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一开篇,主角老残隆重出场。老残原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因慕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遂取这“残”字做号。不知不觉,这“老残”二字便成了铁英的别号了。 短短数语,既点明了老残的姓名和字号,又通过“懒残和尚”的典故,预示了老残的个性和为人。
这懒残和尚又是何方神圣?《老残游记》没有交代,但我们可以查一查。据唐人袁郊在《甘泽谣》记载:“懒残者,天宝初,衡岳寺执役僧也。退食,即收所余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也”。懒残和尚生性懒惰,专吃别人的残羹剩饭。但懒残和尚绝非寻常之辈,他夜间吟诵佛经,声音响彻山林,而且身怀绝技,料事如神堪比诸葛亮。
话说老残三十多岁的时候,遭遇了中年危机。他原本是江南人氏,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教书没人要他,学做生意又嫌岁数大,不中用了。他的父亲原也是个三四品的官,因性情迂拙,不会索贿受贿,白白在官场混了二十年,告老还乡时也没攒下几个钱。老残哪有资格啃老呢?
三十多岁的老残,既无祖业可守,又无行当可做。俗话说,三十而立。到了这把年纪,“饥寒”二字就渐渐地相逼来了。正在无可如何,可巧天不绝人,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所以这老残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走街串巷,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
其实,老残岂止摇铃串走江湖这点本领。随着游记的展开,老残的其他本领也逐一显露。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这不,掐指一算,老残已年过半百了。这一年,老残摇着串铃,来到了山东。
山东可真是个好地方。第一回,老残来到登州,就是现在的蓬莱,并托梦带我们去了一趟蓬莱山。这蓬莱山上,有个蓬莱阁。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来明时,看海中出日。赶的巧,说不定还能看到海市蜃楼呢。这蓬莱阁,咱也去过两趟,确实是美轮美奂的人间仙境。
当然,老残和两位好友没有看到海市的虚情,蜃楼的幻相,却目睹了一场民不聊生的人间闹剧。这场闹剧的细节,在这里不具体描述了。《老残游记》本意不在旅游,而是揭露和讽刺当时的社会。单从第一回的标题“土不治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读者便能猜出个端倪。难怪鲁迅把《老残游记》归类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其它三部是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及曾朴的《孽海花》。
《老残游记》的作者为刘鹗。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又字公约,祖籍江苏镇江人。刘鹗虽然出身官宦家庭,但却不喜欢科场,不愿走科举入仕道路,而是广泛地涉猎医学、水利、音乐、算学等实际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等。刘鹗曾在淮安府城南市桥开烟草店,因不善经营而歇业,后曾去扬州行医。这些背景与《老残游记》里的老残很相似。刘鹗后又赴南京参加乡试,未终场即回。科举失意后的刘鹗,彻底绝了仕途的念想,转而热衷于经商。与人在上海合开书局,也以失败告终。后来代表外资赴山西开采煤矿,成为第一代洋买办,赚了一笔钱,并陆续兴办过其他一些实业。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刘鹗开始写《老残游记》。据说,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想用该书挣来的稿费资助好友。跟游记里的老残一样,刘鹗也是位很讲义气的人。
此外,刘鹗信奉太谷学派,该学派主张“一蚁之饥如已之饥,一蝶之寒如已之寒”,每个弟子要立志或以“教天下为已任”,或以“养天下为已任“。刘鹗就立下以“养天下”为已任的终生目标。他屡战屡败,但百折不挠,或许是靠这个信仰支撑。刘鹗借《老残游记》里的一回,特意宣扬了一番自己的信仰。
言归正传,虽然归类为谴责小说,但《老残游记》其实没敢对当时的社会有过多的谴责。该书揭露的不过是酷吏和苛政,特别是那些简单粗暴、屈打成招而造成的冤假错案。该书写于光绪年间,虽然那时大清已摇摇欲坠,但写书时总不能与朝廷公开作对吧。
前面提到,老残除了走街串巷卖狗皮膏药外,还有其他的非凡本领。他担挑里装着周易庄子,满腹经纶;诗词信手拈来,挥毫题壁;上可与抚台大人谈论黄河治理,与隐士交流人生哲学,下可混迹于三教九流;他广结各路英雄豪杰,救民女于水火之间。当然,老残最大、且发挥到极致的本领,就是利用其聪明才智,以及在江湖上结识的人脉,敢于面对酷吏,对一些冤假错案进行翻案。
看官或许要问,老残如此本领,为什么不去做官?当个包公那样的青天大老爷不很好吗?可做官这事,有两个问题:一是能不能做,二是想不想做。通过科举入仕,这条路已被堵死,因为老残八股文做得不通。不过,按那时的官场制度,老残本还可以被推荐做官的,而且他也得到了一些权贵的赏识和强烈推荐,但老残总是婉然拒绝。这不免引起一些人的好奇。有人问道:“先生本是科第世家,为甚不在功名上讲求,却操此冷业?虽说富贵浮云,未免太高尚了罢。” 老残叹道:“阁下以‘高尚’二字许我,实过奖了。鄙人并非无志功名:一则,性情过于疏放,不合时宜;二则,俗说‘攀得高,跌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轻些的意思。” 游记后面还有几次,老残出来解释为什么不去做官。
看来,天下不愿做官的人为数不少。老残也太潇洒了,令人羡慕。
不过,撇开所谓的“谴责”本意,《老残游记》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对人物和景色的描写。请读者原谅我在这方面多费些笔墨。
游记第二回,老残来到山东济南府。济南号称泉城,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名扬海内外。有名有姓的就有七十二泉。其中的趵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黑虎泉也相当有名。除了泉,济南还有千佛山和大明湖,所以才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请我们跟着老残,借刘鹗的笔,欣赏一下大明湖吧:
“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千佛山在济南府南面,大明湖在北边,相隔至少二三十里吧,老残能在大明湖看到千佛山的倒影,未免有点夸张。不过,当年没有高楼大厦阻挡,清澈的大明湖湖面呈现千佛山倒影,谁敢说只是幻境?我们还是权且当真吧。
《老残游记》最令人难忘,也最精彩的描写,是大明湖湖畔黑妞和白妞两姐妹的说书绝调。 一纸说书的通告,便让举国若狂,万人期待。正式开场时,妹妹黑妞先上场,但见她左手取出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丁了当当地敲起来。右手握着鼓锤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简直太美妙了。此曲唱罢,观众叹为观止,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不知情的看官还以为是这就是传说中的白妞呢。可是跟白妞比起来,黑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黑妞的好处是人能说得出,但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能学的到,但白妞天赋异秉,她说的书,是绝唱,别人学不到。
铺垫到此,白妞终于缓缓登场。白妞的说唱,任何转述都会在原文面前相形见绌。我们还是看刘鹗是怎样描写的吧:
“王小玉(白妞)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傲徕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徕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我的天呐,这简直是天籁之音。试问当今歌坛,谁人能比?最后定稿时,蓦然间想起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打虎上山那一唱段(童祥苓原唱)来了。打开油管听了几遍,隐隐约约能听出白妞说书。
刘鹗对白妞的赞美,估计是受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下面是《琵琶行》里弹琵琶那部分,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一个说书,一个弹琵琶,时间跨度一千多年,但堪称绝配。一篇是散文,一首是律诗,体裁不一样,但又似曾相识。
在第三回,老残游金线泉和黑虎泉。刘鹗对这两大名泉的描写,也是精彩绝伦。老残在金线泉池子边端详,看见一条线,仿佛游丝一样,在水面上游动。之后又去位于南门外的黑虎泉,但见一个石头雕的老虎头,一股股泉水从老虎头口中喷涌而出,从池子这边直冲到池子那面,然后转到两边,流入护城河中。这黑虎泉,咱最为熟悉,也有特殊感情。中学时代,黑虎泉旁边有个公共游泳池,我夏天常去那里游泳。至于千佛山,那就更熟悉了。高中那两年,天气允许,几乎每天早上都会跑步到千佛山脚下,徜徉在桃花源里,呼吸着新鲜空气,背背英语单词或语文政治,再跑回家吃早餐,然后才去上学。高中那两年基本就这么过来的。
所以,《老残游记》,尤其是刘鹗笔下的济南,咱是由衷地喜欢。不过,中学时代,只读过前面两三回。当年,一切都为高考,哪有兴致读闲书?这次趁机补全,了却了一桩心愿。而且,为了写这篇读后感,有关重点章节又读了好几遍。济南的名胜古迹,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慢慢阅读、仔细品味吧。各位看官,其实光看这前三回,就不枉一读了。
第三回以后,老残继续在山东各地摇铃串巷,行走江湖。所到之处,酷吏苛政盛行,老残也目睹了无数起因屈打成招造成的冤假错案。老残侠肠义胆顿生,利用其聪明才智,以及结识的官场人脉,专行打抱不平的义举。
读到最后几回,边读边拍按叫绝,越读越觉得似曾相识,老残俨然成为中国版的神探福尔摩斯了。论文采,刘鹗的《老残游记》要比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精彩十倍。但若论推理和破案,当然是福尔摩斯故事精彩了。在此趁机强烈推荐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
不过,大概只有我这个熟读福尔摩斯故事大全的“超级”福尔摩斯迷,才会把《老残游记》这样定位。我觉得,这样定位,才是比较准确、比较合适的。至于把它归类为什么谴责讽刺小说,虽有些道理,但并不准确。那些荒唐官办的荒唐案,就象柯南道尔笔下的华生医生一样,是为了铺垫和对比,用来凸显福尔摩斯和老残的智慧和才华。
有一点要特别指出:福尔摩斯从不近女色,因为他坚持认为,儿女私情会让他那冷酷严密的推理机器掺进细沙,影响破案。而老残却抱得美人归,虽然这个姻缘有点勉强,而且在老残游记续集里被拆散。是的,《老残游记》还有续集。不过续集没什么意思,这里并不推荐。
《老残游记》以“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前生注定的事,莫错过姻缘”结束。虽然有点俗,但毕竟充满了人情味。不像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故事,结尾通常是些冷眼看世界似的鬼话。
最后,咱也赶个时髦,借助深寻(DeepSeek),攒一首诗做结尾:
江湖路远任飘零,
老残孤影伴星行。
摇铃串巷觅知己,
半卷残书写世情。
案中迷雾终须散,
笔下清风自可明。
游遍山川心未老,
人间正道是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