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莎士比亚的美学的钥匙(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选载作者论著章节和新论新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解读莎士比亚的美学的钥匙(一)
 
4 月 9, 2025
华府新闻日报
(【評論雜文】第126號) 傅正明
莎士比亞並非開宗立派的美學家,但是,散見於他的作品中的美學思想的珍珠,可以串成一條璀璨的審美項錬。要破解莎氏作品之謎,首先需要美學的鑰匙。
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Baumgaten)在 1750 年命名《美學》時,彰顯
美的本義是一種涉及美和趣味的感性認識。莎劇《愛的徒勞》中的一個人物說:「美是眼睛的判斷帶來的,不是商販廉價的兜售叫賣出來的。」(Beauty is bought by judgement of the eye, Not utter’d by base sale of chapmen’s tongues. II.1.)這個說法,正好貼近鮑姆嘉通的界定。
美學往往被視為哲學的分支。作為學科雖然命名較晚,但西方美學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典型地表現在柏拉圖的「理型」(Form)說中。柏拉圖認為,任何具體事物都是通過與其「理型」的關係而獲得其本質,「永恆理型」相當於神的絕對真實(Absolute Truth),現實世界只是「絕對真實」的影子。由此生發出來的新柏拉圖主義的「流溢」(Emanation)說,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太陽般的「太一」的餘光流溢。借以解釋亞理斯多德的摹仿說,藝術品成了「影子的影子」。諸如此類關於美學的思想和隱喻,貫穿西方歷史,例如在《重複》中,齊克果認為,個體並非實像而是影子,一種無形的存在,因此不滿足於僅僅投下一個影子,結果便有了形形色色的影子。「它的多種可能性的每一個都是一個聽得見的影子」,他同時涉及審美的通感(Synesthesis)現象,我們可以借以聽形象、看聲音。
在莎氏十四行詩中,「流溢」說和藝術摹仿說的影響表現得十分鮮明,例如第 53 首,全詩如次:
問君成象賦形,出自何種實體?
億萬奇異影像,何以為君服侍?
萬眾之一,各得一個投影而已,
君亦獨立為一,何以百態千姿?
阿都尼金童肖像,脫胎君本真,
寫照之際難免依樣模仿筆,
海倫雙頰美,盡染情采芳醇,
一襲希臘古裝,點染出新意。
人道是,春明媚,秋豐盈,
且看君之光影投射,千山灌春氣,
且聽君之內美外溢,五谷押秋韻,
瑰姿瑋態,代代演繹變形記。
君從永恆神恩分得幾多靈性,
無人酷肖,只緣君有恆常之心。
詩一開頭就引出詩的主題,即實體與影像之間的對比。詩中「我」對他頂禮膜拜的「美男子」致詞:每個人都有一個影子,你也是一個人,卻投射了千千萬萬奇妙的影子,換言之,你無異於可望不可即的「美的理型」,其他群芳眾美的形象,不過是你的投影而已。第二節涉及藝術模仿說及其審美鑑賞。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引領讀者遨遊在如夢似幻的希臘神話的阿都尼原型及其變奏的畫廊中,沐浴在特洛伊戰場和史詩的長河中,欣賞海倫的美。無論是德維爾在義大利見過的提香的〈阿都尼和維納斯〉繪畫,還是荷馬史詩,均屬模仿的藝術,不管如何美輪美奐,「都是在蹩腳地模仿你」,因為它們是「影子的影子」,不可能逼真地摹仿作為「美的理型」的你。用中國傳統美學來詮釋,「理型」相當於老子的「道」,或「大象無形」之「象」,因此是不可具象摹仿的。將金童阿都尼和絕代佳人海倫相提並論,糅合在一起,體現了詩人的雙性戀傾向和雌雄同體的人格理想,或文化上的陰陽和諧的理想。第 3 節從人物畫廊中回到大自然,同時性地沐浴在春光秋色中,如禪門所云,「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法生乃「法界真如之身」、「真實身」,即大乘《大般若涅槃經》所說的「常」身。般若是最高智慧。尾聯詩無達詁,應當視為一個轉折和悖論。前文詩人已經把美男子奉為理型本身,最後話又說回來:你其實並非實體,你只是分有永恆理型的某些要素。詩語「全息永恆神性」(all external grace),可以視為永恆理型的同義語。你與永恆理型的共同之處在於,兩者都有「恆常之心」。此心既是你我的愛心,也是我的詩心。詩中蘊含多種悖論,例如,自我與他者的悖論:我膜拜作為他者的你,同時是膜拜我自己;其次是個體與群體的悖論,得和失的悖論,可以化解自我認同的一大危機,因為你我擁有的瞬間生命終將喪失,卻可以失而復得,從此贏得集體涅槃的永恆。全息攝影(Holography)是一種記錄被拍攝的物體放射(或透視)光波中全部消息(振幅、相位)的攝影藝術,可以延伸到各種藝術領域。筆者因此借用「全息」來譯all一詞,借全息美學(holographic aesthetics),以類似於佛家「芥子納須彌」或布萊克「粒沙見世界」的思維來詮釋十四行詩。在柏拉圖理型說相關的洞諭中,那個洞穴只是一粒沙而已,洞中被束縛的人只能看到篝火投射在洞壁上他們自己的影子,却誤以為真相。直到其中一個人大膽走出洞口才看到陽光下的真實世界。可是,當他回到洞內告訴獄友時,他們絕對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甚至想加害獲悉真實的人。在柏拉圖看來,即使我們走出洞穴,也無法準確把握現實,更難把握全部現實,好比井底之蛙跳出井口也無法觀察全部天空一樣。化用莎劇中話來說,我們可能會將腦海中玫瑰的名稱或圖像與現實中的玫瑰混淆起來。反諷的是,現代物理學家發現,柏拉圖洞穴中囚徒所見的「影像」,可以作為更準確地把握現實的隱喻,並且有助於將以前不相關的概念聯繫在一起,例如時空、引力和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即某些粒子即使相隔很遠也會繼續共享的相互糾纏的奇妙聯繫。莎氏及其讀者,就是這樣與遙遠的幻見的阿都尼和海倫聯繫在一起,從而達成對現實本質的更深一層的美學理解。
所謂「恆常之心」,是在流變中或對流變的恐懼中修煉形成的。古希臘的流變哲學無疑深刻影響了莎氏的創作,在其哲學思想中,同時有一個流變和恆常的悖論,類似於佛教關於「無常」的法教及其悖論。十四行詩第 73 首堪稱這種觀點的代表作,詩人同樣對那位「美男子」致詞:
君將見我入秋凉,That time of year thou mayst in me behold
寂寞枝頭落葉黃,When yellow leaves, or none, or few, do hang
不敵寒風蕭瑟下,Upon those boughs which shake against the cold,
鳴琴歌歇聖臺荒。Bare ruined choirs,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
君將見我近黃昏,In me thou see’st the twilight of such day
日落西天暗晚雲,As after sunset fadeth in the west;
夜幕捲簾空萬物,Which by and by black night doth take away,
入眠死睡鎖牢門。Death’s second self, that seals up all in rest.
君將見我燃殘燭,In me thou see’st the glowing of such fire,
搖曳成灰淚眼枯,That on the ashes of his youth doth lie,
宛若臥床荒塚上,As the death-bed, whereon it must expire,
蠟黃詩興同歸無。Consumed with that which it was nourish’d by.
詩人首先以一棵樹自況,有人生的四季,即使是詩人,也難免秋來蕭殺。原文 Bare ruin’d choirs,意為荒蕪的教堂裡唱詩班的聖臺,後文以「甜美的啼鳥」設喻。就像那空曠的廢墟合唱團,那甜美的鳥兒在歌唱。昔日的詩人是甜美的,青春煥發,激情洋溢,時候一到,就化垂垂老矣的清冷的空巢。接著,詩人把一生的短暫喻為太陽一天的東升西降。然後把瀕臨死亡喻為入夜的黑暗和空無。原文 Death’s second self直譯是「死神的第二個自我」,可以解讀為睡神。在莎氏著作中多次提到死亡好比睡眠。中文詞「死睡」正好表明兩者的近似性。詩中雖然沒有直接以蠟燭為喻,但蠟燭是其著作中重要的火的意象之一,殘燭將盡,即生命之火即將熄滅。此詩前三節中譯為三首七絕,尾聯中譯句法有所變通:
但願君見此情情更深,This thou perceiv’st, which makes thy love more strong,
珍惜愛,代代生者送離魂。To love that well, which thou must leave ere long.
詩人彷彿在勸導美男子接受流變哲學,但是,萬物皆變愛恆常。
莎學家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在《莎士比亞的自由》一書中探討「莎士比亞的美的特徵」時,引用了義大利藝術家阿爾伯蒂(Alberti)的《建築藝術》中一段話,來說明伊麗莎白時代的外在美的標誌,「(美)是一個形體內所有部分合理的和諧,和諧到不能增不能減也不能改變的程度。」這個標準,正好與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的描寫相符,「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美得恰到好處的女子,可以視為中和美或和諧美的象徵。這一警句同樣適合於愛之美,因為在神話中,愛與美是合二為一的女神維納斯。但是,人生之美或愛之美的黃金中道,是個無法測定的模糊點,不像一條直線,可以精確地標明中點,也不像黃金分割法那樣,可以精確計算出來。赫里克承傳希臘思想,又想稍微「糾正」,讓中道之美向或左或右兩個極端偏斜,但絕不抵達極端。詩人哲學家往往從中道向冷靜的那一端靠近,避免煽情;戀愛中的青年人,大多從中道向熱烈的那一端靠近,閃耀出浪漫之愛的絢麗火花。
(注:本文為傅正明新著《愛文的天鵝:誰是真正的莎士比亞 ?德維爾筆名背後的秘辛》(台灣唐山出版社,2024年)第五章連載之一,略有刪節,注釋省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