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日

跨跃中美文化,勾通双項信息探讨人生感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人的生日
今天有人提起过生日的事,一位老爷子感叹,他的生日可能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出生日期。这话其实很有道理。

对于出生在旧社会的那一代中国人来说,生日并不一定是精确的,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过去人们阴历、阳历混用,有时用农历,有时用公历,时间一久,许多人自己都搞不清到底是哪一天。等到上学登记时,往往只能凭印象随意填写。其次,在旧时代,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日并不被特别重视。母亲们记孩子出生的时间,通常是与当时发生的大事件相关,比如“你出生那年,正赶上日本侵华”或“你出生那年,北京快解放了,城外整天炮火连天。”然而,这样的记忆方式并不适用于官方登记,因此上户口时,往往只能随便编一个日期。

至于出生的具体时辰,更是难以确定。今天,医院会精确记录到小时、分钟,甚至秒数,而在过去,普通家庭根本没有时钟,只能凭大致的时间段来回忆,比如“刚吃完一碗馄饨”或“你爸刚下班回家”。算命先生批八字时,很多人根本答不上来,最后时辰也只能听算命的说了算。

家里孩子少时,父母或许还能记得头几个的生日,但孩子多了之后,生日就变得无关紧要了。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哪天出生的并不重要,父母顶多记得兄弟姐妹之间大致的年龄差。

然而,小时候生日是否准确或许无所谓,长大后却可能带来麻烦。上学、结婚、退休、申请老人卡等,年龄都至关重要。有些政策规定严格,哪怕只差几个月,也可能导致事情无法办理,令人着急却无可奈何。这时,人们才开始后悔——如果当年母亲能准确记住生日,就不会带来这些困扰。但人生总有遗憾,却没有后悔药可吃。

如今,生日文化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十年代以前,过生日主要是大人的事情,很少有给孩子庆祝的说法。那时候,人们对“出生证明”(birth certificate)一无所知。来到美国后,才发现这里出生时必须有医院开具的出生证明,详细记录出生地点、医院名称、新生儿的手印、脚印和照片,作为法律依据。由于文化差异,许多中国移民并没有这样的文件,后来只能由政府公证机关出具证明,年龄也只能按照个人申报来确定,少报几岁、多报几岁,往往没人深究。

而现在,中国的出生登记制度也已经十分完善,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正式的法律文件记录信息,否则,国家人口统计又如何准确进行呢?时代在变化,生日的意义也在改变,或许在未来,关于“生日”的记忆方式会更加精确,但其中那些带着时代印记的故事,依然值得回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