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12日,郭全宝去世,相声界又失国宝。
2007年5月9日,赵世忠去世,“第一捧哏”驾鹤西去。
细数这一个个令后人景仰的前辈,他们无一不是低调而又与世无争的人,见过大世面又获得过无数荣耀的人大抵如此。在那个时代,我们看到的是老一辈相声大师身着长衫、手拿折扇、捧逗抖包的书卷气,而这些,在新一代的相声演员身上大多早已荡然无存。然而把相声当作职业、当作事业甚至是当成生命的人对于今天相声界所面临的现状不仅忧心,甚至无比焦虑。马季先生曾斥责某些弟子不务正业、不够敬业,没有参透相声之精髓,又因为缺少生活而无法提炼真知灼见,使得作品大都流于平庸。
的确,笑是廉价的,因为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这个简单的面部动作;但笑又是无价的,因为每一个笑声都是发自内心的,相声只有真实可感才能打动观众的心扉。说相声前辈与人世间的告别,不如说是他们与艺术人生的告别,说他们与相声艺术的告别,不如说是他们与观众的告别。
今后,大师们还将一个个的消逝,但新的奇迹却尚未出现,仅有一个郭德纲是不够的,难道我们真的要在多年以后告诉我们的后代,相声是属于上个世纪的艺术?在后马三立时代、后马季时代,我们除了为艺术家痛惜扼腕,更应直面相声的悲情现实,相声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