马车上走着呢,关羽一人一骑,突然冲了过来,列阵的袁军士兵还未反应过来,关羽已经冲进敌阵,来到颜良的车前。说时迟那时快,举刀就砍。一代名将就这么窝囊的死了。
在后来与游牧民族的反复冲突中,中国的战术慢慢就变了,更重视速度和机动性。这样可以防范关羽这种特种兵战法。欧洲在中世纪后才改变,是被蒙古兵打的。
至于另一位河北名将文丑,是在几天后,中了曹兵的埋伏,死于乱军之中。
三国历史上还有几次著名的单挑。
一个是马超与韩遂的部将阎行。但马超差点被阎行干掉,演义没提这事,否则没法把他排到五虎将里面。
还有一个张辽干掉了匈奴王塌顿,很著名。
另外,袁绍手下喝酒误事的那个淳于琼,是被乐进一刀砍死的,他喝多了,所以难度不大。
真实单挑打平手的不多,时间也不会长,就几个回合见胜负。不过孙策与太史慈单挑,据说也是真实发生过,而且后来双方援兵赶到,罕见地打了个平手。但正规的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属于民间杂书叙述,真实性略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