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与人类的现代文明

王成朴,一个带着北大八十年代烙印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细心和真心地体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英语中的LGBTQ+翻译成中文对应着中文性取向中的女同性恋(lesbian),男同性恋(gay),双性恋(bisexual),变性者(transgender),性取向不确定者(queer),和其它次要的性取向+。一般认为一共有34种不同的性取向。对这些性取向的推崇,是今天西方左派的主要社会运动。而对这种推崇的谴责,是今天西方宗教右派的主要立场。

除了一夫一妻,异性恋也有一夫多妻、多夫一妻,群交、幼齿、乱伦、人兽、性虐等很多现代社会所抵制的性关系。一般来说,现代社会只法律承认和道德推崇一夫一妻,或者一对一的LGBTQ+关系。

首先一个问题是,这些与所推崇的一夫一妻相异的性关系是否是自然的?

与人类血缘最近的灵长目中,猴群里的猴王经常强奸手下的公猴子,以此确定猴王在猴群中的统治地位。能够留在猴群里的非首领公猴子经常以男同性恋的面目存在,而纯异性恋的成年公猴子一般被驱逐在猴群外自生自灭。但是在这些留在猴群里的男同猴子里,有一些其实是隐密的双性恋,因为按照DNA检测,猴群的后代中大概有20%到30%不是猴王的后代,而大部分是这些非猴王的后代。猩猩的性交活动更为复杂些,同性之间的性活动被普遍观察到,是很重要的社会互动行为。在子女性成熟前,灵长目的父母和近亲会与子女发生性关系,这种乱伦的性行为一般认为是在进行性教育。青少年灵长目动物的性行为也是多样化的,灵长目群靠把少年公的驱逐的方式避免乱伦,但是本身对乱伦并无意识上的禁忌。动物界跨物种的强奸行为相当普遍,比如黑猩猩的一大集团行动就是捕食猴子,经常轮奸后再分食之。基因的进化是群体的进化,在群体生存压力大时,一些个体会以纯同性恋和拒绝性交等各种方式来少群体的繁殖;这种现象不仅被老鼠实验所证实,也被东亚三国在升学、就业、买房、养老等重压下的年轻人的不婚不育和其它性取向的泛滥所证实。所以人类应该从灵长类祖先那继承了LGBTQ+的基因。

人类有家庭前,基本上处于群交乱交状态,如在家庭形成前的最原始的人类部落:孩子只知其母、部落,而不知其父。家庭本身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比如中国少数民族中比较普遍的根据对歌来确定性交对象,和根据子女来确定的家庭关系一般很不稳固。这两种社会关系居然在今天西方,特别是大城市中几代靠吃社会福利为生的群体中复活了,比如美国城市中黑人孩子出生在单亲家庭的居然有85%以上,一般黑人孩子没有父亲的比率也达到72%。可见人类社会既可以进化,也可以退化,和现代西方的福利制度从人类社会角度上是失败的。

多数发达的人类社会鼓励一夫多妻制度。即使是最严酷的程朱礼学和伊斯兰教法,反的也仅限于女性的婚外异性行为,甚至只是非性交的感情或想法。儒教社会和伊斯兰教社会其实一直在类似猴子社会的欲望中打转,比如中国改朝换代的原始初衷往往是:抢粮、抢女人、拥有天下、来拥有最多的女人。即使是强调解放妇女的共产主义运动,这种原动力也转化成为底层战士“打下榆林城,一人一个女学生”的向往,1949年进城以后干部的换妻运动,建政以后的特护制度、和事实上的一夫多妻制在当今官员中的盛行。为了维护一夫多妻中女性的忠贞,儒教和伊斯兰教大规模阉割男人,并在教义上对女人最压迫。按照鲁迅利用他学过的医学的分析,儒教提倡裹小脚的原因,是通过畸形的小脚,让女人站立时收缩骨盆的肌肉,使阴道狭窄化——是为了增加男性在性交中的快感。为了确认一夫多妻中女性的忠贞,除了教义、禁止接触和蒙面等以外,伊斯兰教还要野蛮割去在性交中让女人感到快乐的器官。儒教和伊斯兰教所追求的,其实是在维护一夫多妻社会关系中的对一夫的基因纯粹,和猴群社会中猴王的追求相同。

为了维护一夫多妻制,各种不伦的性行为在这种社会是长期存在的,甚至是被鼓励的。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那层人时尚男性同性恋行为,因为他们与多位女人性交太容易,所以要以与男人性交才刺激和才能显示特权。现代社会性解放以后LGBTQ+行为大量增加,估计也是因为与异性性交因为太容易而缺乏了新鲜感和刺激感。另一方面,在一夫多妻的社会里,因为下层男人没有配偶又没钱去妓院,同性恋是一个比较文明的解决办法,而乱伦和人兽交就是被社会鄙视甚至惩罚的满足性欲的方法。另一方面,一夫多妻造成多妻个体无法性满足,常常靠家庭内部的女同性交来解决,比如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妻妾之间的所谓磨镜。同性关系在中国古代其实作为一种正面的风流存在,有不少歌颂它们的艺术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同性间的同眠共枕是关系最好的象征,就像猩猩之间的社交,虽然它们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同性性行为。甚至中国的好汉小说《水浒传》都可以解读为男同性恋小说,比如宋江与阎惜婆的关系,表明他的“不近女色、最爱结交好汉”的江湖名声最合理解释就是他其实是个同性恋中人见人爱的美人、兼有公务员身份加持的黑社会头子。而王矮虎这种贪恋异性者在众好汉中的地位最低。中国古代戏剧组织中,京剧服务于京官,因为清朝在法律上禁止官员狎妓,所以京剧由少年美男子演女人,戏子兼男同妓女的功能。这种由男人扮女人来勾引男人的色情在民国时期仍然有遗存,并引起了鲁迅对京剧的批判。而江南皇帝管不到,兼要服务于富商阶层,江南戏班由女人演男人,同时兼妓女的身份,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里的暗写。所以古代戏子是贱行。所以人类基因中有各种LBGTQ+的基因,而且男同远多于女同。在这点上、宗教认为同性恋违反自然,是不对的。

那么人类今天的家庭为什么以一夫一妻为主?

在资源匮乏人与人相对平等的氏族社会,一夫一妻家庭是主导。比如爱斯基摩人有非常稳固的一夫一妻家庭,因为在那种环境下一个男人无法养活一个以上的妻子和她的孩子,而且资源也只允许一家一户独居的採狩生活。在物质匮乏有充足私有财产以前,这样的一夫一妻制也许是人类社会中的主流,因为一夫一妻是远古神话故事中的家庭主流。当这种氏族社会快速进入私有社会,这种一夫一妻制度会作为习俗而延续,比如古罗马受古希腊的影响从氏族社会快速进入奴隶社会,使一夫一妻成为罗马婚姻法的基石。另一种情况就是商业社会下女性靠可以不断生财的嫁妆在夫家获得社会地位、从而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度,如古希腊城帮中的婚姻制度,和它延续到古罗马婚姻法中形成的“无夫权婚姻”。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一夫一妻制度,基本上算是古代人类社会中的特列,而且它们也随着财富和时间的积累而被破坏,比如古希腊同性恋盛行、和古罗马中后期可以不受法律管束地纳妾。

在其它发达的人类社会中,一夫一妻一般是弱者的生存状况,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比如奴隶和平民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而权贵的家庭一般是一夫多妻:这里的“妻”,不单是指正妻,也包括妾、姬、通房丫头、歌女等这些被主人独占的女性。从基因遗传上看,一夫一妻家庭多《捕蛇者说》的那样:“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此段描写了中国古代平民的一夫一妻在基因上基本上三代而亡的社会现实。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中有非常多的姓氏,而今天中国人的姓氏集中在《百家姓》的大姓上,这些大姓都是两汉开始的豪门,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从间接说明一夫多妻在基因上对一夫一妻的绝对优势。这种基因优势在今天表现为男性一得意就想着与更多的女性发生性关系,即使婚姻本身已经是一夫多妻,而女人喜欢傍有权有势的男性。从基因的角度上,男性希望自己的基因传播得更广,而女性希望给自己的孩子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在西方,这种社会现象被冠名为“经济形式的一夫多妻制”。在被认为是性能力弱的东亚人群中,中国贪官在长期和固定性伴侣的数量上屡屡超越了人类的生理局限、和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是一夫多妻的强势的现代例子。按照这样的基因博弈策略,人类的现代社会不应该是一夫一妻制的。

真正确定现代化以后一夫一妻制的是基督教。《旧约》虽然以单数称谓妻子,但是它其中的先贤很多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婚姻。作为在权贵一夫多妻制的社会的底层的男人,耶稣找不到异性伴侣繁衍后代的可能性极大,所以作为底层的男人的诉求,《新约》以后一夫一妻制几乎成为唯一推崇的婚姻形式。因为这个宗教原因,1545年至1563年,在意大利特兰特召开的罗马天主教大主教会议上,一夫一妻制婚姻法在西方正式实行。虽然一夫多妻仍然在西方上层暗中流行,但是西方底层的基因因为法律对一夫一妻制的保障而可以大量延续,表现在今天西方小姓众多,而且西方大姓要么是氏族或地名如Jones、要么是职业如Smith——几乎没有来自豪门的大姓。

需要说明的是,一夫一妻制的平等在基因上只对非贵族男性有利,但是它对于找优质资源来结婚的女人是不一定公平的,因为它限制了女性选择的权力。这表现为现代社会特别是东亚社会中的剩女现象:因为一夫一妻制度狭窄了优质女性的择偶机会,所以在一夫一妻曾经盛行的文化中,女子依然有傍男人的文化心理;这些女性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或者财产状况不如自己,宁可不嫁;另一方面,男子出于维护夫权的文化心理,不娶比自己更优秀的女子。

为什么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是人类现代化的基石?因为它带来了家庭中的感情生活,和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看清末民初的文艺作品,可以看见旧式家庭在感情上的冷漠和对人性的扭曲。为了维护一夫多妻中的性竞争关系,一夫多妻的男方必须运用各种权斗之术、并掩藏其它的感情。这种冷漠和扭曲甚至残酷,与一夫多妻的家庭的规模成正比,所谓“最最无情帝王家”。现代最著名的恐怖分子宾拉登虽然出身于沙特最富有的家庭,但是他和他的母亲是家庭宫斗的失败者,并因此塑造了他以后成为极端伊斯兰教恐怖主义的性格。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婚姻革命和自由恋爱所开创的,是主要来自一夫多妻家庭的年轻人追求有感情的生活,也是这些青年人对非常压抑的旧式大家庭的批判和抛弃。一夫一妻家庭更需要相互理解和感情来维持,特别是在财政危机的情况下,如《浮生六记》中那样。一夫一妻家庭的最大受惠者其实是孩子,在孩子的爱和教育上开始投入越来越多 ,而一夫多妻家庭中的孩子经常被忽略,甚至从小就要加入对爱和关注的竞争之中,长大加入一夫多妻的竞争中。从清末到今天,中国孩子的地位有了很大差别,在城市中他们变成小皇帝,在农村中他们不再是童工。东亚三国城市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许多情况下过分得甚至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这种对孩子的投入,使教育快速改变人类。比如东亚三国实现工业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堪称神速,切实反应了它们在家庭和教育上的大力投入。在美国,每个族群的生活状况和进步水平,完全可以从他们的孩子所处的家庭状况和孩子教育程度来判别,和这些族群一夫一妻家庭的坚持度和稳定度来判别。这也是人类现代化在流行一夫一妻制的欧洲诞生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现代化的今天,作为自由的一部分,应该容忍在自愿的基础上的LGBTQ+和其它的婚姻方式和性交方式;作为民主少数原则的一部分,应该保护合法的异向性行为。但是像今天西方左派那样提倡一夫一妻以外的婚姻制度或性交方式,其实是历史的倒退。

——成朴

2025年1月19日







小镇散人 发表评论于
有见地,左派容忍过度,失去自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