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川普的关税公式和关税影响

喜欢逍遥自在的码字,兴趣广泛,常常有感而发,并不拘泥于什么主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4月2日,美国川普政府发动了新一轮全球性关税战。此次关税战波及多达180个国家,不仅针对中国、欧盟等传统贸易对手,还包括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友好国家。川普政府对每一个国家都提出了一个相应的“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税率。这次美国政府对各个贸易国的关税调整,将会引起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

在国际贸易中,关税的理论公式主要围绕其计算方式和经济影响展开。关税通常按照商品的价值(从价税,按价格的比例收税)、数量(从量税,按单位商品收税)或两者结合的方式征收。

那么,川普的这个“对等关税”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根据美国白宫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于2025年4月2日发布的“对等关税计算”说明文件,川普关税的核心计算公式并不是基于传统的关税理论(如从价关税、从量关税或有效保护率等等),而是一个简化的、基于贸易逆差的计算方式。

上述公式里的分子部分就是贸易逆差。白宫声称此公式由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设计,旨在通过关税消除双边贸易逆差。这个公式的理论依据是假定贸易逆差完全由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如货币操纵、增值税等)引起,因此通过计算逆差占进口的比例来推导“等效关税”,再减半作为美国施加的“对等关税”税率。

这里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和关税对进口价格的弹性系数(f )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关税越高(f 系数越大),进口需求就越低(系数就越小)。为了简单起见,进口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和关税对进口价格的弹性系数()被设定为互为倒数(e×f = 1 ),这两个系数在计算中抵消,不起作用。所以,在川普4月2日公布的各国关税率表中,实际计算公式就简化为

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在川普发表对等关税后没多久,接受彭博电视的访问时,暗示各国说,“只要你不报复,最高的税率就会是现在的数字。” 也就是说,川普在4月2日公布的是一个关税上限,只要开启谈判,那么关税的减免就是“好说,好说”。特别是,如果注意到那个原始公式里面的两个系数,那是可调的。如果两个系数的乘积大于1,那么就可以减免一定的关税。而这两个系数,应该就是谈判的内容。

因为川普关税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与各国的贸易逆差,所以关税必须要有一个下限,也就是10%的基本关税。在4月9日开始实施的关税就变成了如下:

有许多经济学家批评该公式过于简单且缺乏经济理论的支持。贸易逆差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资本流动、比较优势、消费偏好等),并非仅由贸易壁垒决定的。公式也忽略了服务贸易、汇率波动和全球供应链等复杂因素。

另外把reciprocal tariffs翻译成“对等关税”,本猫总感觉有误导之嫌,应该称为“互惠关税”更为妥当。因为根据对计算公式的了解,这次关税的实际计算并未直接基于对方贸易国家的关税税率,而是以贸易逆差为依据,因此被认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关税“对等”。川普总统宣称此关税是“reciprocal tariffs”,意在回应其他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逆差,即“不公平贸易”的做法,并不是在关税意义上的“对等,而是在要求国际贸易上的“对等”。

这个“互惠关税”政策对美国国内经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关税会带来的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会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国内生产者因价格提高而受益,从而导致生产者剩余增加。但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从而导致消费者剩余损失。其次是关税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损失(因国内高成本生产替代低成本进口,原始公式 t里关税对进口价格的弹性系数可以部分地解释这个损失),以及消费效率的损失(因价格提高导致需求减少,原始公式 t公式里进口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可以部分地解释这个损失)。

理论上来说,关税政策通过提高进口成本能减少贸易逆差,短期内可能压缩部分进口(尤其对中国),激励制造业回归。但实际效果会受限于成本、时间和技术趋势。而且报复性关税、供应链转移、宏观经济结构和美元地位等因素会削弱关税的效果。对企业而言,需评估供应链调整成本。对政策制定者,需搭配基础设施投资和劳动力培训以增强吸引力。长远来看,要促进制造业回归,还需政府出台综合政策,而不是单靠关税政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