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能寺附近的河原町登上公交车后,一路向北开去。
途中经过鸭川,京都东部的主要河流。看到很多人在河边散步。
京都参照唐朝的洛阳城来作为城市布局。京都北部地区就被称为“洛北”。
路旁的补习社。
坐了大半个小时公交车,终于来到北山鹿苑寺(金阁寺)旁边的车站。车上大部分人都下车了(京都公交车是从后门上车,前门下车,下车前在前门刷卡付车费);儿子因为时差倒不过来,一上车就睡着了,下车时睡得正酣,被夫人抱着下车。
车站里有几个座位没有人坐。夫人抱着儿子坐在那里。我们本来想带着儿子一起去金阁寺,但是叫了几次,儿子睡得正香,稍微醒了又再次睡着。等了十几分钟后,夫人说她十年前已经去过金阁寺了,如果我想去的话可以自己一个人去。我看夫人和儿子坐的地方周围环境都不错,人来人往也比较安全,于是就自己一个人走去金阁寺了。
离金阁寺正门还有一条街,已经是人山人海,游客密度超过早上我们去的清水寺。
门票是500日元一个人,很便宜。
金阁寺的门票是一张平安符。在日本人的介绍中,这个平安符是要一年一换的。
金阁寺是一座始建于1397年的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创建者为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满(“聪明的一休”中的幕府将军)
寺内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墙全是以金箔装饰,所以又被称为“金阁”。
1397年,出家后的足利义满以“舍利殿”作为自己修禅的场所。由于义满将舍利殿修筑得金碧辉煌,当时的人就已称其为“金阁殿”。
1950年,舍利殿因为一名21岁的见习僧人林承贤放火而完全烧毁,放在殿中供奉的经书、足利义满木像、观音菩萨像等也一同化为灰烬。日本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同名小说“金阁寺”即是以此事件为背景题材著成。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舍利殿是1955年时依照原样重新修复建成的,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装饰皆全面换新,成为目前的状态。
湖边人头涌动,要把手机举得最高才能拍到“金阁”的照片。
金阁(舍利殿)是一座紧邻镜湖池畔的三层楼阁状建筑,一楼是延续了当初藤原时代样貌的“法水院”(属寢殿造风格,也就是平安时代的贵族建筑风),二楼是鎌仓时代的“潮音洞”(一种武家造,意指武士建筑风格),三楼则为中国唐朝风格的“究竟顶”(属禅宗佛殿建筑)。寺顶有宝塔状的结构,顶端有双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
三种不同时代的风格,却能在一栋建筑物上调和完美,是金阁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除此之外,效仿自衣笠山的池泉回遊式庭园里有许多风格别致的日式造景,让它成为室町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园
离开金阁后,沿着唯一一条步行径,随人潮走向半山,在一个观景平台对着金阁拍照,结果
夕佳亭。江户时代(17-19世纪)所建的茶室。
进入金阁寺走了半个小时,来到了寺庙的后山。路边是一排排商铺、摊档。
“不动堂”。里面供奉着“石造不动明王”,据说拜它可以对影响颈部以上身体的疾病有益,尤其是眼睛的疾病。这座建筑是在十六世纪末重建,是金阁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红白相间的灯笼也很有品位。
沿着石阶下坡,离开金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