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东汉人民日报之:董卓进京

专门讲古而不论今,从新的角度发掘历史的盲点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一份日报的竹简,就埋藏在前一篇的土层上方。应该是当时宫廷处理垃圾的结果。

社论:爱国将领千里驰援 定鼎乾坤 洛阳城重见曙光

——热烈赞颂董卓将军入京拨乱反正的伟大功绩

公元一八九年,秋。

京师洛阳,在经历了前番奸邪乱政、宵小作乱的至暗时刻后,终于迎来了光明与希望!值此社稷倾危、皇舆蒙尘之际,受诏入京的西凉太守董卓将军,以其力挽狂澜之志,奔驰千里之速,慨然入卫,涤荡阴霾,使得遭受磨难的京畿重地重归安定,惶惶不安的黎民百姓看到了太平的曙光!

本社认为,董卓将军此次入京,乃是顺应天命、合乎人心的伟大壮举!回顾过去一段时日,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野心家,勾结党人,藐视皇权,竟图谋清扫宫廷,其本质是对至高无上皇权和国家根基的极端蔑视和挑战。随之而来的内讧和厮杀,更是将京城置于水火之中,皇宫遭受冲击,圣上与陈留王(指后来的汉献帝)蒙难离宫,此等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是何进之流的倒行逆施,酿成了这场反革命的暴乱!

正当国家命悬一线之际,忠诚的中华儿女不会袖手旁观!董卓将军,这位素以忠勇爱国著称的西凉英杰,身处边陲,心系朝廷。他深知“国不安,民不宁”的道理,更不能容忍奸贼颠覆汉室的阴谋得逞。当他接到勤王诏令,了解到京师的危急情况后,忧心如焚,当机立断,点齐本部精锐,以风驰电掣之势,跨越千山万水,直奔洛阳。这份对汉室的赤胆忠心,这份对人民安危的深切关怀,感天动地,可昭日月!

董卓将军的铁骑抵达洛阳郊外时,恰逢圣上与陈留王自流离中返程。将军立即上前护驾,沿途严加护卫,确保圣驾安全回宫。当威武的西凉将士簇拥着圣驾进入洛阳城时,饱受惊吓和动乱之苦的京城人民,无不热泪盈眶,奔走相告,夹道欢迎!人们自发地涌上街头,向董卓将军及其将士欢呼致敬,感谢他们驱散了笼罩京师的黑暗,带来了久违的安定。人民的掌声和欢呼声,汇聚成了对董卓将军拨乱反正、定鼎乾坤的最好证明和最真诚的拥护!

董卓将军入京后,立即展开了肃清乱党的行动。那些曾经兴风作浪、制造混乱的残余势力,在将军的强大兵锋和正确策略面前,无处遁形,纷纷瓦解。京师的军务得到整顿,社会秩序迅速恢复。事实证明,董卓将军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猛将,更是一位深谋远虑、能够掌控大局的杰出政治家!

当然,在这样一场复杂的斗争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实信息和谣言流传,这是别有用心者垂死挣扎的惯用伎俩。本社在此正告所有心怀叵测之徒,认清形势,停止破坏!任何试图抹黑董卓将军、阻挠安定大局的图谋,都将是徒劳的!

当前,在董卓将军的有力领导下,朝廷正在逐步恢复正常运转。我们将坚决拥护董卓将军为国家安定、皇权巩固所采取的一切措施。我们相信,有董卓将军这样的忠勇之士辅佐圣上,汉室江山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圣上为核心、由董卓将军强力支持的朝廷周围,发扬爱国热情,坚守岗位,各司其职,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

《东汉人民日报》编辑部

公元一八九年秋

报纸背面:

社論:董卓將軍二三事 ——中流砥柱、臨危不懼,智退俄虜十萬之圍(编辑:木有文化,AI等)

《東漢人民日報》編輯署謹識

昔者董將軍,出自西涼,少有壯志,志圖匡時。其人英勇果決,尤長於權謀用兵,素為邊地士民所推重。世人多知其靖亂入京之功,而不知其早年之奇謀偉略。今特撰此文,以誌董公於北疆智退俄軍之壯舉,發前人未聞之事,以昭將軍之雄才與赤誠。

中平四年,俄羅斯王普大帝興兵南下,號稱十萬鐵騎,車帳連營,旌旗蔽日。其志在奪我大漢北疆九原之地,兵鋒直指雁門。時董將軍鎮守武州,兵不滿萬,糧草亦乏。諸將憂懼失色,謂:「敵眾我寡,恐難支撐。」

董公乃設奇計,命軍士假造圍堰於大澤之側,引北水環城為池,又命士卒夜間燃燈設影,旗幟翻倍,鼓角震天,令敵誤判我軍兵勢。其後,密使潛出,散布流言於俄營,稱「漢廷已召幽州兵馬十五萬,將襲其後」。俄軍驚懼,軍心不穩,遂自亂營壘。

是夜,董公乘月而起,令精騎三千,從水堰潛道遁出。俄軍待發而不見敵,踟躕不決。越三日,方知漢軍已安然撤去,營地無人,堰水猶在,惟空城而已。

普大帝聞之,拍案嘆曰:「董卓狡如狐,乃東方之韓信也!」

是役也,董公以一計退十萬,保邊疆無失,士民安堵。朝廷論功,加封其為「虎威將軍」,賜璽書金符,命其長鎮北地。

蓋觀此役,董將軍之膽識、謀略、決斷,皆為中流之砥柱、社稷之重臣。此等人物,古之名將如孫吳、韓白,不足多讓也。

今董將軍入京,勤王靖亂,復見其安內攘外之雄略。若朝廷能用其才,任其所長,則大漢中興,或可致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