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博爱之城(2)

豆腐花的温柔

中山的博爱,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也不只存在于历史与纪念碑中。它沉淀在每一个市井巷陌之间,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琐碎之中,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便是这份博爱精神的朴素体现。他与妻子,三十多年来默默坚守着一间小小的豆腐屋,取名“永丽”。夫妻俩人风雨同舟,把最普通不过的一碗豆腐花,用心熬、用爱煮、用诚意待人,做成了令人念念不忘的中山味道。

在一个春雨绵绵的下午,我穿过了弯曲迂廻的小巷,来到了永丽豆腐屋。这是一间深藏在巷子里平凡的民居房子,店面不大,装饰平常,却清洁温馨,设计和气氛都有家的感觉。刚到门口,一阵淡淡的豆腐花的清香扑鼻而至。几张小桌子已挤满了顾客。

在角落的那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一对情侣,他们膝盖在桌下偶然相触,又假装不经意地错开。

姑娘舀起一勺豆花,凝脂般的颤巍巍在瓷勺里晃动。"你尝尝..."

话音未落,小伙子已俯身凑过来,却故意偏头去啄她沾了糖浆的唇角。蒸腾的热气里,她耳垂渐渐染上胭脂色,像白瓷碗里那枚将化未化的蜜渍樱桃。

看到这一幕,我对柜台的服务员意会一笑,问道:“老板在吗?我是他的同学。”

服务员微笑地让我稍等,便呼唤老板。老同学应声出来相迎,热情地与我相拥,并随即一起进了里屋。 

我边品偿着老同学递给我的清香的豆腐花,边听着他的创业故事,心里很受感动。他们不只是卖豆腐,更像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的态度:勤劳、真诚、温和而执着。每天清晨,他们早早起床,选料、磨豆、熬浆,每一道工序都不假他人之手,只为确保那一口豆香,入口绵滑,回味甘甜。客人一碗接一碗吃的不只是豆腐,而是他们夫妻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温情。 

也许在别人眼里,这只是一家小店,但它却成了中山街头最有人情味的地标之一。在珠港澳大湾区,这家“永丽豆腐屋”成了网红老店,许多港澳人,甚至台湾人都特地前来打卡,排队的队伍常常延伸到近百米远的巷口。人们吃的不只是豆腐花,更是对一种精神的致敬。

在永丽的豆香中,我感受到中山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守护,对他人的善意。那种在平凡中蕴含深情的力量,正是“博爱”最真实的模样。

中山,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她不声不响地告诉你:真正的伟大,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静水流深;真正的爱,也许就是三十年一碗豆腐花的温柔与坚持。

2025年4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