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流行“火星族”语言,大人实在是看不懂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近期,多家主流论坛网上围剿网络少年们的“火星文”,争议四起。在河南知名的大河网论坛上,网友“我爱母语”发出名为《河南是汉字的发源地,我们倡议:使用规范汉字,拒绝“火星文”》的帖子,立即引来跟帖者众。(中国青年报8月20日)

笔者见报后登陆该论坛,发现题目其实是《河南是汉字的诞生地,我们倡议:使用规范汉字,拒绝脑残体》,还看到报纸上没有刊登的贴文的最后一段:“请大家爱护汉字、汉语,使用规范字,拒绝火星文、脑残体!”作者还说,在我们河南,殷墟和舞阳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漯河诞生了说文解字的许慎。维护汉字,就是维护我们民族的文化!脑残体倘若继续流传开来的话,对青少年将会造成多大的伤害,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想象! 据了解,所谓的“火星文”,其实是由中文偏旁、繁体字、生僻字、符号甚至韩文、日文等组合起来混合文字,由于大多数字体不常见,网友只能通过文字的偏旁、字形猜测其对照的读音或含义,故戏称为“火星文字”。比如:1切斗4幻j,↓b倒挖d!(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不少网友还批驳这类文字使用者“把无知当有趣”、“是对中国文字的侮辱”、“破坏汉字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将“火星文”斥为“脑残体”是否是对网络少年们的侮辱,暂且不论。笔者以为,发帖者以中原文化之大统打压年轻人的语言游戏是否小题大做了呢。

就好像常把“同志”说成“筒子”一样,“火星文”带有种幽默搞怪的游戏意味,没啥不好。年轻的一代流行起来的东西,成年人看了不舒服,其实也正常。正如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程明武分析的那样:大量运用这些“火星文”的,一般是初高中的学生,而这些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力。“↓b倒挖d”之类的网络语言,就是把一个象形的符号、一个发音相同的汉语拼音作为一个字,真的很有想像力。何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教育用语、公务用语都必须使用规范汉字”。而个人用字(比如写日记、记笔记等)是否用规范的汉字,就不受法律约束了,那是他们的自由。

“90后”是“火星文”使用者的主体。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与其说他们是在游戏文化中成长的一代,对游戏的欲求格外强烈,倒不如说是孩子们追求心理自由和寻找创造认同的游戏冲动。“火星文”对造字方法的活学活用,如象形、会意、反切注音、加减部首等,再现了方块字曾经历的诞生过程,也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一次激活。符号的拆拼、解密,本身就极富乐趣。这本质上和玩积木差不多。

德国文学家、美学家席勒认为,游戏有两种:一种是无理性的生物的“自然的游戏”;另一种是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人的“审美(的)游戏”。“自然的游戏”是无理性的生物因生命力过剩而产生的生命力的自我表现活动;“审美游戏”是指人的理想或本真的存在状态----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状态,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戏。“火星文”一族在人格上还不成熟,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和独立的主体意识强烈。“火星文”现象是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在网络普及时代的一个案例而已。不必大惊小怪,甚至做出“杞人忧天”的言行来。对“火星族”的孩子们指手划脚,或许正是我们的“教育家”只重视物质培养,却漠视个人意志,扼杀独创精神的又一证据。

笔者是农民子弟,记得儿时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木头枪和链子枪、玩弹子、面包牌、摔泥巴、捏泥塑等,有时还钓鱼、捉鸟(那时捉鸟不违法)。玩具虽土,但田野村庄广阔,家长、老师也不强迫去干什么,所以任何一种游戏、玩具都有无穷的诱惑力。而今这代青少年的游戏空间被考试成绩为标杆的教育体制挤得一小再小。玩具(包括电脑)几乎实现“电子化”了,功能虽多,但总觉得不起劲,没玩头。他们内在心灵与外在环境产生的激烈冲突使得在电脑旁边长大的他们对强烈的独立意识、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由驰骋的表达倍加青睐。

因此,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多给“火星族”的孩子们多一份理解和关爱,应该看到此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情性,而不要一看到此等另类现象,就火冒三丈,怒斥以“无知”、“侮辱祖国文化”的厉辞。这不利于年青一代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