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img/2007/9/29/caiyingzhe/1191023484239_5972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www..com'>
2007年,是杨弦的
《中国现代民歌集》发表32周年,《西出阳关》发表30周年;2007年,胡德夫《牛背上的小孩》发表30周年;2007年,李双泽去世30周年;2007年,台湾金韵奖创办30周年……30年岁月流转,2007年,杨弦首唱会,北京。
30年后,回归简朴,一把琴、一颗年轻的心,唱出激昂之情。
2007年9月29日,“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之父’杨弦北京首唱会”将在MAO Live
house举行。30多年前,年轻的杨弦第一次演唱谱自余光中诗作的《乡愁四韵》,开启了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校园民歌时代;30多年后,这一份乡愁,跨越多少岁月与土地,终于可以在初秋的北京吟唱出一段令人怀念的岁月感动。
对于台湾校园民歌爱好者来说,能在北京看到杨弦的现场,几乎是之前无法想象的。要知道,即使在台北,想听到杨弦的演唱也是很难的。自从杨弦1977年出版第二张唱片《西出阳关》后移居美国,相隔26年之久才偶尔在台湾公开演唱。
台湾民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民歌”,而是专指1970年代以来在台湾知识分子与大专院校学生中展开的“唱自己的歌”运动,其中涌现的音乐人吴楚楚、李宗盛、李寿全、梁弘志、马兆骏、叶佳修、苏来、李子恒以及民歌手蔡琴、齐豫、郑怡、邰肇玫、李建复、施孝荣、童安格等等,持续影响着台湾乐坛乃至华语乐坛长达二三十年的音乐走向。
民歌运动的缘起,来自于台湾大学生物硕士杨弦发起的一场演唱会——1975年,“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在台北中山堂举行,杨弦以诗人余光中《白玉苦瓜》诗集中的诗作为词,谱唱《乡愁四韵》、《民歌》、《江湖上》、《乡愁》、《民歌手》、《白霏霏》、《摇摇民谣》、《小小天问》等八首创作民谣。这场意义深远的演唱会,拉开现代民歌运动的序幕,杨弦亦因此被赋予“台湾现代民歌之父”的美誉。这次在北京,杨弦将自弹自唱包括《岁月》、《两相惜》以及《民歌手》、《回旋曲》、《渡口》等十余首余光中、杨牧、席慕蓉、张晓风以及杨弦本人的现代诗作品。
同时,怀念这段岁月的《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三十年来时路》(重返61号公路著)也将在现场首发。这本完整记录台湾民歌运动的书历时四年写就,回顾台湾三代音乐人的音乐理想以及往事变迁,并由杨弦、陶晓清、苏来、李建复、张钊维、林一峰等人共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