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风雪登山客——走进日本



今次来到京都,算是一次故地重游,而重游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弥补过去所留下的一些缺憾。由于上次我们是以观光为主,所以这次的重点放在吃吃喝喝,休闲逛街上面。可是这种惬意自在的日子没过二天,我又开始耐不住寂寞,游玩的心一旦蠢蠢欲动起来,就再也静不下来了,于是,我们决定第二天早上,带上必需的食物和饮水,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足,轻松放飞一下自我。远足自然要走出京都市区,而且又要以徒步行走为主,所以我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鞍马山。

鞍马山是一座充满神秘传说的圣山,它位于京都东北20公里的山区。鞍马山有569米高,山虽不高,但因为有仙,自然也就灵光了起来。鞍马山的仙也就是传说中的"天狗",所以鞍马山作为一座灵山而名扬四方。我们计划翻越鞍马山,再到贵船山庄,那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贵船神社,整个行程需要走4公里的山路,外加4公里的平坦小路。依照我们目前的体力应该能应付自如。



去鞍马山的交通十分方便。早上,我们在酒店门口坐上一辆去出町柳站的巴士。到了出町柳站,再转乘一列叡山电车去鞍马山,坐电车得花上30分钟才能到达目的地。叡山电车营运的这条鞍马线是一条老旧的有轨电车,包括站台、机车头、车厢、铁轨都散发着年代久远的气息。一列电车的车厢共有四节,每节车厢沿窗都有二排长长的座椅,乘客们背对着车窗而坐,中间隔着一条走道,车厢与车厢之间首尾相通,乘客可以在任何一节车厢上下车。

电车准时离开站台。除了车子开动的隆隆声之外,车厢内却显得很安静,也很干净,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随着电车缓缓向前,不时有阳光、屋影、树影无声无息闯进车里,又忽然悄然无声的消失了。车里的乘客并不多,大家三三两两坐着,也不说话,当中有一半乘客在专心致志地看着手机,那神情像是恨不得把自己的头颅钻进去才过瘾;有的乘客则侧过身,睁着一双无神的眼睛凝视着窗外;还有的干脆坐在车上打瞌睡。这些人看上去都是当地居民,或者是上班的乘客,当然还有几个像我们这样的游客。游客的打扮都差不多,头戴无边软帽,身穿防风和防水的外衣,脚上穿着一双登山鞋,有的人脚边还放着背包、手杖,背包插袋里放着一瓶矿泉水。

电车开得很慢,车轮和铁轨之间发出有规律的哐当作响的声音,一副老牛破车能拉一天是一天的样子,不过乘客们并不在意,在他们眼里生活本应该像这样慢条斯理的。不单单是电车跟不上时代步伐,路轨同样也十分的落伍。电车开到中途,忽然又停了下来,原来前面是一段单线铁轨,要等到对面来的电车开过以后,我们的车才能走。有的路段路基高出地面很多,当电车途经居民楼的时候,甚至连楼内房间的摆设都看得一清二楚。电车走了20分钟后,便开始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







鞍马山是这班电车的最后一站。到站之后,从车上下来的只有我们两个人外加二名从英国来的姑娘。我们走出车站,迎面看到的是一尊"鞍马天狗"的雕像,长着红脸膛,红鼻子,嘴巴紧闭,倒八字眉,怒目圆睁,不怒自威,给人以凛然正气之感。天狗被视为神明和妖怪的合体,是森林和山脉的守护者。我们四个人在"鞍马天狗"雕像前各自为对方留了影之后,便分了手。

我和太太先在车站周围溜达了一圈。连接车站的街道并不长,只有几爿店铺和一些民居,都是些昭和时期的建筑,一间紧挨着一间。站在街头,似乎觉得连空气都弥漫着古朴、雅致、幽静的古韵之风,不禁让人感慨光阴绵长,百年沧桑。太阳时而露出璀璨的笑容,把温暖的阳光洒在各个角落,留下大大的屋影、疏疏的树影、还有一草一木错杂的影子,带着淡淡的忧感,缕缕的清愁。踯躅街头,静静地感受古风之韵,山村之静,自然之美。

车站对面就是鞍马山进山的入口。这里有一条石砌的参道,参道的右边矗立一大块大石碑,上面刻着"鞍马寺"三个大字。参道干净宽敞,地砖砌得非常平整,参道两旁种满了四季常青的黄杨树,整齐安放着漆成红色的许愿灯和石灯笼,行至其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往上走百十来级台阶,便来到一座绿树掩映,巍峨壮观的建筑物前,这就是上山的必经之路仁王门。仁王门左边有个受付处,进山先要付每人500日元的爱山费。这里还有免费的木手杖可以借用。如果你不准备徒步登山,可以就近坐登山缆车上山,缆车直接抵达多宝塔(离鞍马寺不远)。当然我们选择徒步上山,这条登山路线叫做"九十九折参道",途中可以参访建于公元940年的由岐神社,玉杉大马天等多个景点,最后抵达鞍马寺本殿金堂。









鞍马山特别陡峭,不过上山的路修得不错,中途还有寺庙可供参观和歇息。像我们平时过惯喧闹的城市生活,一下子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更是觉得美妙无比。那清新的空气,高大的柳杉,幽静的庙宇,陡峭的山崖,看什么都觉得赏心悦目,妙不可言。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上次的登山体验,也是那么的美妙无比,难以忘怀。那次我们去的是严岛的弥山,弥山山高有535米,同样是山势陡峭,山林茂密,所不同的是二次登山的季节完全相反,上次是初夏,人走到半道上就已经汗流夹背,气喘吁吁。而这次是腊月寒冬,走了大半个小时,到了半山腰,还是觉得冷的直发抖。而且现在山上不断出现厚厚的积雪,山路也变得滑溜难走,刚才神闲气定的得意劲转瞬即逝,一种沮丧懊恼的感觉慢慢涌上心头。其实,这条道平时并不难走,上山和下山的险要地段都有木制阶梯和栏杆的保护,可是现在走起路来就要处处小心,稍有不慎就会滑倒。更糟的是天气开始大变,刚才山脚下还露了几次脸过的太阳,这时候早已深藏在云堆里了。天不但阴沉了下来,而且山风呼啸,细雨霏霏,还不时夹带着纷飞的雪花。如果再继续往前走,无疑是一趟艰辛的跋涉。

当然,打退堂鼓,走回头路更不可取,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山路越来越难走,我们也越来越像喝醉酒的醉汉,东倒西歪,狼狈不堪,看了自己都觉得好笑,就差没笑出声来。这种天气很难遇到个把游客,很多时候四周寂寂的只剩下我们俩个人,一切都沉浸在太古的静,死死的静,连山谷里的飞鸟的影子都见不到半只,仿佛生命都处在冬眠状态。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达了鞍马寺。鞍马寺创立于8世纪,据说,有一位中国鉴真和尚的门徒做了一个梦,梦中鉴真和尚告诉他鞍马山实乃一座灵秀之山。于是他就借着鉴真的托梦,在鞍马山建了一座神秘鞍马寺。当然如今的鞍马山少了不少的宗教色彩,而是以自然的灵性和山岳崇拜为主,以人们放松心身,拥抱自然的体闲旅游为中心。







鞍马寺位于海拔540米高的山顶,这里除了本殿金堂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其它的神社和寺庙的建筑,这些建筑都围在一个庄严肃穆的庭院里,四周有漆成红色的木栅栏围着。庭院里还放置着许多精美的石像、神龛、石灯笼,种植许多的樱花树。樱花树在寒风细雨中显得凄凄惨惨,光秃秃的树枝挂满白雪。山风一吹,落雪纷飞,在寺庙和雪松之间漫天飞舞,啧啧称奇之余,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庭院的四周打扫的干干净净,积雪也堆扫在了一起,更显得壮重和神圣。凭栏远眺那些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翠嶂青峰都像是变戏法似的变成了灰白色,好似一条洁白镂空的纱巾披在身上,另有一番深峻的气势。环顾四周,呈现在眼前尽是些如梦似幻的景致,四山的幽静肃穆,幽谷的清景可画,云翳的诡谲多变,色彩的亦真亦幻,简直像是人间仙境,让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穿过主殿,有一条小径(奥之院参道)通往贵船神社,这是一条下山的路,沿途还有许多小型寺庙。本来下山的路走起来较为轻松,现在碰到雨雪天气,反而比上山走的更加困难。碰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一马当先的走在前面,既做开路先锋,又当护花使者,下山如蜗行牛步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走到前面有一段"木根道"的山路,这里的岩石特别坚硬,就算是参天大树也无法扎下根来,只能盘根错节的裸露在地表,形成了一幅奇妙无比的图案。这些树木虽然树高根浅,不过它们的根紧紧连在一起,历经百年也屹立不倒,堪称一绝。传说"木根道"是鞍马天狗的神秘领地,可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却比作"连理枝",这是夫妻恩爱的象征。

过了"木根道",便是奥之院魔王殿,据说在650万年前,护法魔王尊为拯救人类,从金星降落在此,这附近还住着日本最大的天狗僧正坊。再往下就到了目的地贵船。







贵船是鞍马山西麓的一个古朴山村,它因为贵船神社而名扬四方,这里除了有贵船神社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小寺庙、餐厅、茶室、料理旅馆、依山傍水的民居,一条从贵船山、鞍马山流径下来的小溪,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雪松林,是一处山水环绕的避暑胜地。这里是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也是精神休憇的港湾。不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海外游客都喜欢来这里,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到"远离繁华脱俗气,洗尽铅尘见本心"美妙之意境。

我们终于来到了贵船神,花了比预计多出一倍的时间。贵船神社有1600年历史,是京都最具代表性的神社之一。穿过大鸟居,我们沿着破旧的参道拾级而上,小径很狭,两旁树木葱茏,灯光莹莹,曲径通幽,一种古老悠久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这里是贵船神社最知名的拍照景点。贵船神社祭祀的是掌管降雨和水源的水神。传说中这位水神搭乘一艘黄色小船来到这里,而登陆地点就是贵船神社。现在人们来这里主要是占卜问卦,寻一段爱情良缘。神社里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水占卜,游客可花200日元买一张空白神签,求签问卜的人只须将神签放在神社的喷泉水中,占卜预测的文字就会显现出来,当然,如果你不懂日文也不要紧,现在的水占卜也与时俱进,有二维码,还能翻译成不同的语言。







从贵船神社出来之后,天也开朗了一点,太阳又露出欢快的笑脸。趁着时阴时晴梦幻般的天气,我们沿着一条小路向山里走去。这里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山村,郁郁葱葱的山林,清澈见底的溪水、幽静雅致的寺庙,古朴自然的山里人家,还有整洁干净的街道,白雪皑皑的屋顶,朴实无华的色彩。我们一会儿穿行在民居的门前屋后,一会儿走进沿途的寺庙(奥宫)看看,忽而抬头欣赏着挂满枝头的雨滴雪花,忽而瞧瞧脚下纵横芜杂的草木,忽而望一眼绿色的山峦,忽而聆听溪水的歌唱,在这片世外桃源般的山村里乐而忘返。贵船,它古朴清丽,美丽的就像被岁月的流水洗过的一样;它依山傍水,灵秀的又像是出水芙蓉一般,那是一个洁净、和谐、朴实、脱俗的世界。



午后的阳光明媚又温暖,我们眼前那一排排古朴的民居,在时隐时现的光影中格外迷人,仿佛是一幅幅清幽淡雅的水墨画,穿越了时空,在质朴无华中体现美的真谛。那耳边流水潺潺的声音,也像是随风摆动的风铃,委婉动听,述说着山里人家一代又一代人的默默温情。一首首生命的欢歌,那是爱之歌!生命之歌!





麦姐 发表评论于
蓝山兄这文笔,太赞了,又一篇优美的游记。蓝山兄和蓝山嫂的体力真不错,俺是躲着山走,你们专门去爬山,还是雪中登山,除了佩服还是佩服。我去过京都,都在城里转了,只好跟着你们云爬鞍马山,“凭栏远眺那些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翠嶂青峰都像是变戏法似的变成了灰白色,好似一条洁白镂空的纱巾披在身上,另有一番深峻的气势。环顾四周,呈现在眼前尽是些如梦似幻的景致,四山的幽静肃穆,幽谷的清景可画,云翳的诡谲多变,色彩的亦真亦幻,简直像是人间仙境,让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俺叹服蓝山兄的好文笔!
蓝山清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问好水星兄!游日本和去欧洲截然不同。到日本去旅游不做很多功课,一样也能收获满满,可是去欧洲旅行,如果不了解一些古希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文化、建筑,去了也没多大意思。所以得抓紧时间补补这方面的知识。
我们喜欢去日本的理由很多,吃喝玩乐占大头,不过我比较喜欢日本文学,所以在日本看什么都饶有兴趣,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有时文学和电影作品中的人物也会不自觉的出现在脑海里,让人难以释怀。哈哈哈……谢谢水星兄一直以来的关心和鼓励!深受感动!
蓝山清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傅江歌' 的评论 : 问好江歌!这次本来想去"天桥立"的,因为日本的"三景"我们已经去过二个,就差"天桥立"没去过。后来听人说那里要有雪景才好玩,但京都周边都还没好好下过一场大雪,所以最后我们选择去了鞍马山,不过这趟去了很有收获。我特别喜欢那种安安静静的山村生活,有山有水,衣食无忧,清心少欲,做自己喜欢的事。其实人生就这么短短几十年,生活中多一份大自然的恩惠,多一点人间温情,才是我们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它在我看来都是些浮云。
每到秋天,贵船神社的枫叶特别美,可惜这次去的季节不对,不过留点遗憾也好,为以后的故地重游找一个理由。我也十分喜欢去日本,文化和地理都跟我们都十分接近。我们周围许多人一年去个几次都是常事。
听说大宝已经完全康复,我打心底里感到高兴。小孩康复得快,心灵和智慧成长更快,大宝将来一定能高飞远举,前途无量。谢谢江歌一直以来的关心和鼓励!祝开心快乐每一天!
蓝山清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燕麦禾儿' 的评论 : 问好禾儿!不好意思献丑了。写游记我喜欢把个人的情感也表现出来,所以跟完全写实的那种风格不太一样。对我而言写游记不仅是一桩苦事,也是一件难事,要把文章写得情景兼到并不容易。在写游记的过程中,我把它当成是创作一幅画来对待,力求让自己满意,这样一来就花去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写完之后的快乐真得是无与伦比的。谢谢禾儿的鼓励!祝开心快乐每一天!
水星98 发表评论于
南山兄的游记就是耐读,遣词造句精美绝伦。文中描绘的山林雪景、幽静的寺庙,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远离尘嚣的宁静与神秘。爬山的过程中,既有陡峭险峻的挑战,也有雨雪天气带来的不便,这种经历却让旅程更加难忘。从鞍马寺到贵船神社,千年的历史沉淀,使这片土地更具韵味,也让我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传说充满好奇。种草了,下回去日本一定要去这里拜访。
傅江歌 发表评论于
蓝山兄的京都游记既美又妙!我去过鞍马山看红叶,也是爬,没有雨雪的秋天令人赏心悦目,不知不觉就爬上去了。你们冬天去,赶上雨加雪实在不易,不过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京都很多地方太古朴了,常常见到穿旧式棉布和服,踏着木屐的日本人走在街上,感觉自己身处江户时代的京都,那种感受很棒。我在京都住了许多年,十分眷恋。去年给导师祝寿,带阿敏和大宝在京都住了两个星期,他们也都爱上京都。崎岖险峻的山路,蓝山兄为太太开道,做护花使者,模范丈夫非侬莫属!
燕麦禾儿 发表评论于
精致优雅的文笔,将景色和人物的情绪变化,刻画得精湛入微,好游记!
蓝山清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问好可可!出门时天气很不错,比较适合爬山。不过爬到半山腰天气却大变,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向前,不过这一路的风景倒是不错,感受不一样的美丽。谢谢可可临帖夸奖!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雪中登山着实不容易,但也收获了特别的静谧,才能听见爱和生命之歌吧。游记写得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照片也很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