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album/f3/15/12/3fb4ac229173ADmTgMcu.png)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欧亚大草原的雅利安(Aryans)的一些部落经伊朗高原,一小群一小群侵入印度河流域。当地居住着从事农业的土著部落,人数众多。但是雅利安人拥有马拉战车的优势,他们花了一千多年征服了人数数倍于己的土著,在印度河流域以部落和邦国的形式定居下来,并且从畜牧转为农耕。
雅利安人带来了自己的文字——梵文,还在一路迁徙的途中创作了《吠陀》等史诗。土著的民族比较多样,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更不用说统一的文字了。雅利安人带来的梵文成为印度的文字,帮助了雅利安人建立起相对于土著在文化和宗教上的优势地位。
梵文写成的史诗中记载了雅利安人最初崇拜的游牧部落神,转为从事农业后出现了新的神,甚至采用了土著的农业神,由此形成的印度教是多神崇拜的宗教。大大小小的神,不计其数,各司其职。其中有三位与农业有关的主神:创造之神梵天,守护之神毗湿奴,毁灭和再生之神湿婆。
作为高加索人种的一支,雅利安人长着白皮肤,蓝眼睛。他们对自己的体态特征具有强烈的优越感,鄙视被他们征服的土著,用身材矮小,肤色黯黑,没有鼻子等词汇来描述他们。史诗《吠陀》中把土著称为“达塞”,意为奴隶。土著包扩多种人种,主要有德拉维达人(Dravidian),澳大利亚人(Australoid)等,属于棕色人种。早期的雅利安社会有武士贵族,祭司和平民三大等级,还没有形成世袭职业。为了阻止与土著混合,保持自己的种族纯洁,雅利安人在原先的三大等级基础上建立起种姓等级制度。梵文中的种姓一词——瓦尔纳——意即肤色。所以种姓制度是依据肤色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包括四大种姓。前三个种姓等级与雅利安人从事的职业相连,依次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贵族)和吠舍(农民),第四种姓首陀罗则给予达塞人。四等种姓之外,还有一种叫贱民,只能从事不洁的行业,成为不可接触之人。所有的种姓等级都是世袭,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有着严格复杂的规定和限制。
婆罗门掌握的印度教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当人的肉体死亡以后,灵魂会依附另一个肉体转世,获得再生。这样的轮回永无休止。转世以后的生命是得到升迁还是贬低,则视该灵魂在前世的道德品行而定。
多神崇拜、种姓制度、转世轮回以及相关的社会法令,构成了印度教的基本组成部分。众神管理着从宇宙到人世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死和灵魂转世。维持着宇宙和尘世的一切秩序,包括种姓阶层。掌握祭祀权力的婆罗门阶层成功地把宗教定为印度社会最重要的事务,进而将自己的种姓地位置于掌握政治和军事权利的刹帝利种姓之上。为了能永久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雅利安的上层种姓在武力征服土著之后,又通过宗教来收服土著的心,以使土著彻底放弃反抗的意志,遵循种姓制度,永久臣服于雅利安人的统治,世世代代甘愿为奴。从更深的层次看,印度教的产生也反映出雅利安人的集体危机感:面对人数数倍于己的土著,害怕自己的种族淹没在人数众多的土著之中。印度教因此而成为雅利安人全民信仰的宗教,并且被强加于土著。雅利安人怀有的种族身份危机感促成了印度教成为印度社会全民信仰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