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
(六)
徐家祯
(六)
(接上文)在南京东路上,我记得以前有一家叫“沙利文”的西点咖啡店。是不 是也供应西餐,我不知道,因为不记得有没有吃过,但喝咖啡、吃点心, 是去过的。这应该是 1949 年前后的事情了,我在〈童年旧事 —— 兼忆旧 上海的一些印象〉(注 4)一文里提到过。张爱玲的小说中好像也讲到过这 家店,但说它在南京西路上。后来我查资料,发现沙利文以前在南京西路、南京东路都有门店,50 年代,沙利文收归国有,之后,就改名叫益民食品 厂了。南京东路的那家咖啡店早已拆除,在原址上,现在已经建起了华东 电力公司的大厦。既然这家“沙利文”是不是西餐馆我都吃不准,何况我也 没去那儿吃过西餐,那么,就只能在此简略地提一下算了。
走过沙利文,快走到外滩那一段南京东路上,有一家西餐馆,叫德 大西餐馆,在上海很有名,是做德国菜的。
在我记忆里,德大是在进中央商场的那个口子上,他的右边是一家 专门卖衬衣的商店,也很有名,叫海鸥,“文革”以前,我的衬衣很多都是 从他们那里买来的。前几年我回上海,好像觉得德大的地址变动过了 —— 朝外滩那边移动了一段路。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记忆有误。
在我的记忆里,以前的德大,从门口一进去,右手就是一个卖面包、 蛋糕、饼干的柜台,再进去就是桌椅。下午可以喝咖啡、吃点心,中午和 晚上就供应西餐。他们好像没有楼上餐厅。后来,店面扩大了,就有了二 楼餐厅:也不知道我的记忆正确不正确。
我们去德大吃饭的次数不多,可能是因为离开我家比较远吧。而且, 德国菜也不太适合我们的口味。德国人喜欢吃牛肉、香肠、排骨、猪肘子: 都有很浓重的口味。他们并不善于做海味。所以,我们去德大,主要是去 买他们的面包和饼干。我印象中,他们自制的面包和饼干不错,所以,路 过时,就买一点带回家。
在我记忆里,德大是在进中央商场的那个口子上,他的右边是一家 专门卖衬衣的商店,也很有名,叫海鸥,“文革”以前,我的衬衣很多都是 从他们那里买来的。前几年我回上海,好像觉得德大的地址变动过了 —— 朝外滩那边移动了一段路。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记忆有误。
在我的记忆里,以前的德大,从门口一进去,右手就是一个卖面包、 蛋糕、饼干的柜台,再进去就是桌椅。下午可以喝咖啡、吃点心,中午和 晚上就供应西餐。他们好像没有楼上餐厅。后来,店面扩大了,就有了二 楼餐厅:也不知道我的记忆正确不正确。
我们去德大吃饭的次数不多,可能是因为离开我家比较远吧。而且, 德国菜也不太适合我们的口味。德国人喜欢吃牛肉、香肠、排骨、猪肘子: 都有很浓重的口味。他们并不善于做海味。所以,我们去德大,主要是去 买他们的面包和饼干。我印象中,他们自制的面包和饼干不错,所以,路 过时,就买一点带回家。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去德大吃饭,那已经是“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了。 在“文革”结束前(好像 75 年吧)或是“文革”刚刚结束时,上海曾给抄过家 的资本家每户发还过两千元(当然是指抄家物质总值超过 2000 元的资本家。 不到 2000 元的小资本家,那就全部发还了)。我二叔祖和三叔祖两家很快 就都拿到了,而我父亲却迟迟没有拿到。那时候,我父亲就忧虑、烦躁不 安起来,因为他那时头上有两顶“帽子”:一顶是“资本家”,一顶是“反革 命”。他怀疑,是不是因为他有“反革命”帽子,所以待遇就与别的资本家不 同了呢?他更担心的是:要是这次发还 2000 元都没有他的份,那么要是以 后资本家们被抄去的财产全部都发还了,他是不是也就没有这个资格了呢? 于是,有一段日子,他终日不安。我记得,我的三叔祖有一次来我家,还 安慰他说:“只要一家好了,另一家就不会挨饿。”意思就是,要是他们两 房发还了财产,而我父亲的不还,那么,他们也不会看着我父亲挨饿的。 还好,过了不久,我父亲也得到了那笔 2000 元,于是大家就都安心起来了。
就在这时候,我三叔祖不知找了个什么因头,在德大西餐馆请我们 三房的小辈全部去德大吃西餐。那天,正巧,我在外地工作的弟弟和妹妹 两家全都在上海,我们一房一共就有十二口人:我父母和我,我妹妹、妹 夫和他们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我大弟弟和弟媳以及他们也不到十岁的儿 子,再加上我小弟弟夫妇。那时,我二叔祖已经过世,二叔祖母年老体衰, 好像没有出席。但他们一房在上海的两个儿子 —— 我的三叔叔和同叔叔 ——和他们的孩子都参加了。三叔祖一房中,至少有他大儿子 —— 我的 六叔叔一家和他的大女儿 —— 我的八干娘一家,都出席了。所以,那天 算起来可能有三十多个人参加了这个午宴吧。德大西餐馆给我们临时拚了一张很大、很长的桌子。那天饭前,我三叔祖好像还说了几句话,意思就 是:“文革”过去了,但我家人口反增无减,是件大喜事。
那天,虽然抄家抄去的财物还没有发还,被侵占的房子也还没有归 还,但是两千元已经到手,就意味着以后全部财产的发还也不会远了,于 是那天大家都喜气洋洋的。饭后,我们一家十二口人,还到外滩拍了一张 合影。可能,这还是我父亲和母亲十年来第一次离家出“远门”呢。这张照 片,现在我还保存着,很有纪念意义。(注 5)
那天的午餐大家吃了什么,我当然现在已经忘记。记得好像是一个 套餐吧,总归色拉、罗宋汤和炸猪扒之类的菜。我不知道那时候德大一客 套餐要多少钱。算它五块钱一客吧,三十多个人也就不到两百块钱。在刚 刚发还的两千块里,只占了十分之一。
自此以后,还有没有去过德大,我就忘记了。可能回国时去过一次 吧。当然,发觉店里的布置和菜肴的味道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未完待续)
注 4:可见〈童年旧事 —— 兼忆旧上海的一些印象〉: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5789/202207/20546.html
注 4:这张照片,可见《山居续忆 · 老李(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5789/202209/30817.html
那天的午餐大家吃了什么,我当然现在已经忘记。记得好像是一个 套餐吧,总归色拉、罗宋汤和炸猪扒之类的菜。我不知道那时候德大一客 套餐要多少钱。算它五块钱一客吧,三十多个人也就不到两百块钱。在刚 刚发还的两千块里,只占了十分之一。
自此以后,还有没有去过德大,我就忘记了。可能回国时去过一次 吧。当然,发觉店里的布置和菜肴的味道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未完待续)
注 4:可见〈童年旧事 —— 兼忆旧上海的一些印象〉: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5789/202207/20546.html
注 4:这张照片,可见《山居续忆 · 老李(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5789/202209/30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