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抛开围绕这一系列“叫停”而引起的或叫好或不解的反响,视线回归到我们每天几乎都要与之相伴的那方小小荧屏,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我国电视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时代背景下,电视“病”也来了——庸俗的粗制滥造的电视节目满眼,低俗的电视语言充耳,恶俗的小广告蔓延。
而这一切的庸俗、低俗和恶俗的背后,似乎都有两个隐形的力量在硬撑而使之不断繁衍着。一些电视从业者在私下对记者说,其实干电视的也不愿意做这些东西,但是收视率和创收两把剑悬在头上,为了“饭碗”不得不做。
被广电总局叫停的《红问号》据说因为有很好的收视率,对于被“叫停”制片方似乎抵触情绪很大,从一些媒体披露的情况看,他们并没有检讨得失而是想方设法地用“改片名”等方法进行规避。
一些电视台播出的许多带有不健康因素、让广大群众反感和痛斥的广告也是如此,因为要“创收”。事实上在这次叫停“性广告”之前的7月底,广电总局曾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的通知》,仅仅在8月份,全国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小规模的清理就停播违规广告1466条,涉及总金额达20多亿元,可见违规的广告“创收”力度是何等之大。
尹韵公指出,从表面上看,一些低俗的节目“火”了,一些恶俗的广告“火”了,但其实这是“玩火自焚”,短期的利益之后损害的是节目和电视台自身形象和长远发展。在电视传播领域,绝不能以收视率、创收的名义低俗、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