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美的哲学意义

---改编自《漫谈美与爱情的哲学意义》【10】第一、二章

前几天一个早晨,天空阴郁,寒风大作,连空气都湿漉漉,让人觉得不舒服。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雨,于是我改变习惯,出门去家附近的公园,希望在雨落之前完成散步。偌大的公园里只有我一个人。我沿着甬道走了几圈,一直低头想事,无心注意身边一切。突然一阵风呼啸吹起,让我惊醒。抬头看,四周草坪上一根根枯黄的草被风吹得颤栗,附近和远处的大树都在摇曳。再望天,高高的苍穹中,朵朵乌云遮天蔽日,都朝着同一方向快速移动,凭肉眼就可以察觉。我突然感到这周遭景象的壮丽之美,天地在寂寞中宏大,在无人留意处威严,正如我心中思考的内容。我整个人都好像与环境融为一体,它的美与我亲密无间。我暗自兴奋,陶醉,忘乎所以。就这样过了段时间,也许一刻钟,也许半小时,倦意油然升起,类似打球之后那种令人愉快的疲倦。刚才的心境也随即消逝,那种美感一并而去。



图1. 当时我随手拍下的天空景象。

一 什么是美

那天我经历了一次由衷的美感。但如何把这种美解释给别人听?“美”到底是什么?柏拉图是世界上第一位系统研究美的哲学家。他认为现实世界反映、并从属于彼岸世界。彼岸世界是个多层次的逻辑金字塔。其最高层是“善”。世界源于善,也归于善。紧接在善之下是真、美、义。所以美是善的三种表现形式之一,虽然不是世界本源或最高目的,但很接近。柏拉图认为美不在现实里,属于形而上的彼岸世界,但可以在现实中留下影子。美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人可以用心体会到美。

(Ex.1)          美属于彼岸世界,人用心体会美。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中提出一套美学。他认为:

1. 每个人天生具有感受美的能力。

2. 美感是一种不自觉的判断,包含下意识的想象与“反思”(reflection),让人产生没有现实目的的愉快感。“反思”在这里代表反射式的、非概念化思维。

3. 美感当然需要感性,但也需要理性,因为想象与反思都需要理性。理性参与思想,通常是人故意的、并且利用各种概念。但在美感中的理性不是人故意的,也不需要概念化思维。

(Ex.2)          美感是不自觉的判断,超越现实世界,也超越理性。

当人说,“我感到美”,其实涉及两样东西。一是独立于人、客观存在的“美”;二是人心中对美的感受,即“美感”。柏拉图注重前者,康德注重后者。原因倒简单,康德按人是否能感知,将事物的性质分成本体(Noumenon)与现象(Phenomenon)。人可以感知现象,但不能感知本体,只知道本体存在。在这个框架下,康德把美归于现象,因为人可以感到美。他无法多谈美的客观存在,因为“存在”已被归类于本体,而本体无所谓美丑。所以他只得从人的感知角度讨论美,也就是“美感”。柏拉图和康德虽有区别,但殊途同归,总体一致:

1. 康德的美感脱离任何现实目的,说明它超越现实,与柏拉图一致。

2. 虽然康德的美感涉及理性,但也必需感性,所以超越理性。这点我们很容易理解,比如人觉得风景美、音乐美、美人美、生活美好等,都既含感性也含理性。在柏拉图和康德语言里,理性的源头与目的都在彼岸世界,所以理性超越现实。唯物主义认为“理性”基于物质,与柏拉图和康德不同,值得注意。

柏拉图把人分成等级,认为只有精英阶层里的少数人,他称之为哲学家,才能领会彼岸世界和其中的美。他悲观看待下层劳动人民,认为他们几乎总专注现实,不能理解彼岸世界,也就不能领会美。康德是个基督徒,接受基督教基本教义,认为人人都有认识彼岸世界的潜力,也都有感受美的天生能力。在这点上他们看似矛盾,其实本质一致,只是叙述角度不同。比如在《美诺篇》(Meno)里,柏拉图记述苏格拉底如何引导一个奴隶男孩解答高深数学问题。奴隶是社会最底层,数学属于彼岸世界。连奴隶都能理解数学,说明任何人都有理解彼岸世界的潜力。柏拉图只是强调,理解彼岸世界,包括理解美,需要训练,需要人的主观努力,很多人做不到。

(Ex.3)          人人都有体会美的潜力,但动物没有。

柏拉图与康德都隐含美和美感专属于人,动物不能理解美,没有美感。柏拉图认为美是彼岸世界里的抽象概念,动物不理解彼岸世界,也就无法领会美。康德认为美感包含理性能力,不是肉体本能。动物只有肉体本能,没有理性能力,所以不可能有美感。比如雌性孔雀喜欢雄性孔雀开屏,只是纯粹的感官反应,不属于柏拉图笔下抽象的“美”、也不属于康德理论里包含理性的“美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漂亮的孔雀开屏称为“美”,但在这两位哲学家眼里,局限于感官层次的好看、漂亮等,都不算“美”。



图2. 真正的美,或哲学意义上的美,是抽象概念,属于彼岸世界,不是感官层次上的好看。比如那天早晨我看天空,乌云密布,在感官层次上并不好看。但在那段时间,天空景象与我心境共鸣,让我透过表象看到隐藏的美。这种美感不是纯粹感官感受,其中包含我不自觉的理性参与。抽象思维有深有浅。柏拉图认为彼岸世界呈现多层金字塔状,美有很多层次。“美”的理型是最高层次的美,这里称之为“纯美”,下辖所有具体美,比如天空、美女、音乐、美好生活等。“纯美”是所有具体美的共性,所以必须脱离所有具体形态。上图中用女神维纳斯代表。

二 美在哲学里独特

为什么我要与大家讨论美?以前谈及哲学和彼岸世界时,我曾多次引用数学、逻辑、与科学作为例子与证据,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很多人信仰理性。我需要以他们相信的观念作为基础,向他们介绍新思想。但第二个原因更重要。理性,包括数学、逻辑、与科学等,可以被精准表达,比如公式、定理、准则等。依赖这些精准表达方式,我与读者的交流可以迅速深入。

但世界很大,超越理性。头脑里只有理性,人不能理解整个世界,也就不能理解哲学或信仰。美就是个重要例子。世界里存在美,美不在理性范畴之内,代表理性,或其中的科学,都没资格成为信仰。一套思想要成为信仰,它必须涵盖整个世界。在本文里,整个世界,或简称为“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彼岸世界。如果人真信仰理性,他所有思想都必须建立在这个信仰之上,那么他就看不到美、不能理解美。这是多么明显的错误!如果人饱学一生,最终思想却如此狭隘,多么悲哀!

(Ex.4)          理性只涵盖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不能作为信仰。

把理性或科学当作信仰,是常见错误,在全世界都流行,并且已经流行了几百年。比如在1789-99年的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政府通过法律,一本正经地用“理性崇拜”代替基督教,用“理性女神”代替神。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目的也是推高理性地位,希望把它变成社会信仰【4】。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包括顶级科学家、哲学家等,继续向大众宣扬信仰理性。在中国佛教圈,有些人宣称佛教是科学的。杨振宁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名曰《科学与佛教》【9】。其中讲到,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杨大名鼎鼎,造成这篇文章,尤其这句话,广泛流传。这些佛教徒把佛教置于科学标签之下,以为给佛教脸上贴金,实际上阉割了佛教,暴露出他们对信仰问题、以及对佛教的无知。



图3.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宣传画。革命政府实行恐怖统治,发动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化运动,试图用理性崇拜代替基督教,哲学代替神学,理性女神代替神,理性节日代替圣诞节等。但法国人很快发现,这一套行不通。1920年代中国的“非基督教化运动”、 1960年代的文革、甚至1989年的六四运动,其实都学法国大革命,只在程度上略有不同。

三 美不可知、不可言说

美,是世界基本特征之一。理解美,是理解世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的性质就是世界性质的一部分。虽然人人都有感知美的天然能力,但美的内涵无法被精准定义,美的外延无法被穷尽。于是美有了两个基本特性,不可知性、与不可言说性。这节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目的是为读者建立直觉理解。

(Ex.5)          美的不可知性:不代表人对美完全无知,而是人不能彻底了解美。

任何严格定义都需要理性,包括精准的名词、严谨的逻辑等。但美在理性范畴之外,所以人无法精准定义美。同时人又无法穷尽美的所有具体表现,比如艺术家每创作一个新作品,世界上的美就多一例。这种创作不会停止,人无法预知,所以美的外延永无穷尽。



图4. 对比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在19世纪后期出现,突破人对美的传统认知,扩展了人对美的理解。

因为不可知性,在任何时候人对美的理解都有限,必将不断被突破。比如人们本来笼统认为涂鸦不是美,但现代艺术改变了这种理解,如上图右侧的涂鸦画。这类似非欧几何改变人类对数学的传统理解、量子物理改变人类对科学的传统理解等。每次日升日落,都为这个世界凭空增加了美。数学家和科学家有了新发现,也为世界增加了美。因为数学公式、科学定律之中同样存在美。美不仅表现于现实世界,更表现于彼岸世界。柏拉图认为,善是纯美,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善;基督教认为,神是纯美,人不可能完全了解神;二者都在彼岸世界里。这些例子表明,完全理解美,超越人的认知能力。在这点上美并不独特,数学和科学也具有类似不可知性。

康德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阐述,而非证明,为什么美具有不可知性。他认为美表现出“无目的的目的性”。美没有明确目的或规则,却不因此而杂乱无章。美内含一种人无法完全掌握的和谐,让人获得愉悦感,但人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人发现了某个东西的完整目的和规则后,才可称自己完全理解它。但人找不到美的完整目的与规则。

(Ex.6)          有些真理不可证明。

人能领悟美的不可知性,却找不到严格的理性证明,而且可能永远无法找到。这类似很多数学家认为哥德巴赫猜想是真,却无法证明,而且越来越多数学家认为永远不能证明【4】。我曾遇到过很多朋友,每讨论哲学或信仰领域的基本观念,比如神是否存在,就强烈要求理性证明。他们常说,“没有理性证明,就代表神不存在、是假的”。其实最重要的真理经常来自人的天生直觉,但他们却误以为所有真理都来自理性证明,这种想法本身就违反理性。我曾介绍过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他用严格的理性方式证明,有些真理不可证明【4】。

理解这点并不困难。比如任何理性证明都始于基本假设,而这些假设不证自明。再比如在最讲究证明的数学和逻辑领域里,1 = 1(同一律)是真理,就没有证明,而源于人的直觉。换言之,能被证明的真理都是衍生的,基于其他更底层的真理。但最底层的真理没有证明,人具有天生能力或潜力知道它们。比如神的存在。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心里遇到神,然后知道神存在。类似你知道父母爱你、或不爱你。这点对你非常重要,却没有严格理性证明,你也不需要。

(Ex.7)          阿奎那:“真”是头脑与事务相符。

这是阿奎那给出的关于真,或真理,的定义,简明而深刻,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定义。其中“事务”不局限于现实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相符”的二者之间不分主次,不要求事务决定头脑,头脑也可能决定或影响事务。更重要的是,这个真理定义超越语言、概念、和逻辑,不受它们限制。比如婴儿可以感知到自己爱母亲,或母亲爱自己。婴儿的头脑认知符合她与母亲的感情关系,所以是真理。但婴儿没有语言能力,如此认知也不需要任何概念或逻辑。

回到美,人能够直觉感到美客观存在、并且美不可知,但人不能理性证明它们。

(Ex.8)          美不可言说。并非人完全无法描述美,而是人不可能精准描述美。

比如色彩之美是视觉美的重要部分。试想一位从出生起就完全失明的盲人,无论你如何努力用语言向他解释,他都不可能理解色彩之美。即使你告诉他所有颜色的科学定义,比如基本色红黄蓝的光谱频率范围、不同比例的基本色如何构成其他颜色,然后告诉他画面上每一个像素都是什么颜色,他也无法理解其中的美、或从中获得美感。因为画面的物理构成、颜色的科学定义等,与色彩之美属于不同范畴,二者在本质上不相干。可见,单靠语言不能精准再现美或美感。美和美感都不可言说(Ineffable)。



图5. 在观看这幅画时,我发现自己目光焦点的移动路径。

上图现代艺术画包含色彩之美。第一次看它,我发现自己目光焦点的移动路径如图中数字标识。选择这个路径时,我并没有任何明确目的,康德称之为“不自觉的判断”。但这个路径也非完全随机,因为我选择它时不自觉地追求一种和谐,让自己内心舒适、喜悦。所以我的选择有“目的性”。康德称之为“无目的的目的性”(purposiveness without a purpose)。

当我再看这幅画时,我的目光路径变得不同,当然获得的美感也不同。如果我强迫自己重走上次路径,感受也不会与上次完全相同。如果我按某位老师的目光路径走,我会觉得被束缚,美感降低,甚至消失。所以康德认为美是人各种“心能”(faculties)的“自由交响曲”。其中的“自由”很重要。我每次都需要自由选择目光路径,才觉得画面美。这种自由也造成每个人、每次观看图画,所获美感都不同。美感因此无法用语言精准描述,因为任何精准描述都会限制这种自由。

美在本质上不可言说,代表关于美的语言都不精准。在生活中人们经常谈论美,大致分成三个类型,类比、启发、和负面表述(Apophatic)。比如本文开头我介绍自己在公园里体会到美,讲到我“与环境融为一体”。我并没有真的在物理上与环境合二为一,这只是类比。我讲到黑色的云彩在空中快速运动,本身是物理描述,其中并不包含美,但可以让读者想象自己经历过的类似场景,然后在脑海里拼凑出自己的美景,这是启发。在前文讨论中我讲到“美不涉及现实目的”。这在逻辑上绝对正确,但属于负面表述。

四 伪丢尼修

伪丢尼修(Pseudo-Dionysius)强调神不可言说、世界在根本上不可言说,是哲学与神学大师,创立了反面神学(Apophatic Theology)。在人类思想史上,他独特且重要,但很少国人知道他,所以我花些笔墨介绍他。他生活在公元5、6世纪的东罗马帝国,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叙利亚附近,大约与中国南北朝著名无神论者范缜同时代。

他把当时希腊文化里盛行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融入基督教信仰,提出任何正面描述神的话都不精准,只是类比或启发。比如《圣经》讲“神是爱”,其实并非用“爱”定义神,因为这里的“爱”是“神之爱”。这个爱的意义依赖神,没有独立于神的定义。这句话的本质是类比与启发。它让人想到自己熟悉的人之爱,比如父子之爱、夫妻之爱等。人之爱与神之爱根本不同,但前者极致后,就接近后者。人只知人之爱,不知神之爱。但人可以在完善前者过程中接近后者。基督教认为神不可知,人永远不可能完全理解神。这很容易理解。美是神的一个重要性质,人不能完全理解美,也就不能完全理解神。

只有负面描述神的话才可能真正确,比如“神不属于物质世界”。伪丢尼修认为美来自神,因为神不可言说,所以美不可言说。他的思想自上而下,首先信仰神,然后从神出发论断事。现代国人思维方式不同。我们习惯从下到上,因为美不可言说,而美是神的关键性质、不可或缺,所以神也不可言说。这两种思考方式殊途同归,结论一致。



图6. 为什么他叫“伪”丢尼修?丢尼修(Dionysius) 本是古希腊酒神,一些古希腊人也用这个名字。最著名的是“亚略巴古的丢尼修”(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被后世尊为“圣丢尼修”,是基督教在雅典的第一位大主教,生活在公元1世纪,正值中国东汉初年。《圣经》记载保罗到雅典传教,备受嘲讽和蔑视,因为雅典人瞧不起外邦人,认为雅典才是世界智慧中心。但还是有几个人听进去了,并且皈依耶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圣丢尼修。四百多年后,在伪丢尼修时代,希腊文化已衰落。希腊知识分子们梦想恢复其往日荣光,所以推崇复古,相对不在意创新,类似现代儒家推崇孔孟,鲜有人奢望超越或批判圣人。伪丢尼修那代人流行各认古代圣贤为师,为表示由衷敬意,完全隐没自己,以老师之名为老师续言。他选择圣丢尼修为师,一辈子借用后者之名发表著作,因为后者是《圣经》记载的、接受耶稣的第一位希腊知识分子。学界长期分不清二人,到现在也不知道前者的原名或相貌。上图为圣丢尼修的画像,绘于1584年。

(Ex.9)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人能也只能靠自己内心感知。

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真善美义爱、或囊括它们的神,都存于彼岸世界。每个人都可以、也必须在自己内心领会。彼岸世界中只有一小部分属于理性、可能被言说、被传授,其它都不行,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美就是个例子。所以人要理解彼岸世界,自己内心经常是唯一路径。人必须在内心里探求、领悟。这点我深有感触。在六四运动期间,我在心里遇到神。在此之前我没读过《圣经》、从没去过教堂、也从没人向我传教。我的生活与基督教毫无关系,身边没有任何亲人或熟人信教,没读过任何关于基督教的书,虽曾思考过一些人生问题,但从没想到宗教信仰。我爷爷在1949年后客居台湾,1970年代初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成为基督徒。但我从没见过他,而且几年前才知道他曾是基督徒。

我在深度冥想中遇到神。我的冥想内容绝大多数是多维影像、而非语言。遇到神后我在很多事上心如明镜,但无法说给别人听,因为找不到与他们交流的基础,也没有恰当语言。咋听起来这好像玄妙,其实不然。我观察,几乎每个人都有类似经验,只不过大多数人不在意,事后就淡忘了。最常见的例子是孩童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如果你深入回忆小时候、甚至婴儿时期自己内心对父母的情感,你会发现那是自发的,来自你内心,不是别人教的。并且它丰富而独特,简单的“爱”、“依恋”、“需要”等词汇都远不能表达它的全部。其实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它的全部。最终,这种深层情感只属于你。你在心里感受它、知晓它,但你永远无法把它完整地表达给别人听。

五 对比中西方教育理念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人经常只能靠自己内心感知,这是西方文明核心观念。反映在教育领域,自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开始,西方学校就强调学生自主性,老师和书本只是辅助。即使老师什么都懂,由于很多事不可言说,他也无法把自己的领会完全、精准地传递给学生,学生最终必须靠自己探索,外界经常只可能给予大方向上的指导和启发。所以在西方教育思想里,学生无论多么无知,都是主体;老师无论多么伟大,都是辅助。不像儒家传统,老师是中心,学生次要。类似地,基督教从来认为,每个人必须在自己内心遇到神,因为这是人最终领会神的唯一方式。教会、牧师、其他人的作用只是将人领到神周围。

为什么人可以在内心找到真善美义爱和神呢?为什么只有人可以,其他任何东西,包括动物、政府等,都不行呢?柏拉图和基督教都认为,终极原因是神造人。但他们在细节上略有不同。基督教认为,在每个人出生时,神以自己为样板,为每个人造了独特灵魂。只有人具有这样高级的灵魂,动物没有。因为人的灵魂来自神、与神相像,所以每个人天生就有回归神的天性、和理解神的潜力。但肉体和现实世界诱惑人远离神。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让人回归神、理解神,关键是激发人内心具有的天生潜力,抵御肉体和现实阻挠。

基督教是一神论,而柏拉图相信多神。他认为工匠神最高级,在彼岸世界里造了人的灵魂。所以每个灵魂原本就知晓彼岸世界里的所有事。但在人出生时灵魂进入肉体,被肉体欲望严重分神,忙于应付感官刺激,遗忘了彼岸世界里的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让人理解彼岸世界,本质是恢复失去的记忆,关键是让人从心里剔除肉体与现实的干扰。柏拉图认为次要的小神设计动物身体;堕落的人死后再投生,灵魂进入动物身体。所以动物的灵魂比人低下。

柏拉图教育思想强调引导,一直是西方教育界主流。比如“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其中e-代表“出来”,-duct代表“渠道”,所以Education字面意思是“像用渠道引水那样引导”。基于基督教信仰和柏拉图哲学,西方人认为学生心中本来就有天生的智慧和能力,教育的作用只是把这些东西发挥出来。很多国人会想不通,小孩子头脑里哪有什么固有智慧?其实有。比如孩童们很容易学会1 + 1 = 2,但再聪明的猴子也学不会。因为孩子们天生就知道1 + 1 = 2背后的含义,只是不知如何表达。老师把阿拉伯数字、加号、等号等的意义传授给孩子们,本质上只是教他们如何表达他们内心故有的东西而已。

Education强调引导,但中文“教育”强调灌输。“教”的主体是师傅,“育”的主体是园丁。“教育”的主导者是老师,不是学生。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中“罔”的意思是“无用、白费”,“殆”则是“危险”;全句翻译,“学习但不思考则无用,思考但不学习则危险”。显然,后半句远比前半句严重。孔子强烈反对学生只靠自己在内心寻找真理。他看似强调学习与思考并重,但他的“思考”指学生向老师学习后,在私下继续琢磨老师教的东西,其源头还是老师,不是学生内心。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几乎没有形而上思想。在教育领域,儒家追求实用知识,不追求形而上源头。儒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君王培养合格子民,所以强调学生理解和服从权威,明确反对学生自主探究内心。

注释

  1. 骆远志,2018,爱情的简单道理,https://lyz.com/theory4love/
  2. 骆远志,2020,与无神论朋友漫谈基督教,https://lyz.com/chat-christianity/
  3. 骆远志,202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错了,https://lyz.com/sci_marx_god/
  4. 骆远志,2023,为什么人不应该信仰科学或逻辑,https://lyz.com/godel-incomplete/
  5. 骆远志,2023,基督之爱,https://lyz.com/charity/
  6. 骆远志,2024,从巴门尼德到康德—漫谈理性主义哲学,https://lyz.com/parmenides-kant/
  7. 骆远志,2024,六四35周年随想—谁真的爱自由? https://lyz.com/64-35years/
  8. 骆远志,2025,通俗解释彼岸世界与唯心主义,https://lyz.com/other-world/
  9. 杨振宁,2012,科学与佛教,佛弟子文库  http://fodizi.net/mingren/10838.html
  10. 骆远志,2025,漫谈美与爱情的哲学意义,https://lyz.com/beauty-love/


骆驼12345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首先,谢谢你讨论。
1. 文中谈到,孔子强烈反对学生只靠自己在内心寻找真理,依据是孔子说的“思而不学则殆”。而你用孟子与王阳明的思想反驳。孟子比孔子晚180多年,王阳明比孔子晚近2000年。你说你是不是驴头不对马嘴?
2. 我讲到儒家,因为要谈教育。我是从国家/社会教育的角度谈儒家。教育是社会与政治的一部分。你讲孔孟、王阳明,都是个人。个人即使有思想,也不一定能进入社会和政治层面的教育。比如我是中国人,我支持自由民主,但我的这套思想不能进入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国教育系统里没有自由民主。中国教育自古都为政治服务的,由国家控制,不由儒生个人思想左右。所以我们看儒家,要看政府/官方的版本和解读。那才是重点。
3. 儒家的心、信、理、良知、天、命等的本质都是什么?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儒家从没有回答这个根本问题,所以很多现代人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似乎也解释得通。世界最根本问题,儒家没有回答,说明它不够深入,没有想透彻。这就代表儒家缺乏形而上的根源。
最后,你说话要保持对人的基本尊重,否则我删你的帖子。
dhyang_wxc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骆驼123456' 的评论 :

理型論的謬誤,參見《批评的西方哲学史》(A Critical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by O'Connor, Daniel John)。柏拉图的美学【藝術模仿論】缺陷,参见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80/server/api/core/bitstreams/905d718f-8c96-41b8-af56-a1c35c037aa1/content

而你的【孔子强烈反对学生只靠自己在内心寻找真理。】【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几乎没有形而上思想。在教育领域,儒家追求实用知识,不追求形而上源头。儒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君王培养合格子民,所以强调学生理解和服从权威,明确反对学生自主探究内心。】完全是胡说。

孔子讲信,信的意义是,内心与学(儒家讲的学不是所谓的客观之学)和言、行完全一致。孟子讲良知良能,都是【求之于心】的(《孟子·公孙丑上》)。王陽明點出心學這個要旨。【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有幾人生而知之不用學?就能做到?教會查經幹什麼?

希腊老虎屁股摸不得,儒家即可隨意踢一腳。豈非雙標?真、信在哪裡?還是我在萬維讀者網時對你講的那句話:在教會裡找大德多討論吧。


骆驼12345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你说, "柏拉圖搞錯了"、"理型世界裡沒有美”、“美是時變的”:

这些都经不起推敲,你又没给出可信证据。另外,你口气太狂了。
dhyang_wxc 发表评论于
柏拉圖搞錯了,美是外現,是信、善、真、仁、义等投射在外部世界的影子。理型世界裡沒有美,理型不變,而萬物沒有哪一個是永恆的。美是時變的,如成熟美、四季美、時尚美一樣。《箴言》說beauty is fleeting。

康德講的大體是對的,人有美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先驗的;然而美不在能力內,而在於這個能力的外用。然而用還分為有用和無用之用,美在後者中方才純粹。

敬鬼神而远之,是因為天道遠,人道邇,不是拒絕形而上,如祭神如神在,我祭則得福所言。如果你沒有鑽研四書五經若干年,還是少提儒家為好。

骆驼12345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格利' 的评论 : 你可以这样理解,把人能理解的“美”定义为“全美”,把动物能理解的“美”与定义为“动物美”,然后定义“真美” = “全美” - “动物美”。 本文讨论的“美”,或柏拉图和康德讨论的“美”,就是这个“真美”。
骆驼12345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琪子' 的评论 : 谢谢。
格利 发表评论于
感觉作者的观点太过绝对。

美有可能是客观的,更多的是出自个人的主观感受。比如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之类的爱情表达;人类是高级动物,是感知世界最丰富的,但不能否认动物世界也能感知美,你只要多看看《动物世界》节目就可知道了。有些美可能无法言说,但大多数美是可以言说的。要不然,导演怎么海选演员?
琪子 发表评论于
一个阴天后的漫步,引发出“洋洋洒洒”长篇文章,真是了不得。真像学术论文,论点、论据,结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