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唯,这个名字读起来很顺口,姓是四声,名是二声,很符合中国人发音的习惯。但是,这个名字引起的联想却是复杂的。自从2006年5月,窦唯在某报社门前怒烧编辑私家车以来,他就与癫狂、怪癖、潦倒等这些判性严重的词汇联系在一起。间或有少数圈中人和媒体告诉公众,其实他很好相处,其实他一直都很努力。但是大多数人依然对他心存固有的观念。
2007年9月7日,“烧车事件”在北京宣武法庭进行了开庭审理,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人在深圳的窦唯,在一段并不顺畅的对话后,记者与窦唯都选择了面谈。(见9月12日版权页“娱乐图片编年史”)
9月12日,在窦唯回京的第二天,本报记者与其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交谈。窦唯很平静,很坦率地讲了很多,即便提到那些让他不快的人和事,他的脸上也是平和的,顶多眼神里透露出一些不屑。
而记者也试图以最合适的距离去看待这样一个曾经对中国流行音乐有重要影响力的人,这样一个注定成为日后中国娱乐史的标志性人物的人。
记者有些担忧的是,窦唯依然有几分像惊弓之鸟,长期被误解的状况让他坚持“阴谋论”:阴谋依然存在,烧车事件也许仅仅是个序幕。而又让记者放心的是,窦唯说:“音乐是我安身立命的根本,我现在38岁,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达到这样的数字。”
采访结束后,记者的情绪依然处在不能明说的复杂状态中,一如窦唯这个名字指代的全部细节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