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电影院看完《哪吒2》,趁着记忆深刻,说说我的感受。
![在美国刚看完哪吒2,说说我的感受](/data/news/202502/18/bec77cbe6f7773f5193ce7d6046f78d9.webp)
总体感受,这是我第一次在西方电影院,看了一个中国人用动画的方式,讲了一个西方人也能看得懂的中国故事,而且比西方人讲的好。
我在克利夫兰周边的ValleyView看的上午场,只看到一个白人,其余都是亚裔面孔,应该是华人居多。整个房间大约可以容纳60人,上座率有三到四成,基本是带着孩子去的。
放映结束,我跟那个白人小哥聊了聊。他说昨晚网上看了《哪吒1》,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哪吒2》,感觉更像是动作片,剧情紧凑,非常喜欢,和《功夫熊猫》系列不相上下。
这个小哥的感受,跟我的差不多,除了热闹,我觉得也看出了一些门道。
以前看《功夫熊猫》的时候,我就有种感觉,西方人用电影讲的东方故事,比我们自己人讲得好:一是制作精良,二是能打动人。当《功夫熊猫1》上映的时候,我记得我们的院线动画电影都是熊出没,麦兜之类的亲子影片。
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我能看到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能拍出《功夫熊猫》这样的片子?
答案是,就是今天,《哪吒2》在我眼里,绝对不比《功夫熊猫》系列任何片子差。
首先,制作水平毋庸置疑,其实《哪吒1》制作水平就已经很高了,实话实说,《哪吒2》说不上来有多震撼,但无论是画面还是音效等,在电影院不逊色于任何动画影片。
其次,真的是中国人的方式在讲故事。
无论《功夫熊猫》拍的多好,可能创作团队也不乏中国人,但能感觉到,整个影片是迎合西方观众口味的。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阴阳,太极,悟道,师徒这些西方人无需知识储备就能懂的皮毛,再深了老外也看不懂,浪费精力。
![](/data/news/202502/18/e85331eda9c569a7e62a61861bb26f4f.webp)
《哪吒2》里面的很多元素,真的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举个例子,《哪吒2》里面,出现了很多方言,道长说的是四川话,流鼻涕磨藕粉的大娘应该是山东话,石矶娘娘好像冒出了一句东北话,还有个龙族小伙说的是陕北话。西方人拍片,不会费这个劲,我们中国人才能感受到其中差别
还有很多元素,也只有中国人才能有所联想。譬如无量仙翁弟子鹿童射击的样子,我想到了千手观音,无量仙翁最后现出原形,喊出根深蒂固的时候,我马上想到了中乔公司的篮球活动也叫根深蒂固,哈哈。哪吒是火,龙太子是水,无量仙翁用木来克制他们,然后都在一个金属的罐子里(罐子好像不尊重仙翁,是炼丹炉),我这么土的人,都看出来这有点五行的意思。就算哪吒两手插兜的造型,我感觉也在短视频里听到过,好像做饭的博主特别喜欢“两手插兜”这个词。
当然,电影里也有一些西方元素,譬如石矶娘娘用的魔镜,显然是白雪公主的梗,当无量仙翁给哪吒念完咒语,紧跟着下水,虽然是去领宝物,但对西方人来说,那个下水的动作,像极了基督教里皈依之后马上受洗的仪式。
如果说《功夫熊猫》是西方人为西方人讲东方故事,掺杂了一些东方元素,那么《哪吒2》就是东方人为东方人讲东方故事,掺杂了一些西方元素。
第三,故事的内核,特别东方,也特别西方,是全人类共情的元素。
看西方电影多的网友都会知道,西方电影,尤其是动画片,基本围绕几个核心的元素:亲情,友情,爱情,勇敢,善良,偏见,做自己。如果不相信,你可以找流行动画片来核对,都不会逃出这些主题,《功夫熊猫》,《超级奶爸》,《驯龙高手》,等等,无一例外。
我们以前的国产动画片,往往难逃说教的痕迹,要么流于肤浅,要么最后要落脚于宣扬邪不压正的主旋律。
《哪吒2》讲的也是做自己,以及冲破偏见的内核故事。
《哪吒1》,其实也是讲偏见。在那个片子里,偏见更多是指对个人的偏见。我昨晚看了关于导演的介绍,导演饺子华西医科大学学医的学生,后来冲破偏见做电影,能想象到,他在火之前,经历了很多不理解和冷嘲热讽,大概哪吒的很多表象,都有导演自己的影子。
《哪吒2》中的偏见,突破了个人,涉及到了对正面和反面,主流和非主流,好人和坏人的偏见。
“哪里有什么仙魔,都是你们编出来骗人的把戏”,这也是点题台词。
外表阴险,被标榜为坏人的申公豹,整个片子里没有主动伤害过任何人,当李靖要求用药时,他还附送了海鲜;从慈眉善目的无量仙翁,到一脸正气的鹿童,打着正义的幌子,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殷夫人的那句呐喊,"你们还算是人吗",就是点睛之语。无量仙翁,先不说是妖是魔,本就人品(仙品或者魔品)很差,彩蛋里保安开小差,随手就让惩罚睡10年,这种滥用权力的人,是典型的坏人本色。无量仙翁和鹿童之辈,欺世盗名,扮演正派太久,连自己也骗,因为他真的相信,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苍生,不是为了个人私利。“”你们这些修炼的人,不如妖怪努力,才害的我要亲自动手”,为了本派的兴旺,他觉得屠杀妖魔这事非常正义,只要目标正确,就可以不择手段。怎么说呢,教性大于人性。
所有的涂炭生灵,要么是正派在拱火,要么就是正派背后策划。
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金庸。金庸早期作品,正邪分明,王重阳和欧阳锋本行事做派泾渭分明,在《哪吒1》里,申公豹是典型的反派;金庸中期作品,正邪开始模糊,所谓的正派,往往内心龌龊,岳不群就是典型代表,反派往往为人正义,哪吒身上有令狐冲的影子,到了《哪吒2》,申公豹成了一个小镇做题家,想进体制改变命运但最后被命运捉弄,成了正派,庙堂之上的仙人是最大的反派;金庸后期作品,已经正邪不分,韦小宝很难划分是正是邪。按照目前的趋势,肯定会有《哪吒3》,我估计,到了下一部,可能正邪就没有这么明显的分界线了。
在结尾之前,龙王对三太子说,以前对他管教很多,只是希望父母可以用经验帮他过好日子,以后的路,还要他自己去把握,于是敖丙选择了做自己。
整个故事的主线,就是做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以及打破偏见。
至于哪吒和敖丙的友情,哪吒和父母的亲情,敖丙和父亲的父子之情,小豹和申公豹的兄弟之情,都是电影里惯用的元素。当龙王振臂一呼,妖门奋勇上前,又体现了勇敢。除了没有爱情,整个电影涉及了前面提到的所有要素。
不论文化和地域差异,人性都是一样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无需刻意迎合谁。
《哪吒2》,对得起百亿票房。
我们中国人,终于可以用中国人的方式,比西方更好的讲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