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鼎立始于赤壁之战。而赤壁之战又始于孙权和刘备的结盟。孙刘结盟则是诸葛亮只身出使东吴的功劳。
“外结好孙权”是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外交策略,但在实行时出了差错。本来这一条策略应该在刘备拥有荆、益两州之后才予以施行,也就是在与孙权实力相当的时候与之结盟。然而实际情形的发展超出了诸葛亮的预想:刘备没能得到荆州,而曹操又率军杀到。
荆州刺史刘表也是一方诸侯。他知道两个儿子不堪大任,两次要把荆州送给同属汉室后裔的刘备。为了维持自己的仁义形象,刘备没有顺水推舟接受下来,失去了把荆州名正言顺归于自己名下的机会。
刘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琦是亡故的前妻所生,小儿子刘琮是继室蔡氏所生。蔡氏家族是荆州的豪门,蔡氏兄弟受刘表任命,掌管军政事务,是荆州的实权人物。刘表病重,想立遗嘱让刘备扶助长子刘琦统辖荆州,被继室蔡氏阻止。听到曹操亲率大兵伐荆州,刘表吓得一命呜呼。蔡氏伪造遗书,让她的儿子刘琮继任了荆州刺史。
刘备以小小新野的微弱兵力阻挡曹操,兵败,一路南撤。
曹操大军压境,十四岁的刘琮吓得六神无主,在部下和母亲蔡氏的唆使下决定投降,把荆州献给了曹操。然而刘琮母子并未因献出荆州而得以保全性命。刘表经营荆州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曹操担心刘琮成年以后会依靠家族势力谋反,就在荆州地面刺杀了刘琮母子。帮助曹操训练水军的蔡氏兄弟也因东吴的反间计而遭到曹操的诛杀。蔡氏集团是一群贪婪的平庸之徒,在追逐权力的内斗中如狼似虎,而当遇到外来的虎狼之师时,他们立马现出豚羊本色,把篡夺的权力以最快的速度拱手送人,最终因暴露篡夺过权力的野心而招致杀身之祸,极具讽刺意味地诠释了贪图权力的平庸之辈因不能驾驭大乱之世的权力、从而被所篡权力反噬的范例。
尽管蔡氏集团无能,但是,荆州被他们转了转手,却成为日后插入吴蜀关系中的一根楔子,对三国未来的局势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证明庸人也能改变历史。
占领荆州,饮马长江,曹操换乘艨艟战舰,大宴部下,趁着酒兴,横槊望月,发出“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的誓愿。曹操料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对酒当歌,沉浸在铜雀春梦之际,诸葛亮早已“借一帆风”,只身出使东吴,三分天下由此开启。
听到曹操得了荆州,孙权自觉势孤力单,内心焦虑。鲁肃一提联合刘备,孙权马上应允,当即派鲁肃去打探刘备的虚实。孙权急切寻找同盟的心情,正是弱势一方想要抵抗强势一方,却又信心不足而产生的本能反应,这也为诸葛亮实施联孙抗曹开了方便之门。
然而,诸葛亮出使东吴并非一件轻松之事,诸葛亮,甚至刘备,都差点被东吴杀掉。原因嘛,一言以蔽之,是因为刘备的实力极度虚弱而招致的。
诸葛亮一到江东,迎面遇到一波投降风潮。孙权的帐下集齐了江东才俊,可面对曹操百万大军进逼,需要讨论如何御敌的大政方针时,他豢养的谋士们却众口一词:降曹。这又一次印证了一条真理:强敌当前,多数人会为了个人利益而选择投降。真正愿意抵抗的乃属凤毛麟角。孙权也被这股投降风潮吹得犹豫不决。日后曹操在战场上看见意气风发的孙权,由衷地夸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传为千古赞美。如果曹操知道孙权曾经畏惧、动摇,还会如此夸奖孙权吗?
毕竟江东也有凤毛麟角,主掌东吴军务的周瑜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虽然《三国演义》用溢美之词夸张描写了“诸葛亮舌战群儒”,但真正让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一战的是周瑜。一旦下定决心,孙权的表现还是很到位的。只见他拔出佩剑,砍掉面前案桌的一角,厉声说道:再有人谈论投降曹操,命同此桌。
这一幕与曹操在旗舰上大宴部下形成鲜明的对照:实力强大的曹操用酒肉招待部下,营造出一片祥和的气氛,而实力弱小的孙权则必须用剑来约束部下,断角的案桌带来噤若寒蝉的效应,后世将之称为专制。
受命抗曹的周瑜敏锐地觉察到诸葛亮将是东吴日后的劲敌,屡次要除掉诸葛亮,甚至想要杀掉刘备,都被部下劝阻。最终,因为大敌当前带来的压力,周瑜才暂时放下了谋杀刘备诸葛亮的意图。
“诸葛一生唯谨慎”,只身出使东吴是诸葛亮平生一大冒险,可以说险过后来的空城计。刘备到东吴见周瑜,也上演了一幕鸿门宴,比他在曹营还要凶险。曹操对刘备未起杀心,周瑜则不但起了杀心,而且磨刀霍霍,付诸行动了。刘备差点被周瑜斩首。之所以出现这一幕,究其根源,是刘备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建议,从刘表手里接下荆州。刘备为了维护自己的仁义形象,几乎断送性命。
赤壁一战,诸葛亮刘备化险为夷,借东吴之力夺得荆州,成为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有了荆州,才有后来的进军蜀川,三分天下有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