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4日,这是香港邵氏电影王国的“王者”邵逸夫的一百岁生日;而2007年,也是邵逸夫到香港主持邵氏公司大局的五十周年的日子,是《独臂刀》上映四十周年的纪念日,更是邵逸夫与夫人方逸华(听歌)注册结婚十周年……
而邵逸夫与他的邵氏王国,见证了香港电影从五十年代的起飞到八十年代中期的逐渐繁华,尽管也在八十年代后期香港电影的繁荣阶段时激流勇退,但偶尔的投资制作,却是从某个侧面见证了香港作为亚洲电影王国的没落。
邵逸夫,一个时代的传奇,而邵氏电影,也永远的铭刻在香港电影的史册里,熠熠生辉,就如张彻在《张彻回忆录·影评集》中所说,“邵逸夫在香港的电影史上很重要,香港的电影史可说由他改写!现在的电视史上也占重要篇幅”。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ent/m/c/2007-04-06/U1584P28T3D1507960F326DT2007040610251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ent/s/2007-09-30/U1584P28T3D1735128F328DT2007093014013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早期岁月:
邵逸夫生于1907年的宁波镇海,出身于名望家族——父亲邵行银(号玉轩)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锦泰昌颜料号”。邵逸夫是邵行银的第六个子女 (所以也常被称之为“六叔”),名仁楞,字逸夫,英文名则为Run Run。他自幼聪慧悟性过人,年少时被送到了美国人在上海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就读,而受到新式教育的洗礼与熏陶,毕竟当时的国内的教育尽管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但整体上还是相对的迂腐陈旧。
但邵逸夫的电影生涯的直接影响人,还是他的大哥邵醉翁。当时,因为舞台剧在二十世纪初很受欢迎(电影在中国深深受到戏剧的影响,到二十年代末仍然被称为“影戏”),邵醉翁购买下因为经营不善而意图出售的法租界的“小舞台”剧场,并改名为“笑舞台”,以通俗剧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而此时上海的明星影片公司凭借《孤儿救祖记》风靡一时,也使得众多商人看到投资电影的前景,于是,邵醉翁也成立了电影公司,即“天一影片公司”,意图要“天下第一”,并提出 “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拍片宗旨,拍摄了《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等多部卖座作品。
而邵逸夫,在天一公司成立之初就已经被大哥委以外埠发行的重任,并自学摄影、编剧等,甚至是自己担任导演,如1937年的《乡下佬探亲家》,就由邵逸夫编剧、导演,此外还有《珍珠塔》、《孙行者大战金钱豹》等由邵逸夫担任摄影。年少时候的邵逸夫,就已经在哥哥的帮助下,在电影制作方面学习、崭露头角。
而促进邵逸夫在电影的发行、制片上迈出重要一步的则是天一公司在数部影片的成功后,受到明星公司等制片公司与电影院的联合围剿,尤其是其中一条,“任何发行商和他们签订了合同,就绝对不准购买‘天一’出品的影片,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反”。这迫使邵逸夫这位负责外埠市场的才子跟哥哥邵山客相继离开上海,远赴新加坡(因为当时的那里比较的封闭保守,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非常落后,大众的生活也比较的枯燥单调,缺少娱乐消遣,而且当时那里的华人占了重要比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地区对于香港的电影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不止是在二三十年代接纳了邵逸夫这位才子,而且为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此外到九十年代后期的金融风暴前也都是香港电影的重要外埠市场),拓展市场。而经过了不少的努力,邵逸夫不但使得天一公司在新加坡取得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收购影院等,逐步的展开垂直模式的电影经营方式。
三十年代初日军加剧了侵华的步伐,根在上海的天一电影制片公司为了长远的打算,而将主力南迁至香港,在九龙成立了“天一港厂”,后来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据余慕云先生在《香港电影史话·第二卷:三十年代(1930年-1939年)》中记载,“天一”在香港设立分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九三三年 ‘天一’投资和代为摄制的,薛觉先主演的《白金龙》,替‘天一’(包括在南洋打天一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赚了大钱,‘天一’发觉当时的主要电影市场之一的南洋(主要是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是粤语片,拍粤语片会赚钱甚至赚大钱,于是‘天一’的大老板邵醉翁亲自到香港创办‘天一港厂,专门摄制粤语片”。而关于这部《白金龙》,就如早期香港电影研究者周承人所说,第一,是使香港/中国影人,认识到粤语片在南洋使有利可图的事情,第二,为香港早期电影创造了新的类型——改编自粤剧的歌唱片,也即粤剧片,第三,由天一港厂开创的通俗电影文化成为当时电影的主要特色,一直影响到以后,第四,开创了香港电影的伶星合一的传统,第五,其带动了香港早期电影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上海电影人员南下香港之风,补充香港电影人材之不足。
“天一”港厂开拍的第一部作品是汤晓丹执导的《哥哥我负你》,但第一部上映的是《泣荆花》,也是一部粤剧电影,其中主题曲《禅房自叹》和插曲《后园拍门》都是流行一时的歌曲。翌年天一港厂又出品了11部粤语片和香港第一部大型新闻记录片等,逐渐的成为香港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公司之一。但天一港厂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如在1936年的一年之内,两度失火,使得元气大伤,而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1937年又因为中日战争的爆发而一度停止营业等。
而这时期的邵逸夫,主要仍然是负责外埠市场的开发拓展,直到五十年代才到香港主掌邵氏公司。
邵氏风云:
五十年代后期,随着香港电影业竞争的激烈,而邵氏父子公司因为种种缘故显示出逐渐不如同期的国懋等电影制片公司时,邵逸夫从南洋回到香港,主持邵氏公司的制片工作,也拉开了风云数十年的邵氏电影的序幕。
关于邵逸夫回来香港的时间,在香港电影研究学者余慕云的《香港电影史话·第五卷:五十年代(下)》中,作为香港电影当年的大事记载了下来,但其记载并非完全准确,他说,“邵逸夫是一九五八年三月六日由星加坡抵达香港接替他二兄邨人主持‘邵氏’的香港业务的。他来港主持主持‘邵氏’业务后,‘邵氏 ’的经营作风有了很大的改变,有如加速兴建‘邵氏影城’、大力网罗和提拔电影人才、大投资制作巨片等,使‘邵氏’在各方面都突飞猛进”。因为事实上,邵逸夫早在1957年就已经回到香港,不过是在1958年3月才宣布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区别于之前的“邵氏父子”。如研究香港电影的产业的钟宝贤在《兄弟企业的工业转变——邵氏兄弟和邵氏机构》一文中所说,“1957年,身在南洋的邵逸夫只身赴港……这一年邵逸夫已年届五十,兄弟俩决定在业务上分道扬镳,六弟以每平方尺45仙的价钱向港府购入清水湾220号地段一幅46公顷的地皮,削山建造邵氏影城”。而从1958年12月4日上映的《妙手回春》开始,“邵氏兄弟”这个标志正式的被融入于影片当中。
建立影城是邵氏兄弟发展的基础,因为其垂直模式决定了其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影片生产来保证片源,如在邵逸夫来港主掌之前,年产量最多是1957 年,13部,而1959年邵氏影城正式投入生产后,年产量超过20部,尽管六十年代初有所减少,但由1966年到1983年,每年的年产量都超过30部,甚至在1974年时达到了50部的高峰。
而另一方面,招揽人才也是这个时期的当务之急,因为需要帮手才能撑起这块影城的天地。通过朋友的介绍,邵逸夫认识了邹文怀也聘为宣传主任,开始了两个人之间在数十年间的恩恩怨怨,而邹文怀的就任,也找来何冠昌、梁风、蔡永昌等亲信到邵氏公司担任要职;导演演员方面,邵逸夫则相继聘请了张彻、李翰祥、楚原、井上梅次、林黛等,也培养了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刘永等明星,使得邵氏公司的明星被形容为如天上的星星一样的多。但更多的是,邵氏出品的佳作,也同样非常的多,从早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到六十年代中期的《大?侠》、《独臂刀》再到七十年代的《刺马》、《爱奴》、“香港奇案”系列等,甚至是八十年代的《非法移民》等低成本的作品,都是值得收藏的佳作。
邵逸夫主掌邵氏公司的早期,与陆运涛所主掌的国懋公司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虽然邵氏略占上风但整体上各有千秋,不过后来因为陆运涛的遇难而国懋的一蹶不振,六十年代后期的邵氏公司可以说是一支独秀,直到七十年代初邹文怀带着何冠昌、梁风等出走邵氏而建立嘉禾公司之后,一支独秀的局面逐渐的发展为双雄的对峙,而八十年代初则是加上新艺城的三足鼎立局面,而邵氏基本上结束制片工作后,香港影业也基本上是一种独立制片的方式了。应该说,垂直整合的经营模式还是适应于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的,因为当时还是处于一种起飞的状态,就如李翰祥、张彻、王羽、陈观泰等导演或演员也曾一度离开邵氏公司自组公司等,但后来还是回来;而成功的是邹文怀,因为也刚好借助了李小龙的风靡的条件。
这时期的邵逸夫对于香港电影的贡献(不仅仅是对于邵氏电影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也使得香港电影成为了“东方好莱坞”。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尽管是出于竞争的初衷,但其以大投资资助李翰祥拍摄《武则天》、《王昭君》等黄梅戏,既吸引了观众的关注也使得邵氏电影在香港市场处于领先,随后又勇于尝试 “新武侠世纪”等类型电影,促进了香港电影的男性化过程,也促进了类型的多元化发展;第二,培养了大量的电影人才,也推动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发展,如蔡继光的《男与女》、许鞍华的《倾城之恋》等,都是由邵氏出品;第三,学习、引进大量的日本的电影工业与人才,促进港日之间的电影文化交流,也推动香港电影的发展,为香港电影在八十年代的步入黄金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中,张彻说到邵逸夫与香港电影的关系,“邵逸夫之成为香港电影‘起飞’的人,正是时势与英雄的配合。第一,他本人的性格、天资对电影的热忱;第二,他的钱,由于他在新加坡的财力庞大,新加坡和香港的银行融资相通,他可以在香港银行无限额透支(据他那时亲口告诉我);第三,他是新加坡两个平起平坐(他和邵仁枚)的老板之一,并不需要唯新加坡之命是从(如钟启文,甚至作为他二哥的邵邨人),而他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香港在所有中国人社会(新加坡也是中国人社会)中最不保守,政府也少干预,本是具有‘起飞’的较佳条件,但若处处听命于新加坡,则无异把较有利的条件降低同新加坡一样,这也由于邵逸夫之来得以打破”。
影业之后:
“基本上,‘邵氏’的兴衰,是美国影都好莱坞(港译‘荷李活’)兴衰的缩影。香港产业发达的过程自迟过美国也快过美国,故‘邵氏’与好莱坞已日趋衰落之时,而兴衰过程也比好莱坞‘浓缩’了。这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兴,随着社会经济更进一步发展而衰。所以卧前面说,邵逸夫来香港时,香港电影已具备了‘起飞’的条件,而好莱坞与‘邵氏’的衰落,也非任何个人力量所能阻止……”张彻如此的谈到邵氏公司在八十年代中期的衰落甚至基本上停产。其实,邵氏公司在七十年代后期已经逐渐的衰落的趋势,既在影片的产量上减少,票房上表现也不如意,影片整体上的质量也无法像十多二十年前那样的优秀,甚至,邵氏还要联合嘉禾对抗新艺城的崛起,如论者所说,邵氏出品的影片,在票房上明显不敌竞争对手,包括嘉禾、新艺城和承租邵氏兄弟院线的德宝等新兴电影公司,这些新公司熟悉新行情,可以准确掌握观众的欣赏口味,而制作出来的作品比较卖座……
邵氏公司淡出香港电影制片,但并不代表他就退出了娱乐圈,而是他逐渐将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电视业方面,而在1980年时,他就担任了无线电视的董事局主席。不过,偶尔,他还是会投资拍摄一些电影,如吴天明导演的《变脸》、杜琪峰导演的《十万火急》、王晶的《我的野蛮同学》等,而且,2003年时,邵氏公司与中国星合作投资11亿元兴建“香港电影城”,方逸华也表示邵氏将再与演员签约,拍摄新片。
此外,邵逸夫也致力于慈善事业,身体力行地为香港与内地作出回报……
邵逸夫,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领导人物,也是香港电影的传奇!阿木/文
邵氏大事记
1896年,邵醉翁出生。
1898年,邵邨人出生。
1901年,邵仁枚出生。
1907年,邵逸夫出生。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创业作为《立地成佛》。随后的《女侠凤飞飞》使得邵氏电影更上一层楼。
邵逸夫进入天一公司,学习编剧、摄影等。
“天一”出品的上下集影片《珍珠塔》,由邵逸夫与徐绍宇联合摄影;而年底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则由邵逸夫自己主掌摄影机。
1928年,上海明星、大中华、民新、友联、上海及华剧公司联合组成六合影业公司,与天一展开激烈的竞争,并与发行商签订严厉的规定,即任何发行商与他们签订了合同,就绝对不能购买天一出品的影片。史称为“六合围剿”。
这迫使邵醉翁派遣六弟逸夫长期在南洋协助邵仁枚,建立发行及放映网络,但也为此后邵逸夫在电影发行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1930年,邵逸夫和邵仁枚在南洋正式挂出“邵氏兄弟公司”的招牌,这是他们兄弟俩在南洋成功收购“中英戏院”、“新世界游乐场”等娱乐场所而改为院线后正式挂出的“邵氏兄弟”的招牌。
1931年,天一拍摄首部片上发声影片《歌场春色》,为中国有声电影技术带来突破。
1933年,天一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在上海拍摄首部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并在香港上映且取得不俗的票房与口碑,也为天一公司的南迁香港做好了准备。
1934年,因为战乱、上海的市场等缘故,邵醉翁到香港建立“天一港厂”,厂址位于九龙土瓜湾北帝街42号,创业作为粤剧电影《泣荆花》——延续了此前《白金龙》在香港成功的经验。
1936年,6月底“天一港厂”发生火灾,损失不大,但8月初的另外一场火灾则给予了“天一港厂”沉重的打击。
1937年,天一港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代替邵醉翁主持业务,此后数年,南洋影业公司的电影业务发展良好。
1941年到1945年,香港的沦陷使得南洋影业公司的拍片业务不得不中断数年之久。
1946年,邵邨人加入大中华影业公司成为股东之一,并租出南洋片场予大中华作拍片之用。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改名邵氏父子公司,由拍摄粤语片改为拍摄国语片,属下南洋片场亦改为邵氏?片厂。
邵逸夫到欧美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并学习先进的电影经验。
1952年,邵氏父子公司官方杂志《电影圈》(港版)出版。
1955年,邵氏粤语片组成立。
在星洲摄制第一部以邵氏名义出品的粤语片《星岛红船》。
1957邵氏父子公司首次与韩国合作,摄制《异国情鸳》,由日籍的西本正(贺兰山)担任摄影。
邵逸夫赴港接掌制片事务,从此,邵氏兄弟分道扬镳。
邵逸夫买下清水湾约80万平方英尺的地皮,并兴建影城。
邵氏官方电影杂志《南国电影》在港出版。
1958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担任总裁。
邵氏父子公司改为在香港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业务。
《貂蝉》于第五届亚洲影展中获最佳女主角(林黛)及最佳导演(李翰祥)等五个主要奖项,并且大创票房记录,使得李瀚祥一举成名,而黄梅调电影也成为当年的最为热点的影片。
1959年,李瀚祥再拍黄梅调影片《江山美人》,且票房口碑双双得利,并于第六届亚洲影展中获最佳影片。不过,同年的《倩女幽魂》参加戛纳电影节时名落孙山。
与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合作,在港拍摄《香港小姐》。
邹文怀加入邵氏兄弟为宣传主任。
1960年,李瀚祥导演的黑白剧情片《后门》参加亚洲影展等影展而获得大大小小一共四十多个奖项,创下“中国电影获奖之最”的记录。
1961年,南国实验剧团成立,由顾文宗任团长,为邵氏培训演员。
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用。
1962年,李翰祥导演的《杨贵妃》于康城影展获优秀技术大奖,以表扬其内景彩色摄影的成就。
1963《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港、台两地屡创卖座纪录,再度掀起黄梅调电影热潮。
李翰祥离开邵氏兄弟,往台湾自组国联公司。
1964年,邵逸夫创办南国电影训练班,培养了汪明荃、黄沾、罗文、王羽、罗烈、郑佩佩等一大批新人。
国懋的老板陆运涛飞机遇难,使得国懋影片公司一落千丈,香港影坛也没有足以与邵氏公司竞争的对手,再加上年底清水湾影城扩建完成而成为亚洲最大的摄影厂,邵氏公司的制片业务蒸蒸日上。
1965年,邵逸夫将张彻安排为编剧主任,并支持其拍摄新派武侠片,后来也就拓展了武侠片的新潮流。
1966年,由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标志新派武侠潮流的形成。
《蓝与黑》获得第13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
邵氏兄弟另一官方杂志《香港影画》出版。
美国《生活》杂志(Life)大幅报导邵氏影城风貌。
1967年,张彻导演、王羽主演的《独臂刀》上映,票房超过一百万港元,从此开创以男演员为主导的阳刚路线。
1969年,方逸华加入邵氏兄弟公司,初在采购部工作,但逐渐的成为邵逸夫身边的大红人。
1970年,邹文怀离开邵氏兄弟,并带走梁风、何冠昌等得力助手,创办嘉禾影片公司。
1971年,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演员训练中心,由孙家雯主持,取代南国实验剧团,全面培训新人。
同年发行股票,正式成为上市公司。
1972年,李翰祥重返邵氏兄弟,首部作品为《大军阀》。而电视红星许冠文被发掘,担任片中男主角,并从此成名,迈出为香港粤语喜剧片做贡献的重要一步。
1973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打入美国电影市场,深受西方观众欢迎。
楚原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叫好又叫座,令已衰落的粤语电影重新兴起。
与英国咸马公司(HammerFilmProductions)合作恐怖片《七金尸》(Draculaandthe7GoldenVampires),由姜大卫、施思、彼得·古城(Peter Cushing)主演。
香港邵氏基金会成立,以资助医院、教育机构、设立奖学金及师资培训为主。
张彻代表邵氏兄弟,组织长弓公司。
邵邨人逝世。
1974年,许冠文离开邵氏兄弟。
吕奇创办金禾影业公司,包拍邵氏兄弟影片。
长弓公司开始在台湾拍片。
邵逸夫获英女皇颁发CBE勋衔,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
1975年,邵逸夫宣布投资六千万港元拍摄詹士·克维尔(James Clavell)的畅销小说《大班》(Taipan),并于翌年在邵氏影城开拍。
邵醉翁於2月17日逝世。
1978年,邵氏兄弟在荷里活投资一千六百万美元拍摄《地球浩劫》(Meteor,1979),主演者包括辛·康纳利(Sean Connery)、亨利·方达(Henry Fonda)等。
1980年,邵逸夫继任病逝的利孝和之位,担纲香港电视董事局主席,成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最大股东,并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1982年,邵逸夫投资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主演的科幻经典《2020》(BladeRunner),虽然影片上映时反响平平,但十多年后被评为最优秀的科幻片之一。
1983年,邵氏将影城的大部分摄影棚租给无线电视台。
1985年,邵氏公司在大幅度的减产、裁员、出租院线等之后,基本停产,院线则出租予潘迪生的德宝电影公司。
邵仁枚于3月2日逝世。
1987年5月,邵氏宣布正式停止所有的电影生产。
1988年,邵氏兄弟与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组大都会电影公司,由方逸华负责,创业作为《撞邪先生》。
位于清水湾的无线电视城全面落成启用。
1999年,以六亿元将七百多部电影版权售予马来西亚财团Usaha Tegas SdnBhd(该财团稍后在香港成立天映娱乐有限公司)。
2001年,邵逸夫与方逸华成立电影动力有限公司,创业作为《绝色神偷》。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扬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每年奖金金额达一百万美元,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第一届颁奖礼将於2004年举行。
天映娱乐将七百多部邵氏作品修复及数码化,重新推出市场,该作品包括多部邵氏经典,如《江山美人》(1959)、《不了情》(1961)、《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刺马》(1973)、《倾国倾城》(1975)等。
2003年,与中国星合作投资十一亿港元,于将军澳工业村兴建“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4年竣工。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方逸华表示影城落成后,邵氏将再与演员签约,开拍新戏。
香港邵氏基金会成立,以资助医院、教育机构、设立奖学金及师资培训为主。
2004年,于9月7日颁发第一届“邵逸夫奖”,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简悦威和Richard Doll。此后,该奖项颁予多位国际上作出不小贡献的科学研究者。
2006年11月,邵逸夫获得第51届亚太影展的终身成就奖,而与他同时获奖的是一手主掌日本东映公司高峰时期的冈田茂,两人在数十年前曾在亚太影展上不少次的竞争过。
2007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为邵逸夫颁发世纪成就大奖。阿木/文
[B]邵逸夫的家族成员
邵玉轩:邵逸夫父亲浙江宁波人。于1901年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邵玉轩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阁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辞致哀。
邵醉翁:邵逸夫大哥 原名邵仁杰,字人杰,别号醉翁。浙 江宁波人。1914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法科,后任上海地方法院及会审公廨律师。1921年任中法振业银行经理 ,同时在上海、天津、宁波等地与人 合股经营商号。1922年集股经营笑舞台,演出文明戏,并创办“和平社” 剧团,演出自编讽世剧本。1925年以和平社演员作班底,与弟人、仁枚、逸夫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导演。同年导演影片《立地成佛》。后相继导演《梁祝痛史》、《白蛇传》、《孟姜女》、《七侠五义》、《乾隆游江南》等。
邵邨人:邵逸夫二哥 上海“天一”公司创始人之一。以擅长编剧著称。
邵仁枚:邵逸夫三哥1930年,邵仁枚与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经营多间戏院及电影发行。1958年再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上海“天一”公司创始人之一,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黄美珍:邵逸夫首任妻子。1932年在新加坡于邵逸夫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邵维铭、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云及幼子邵维钟,及后黄美珍于1987年在洛杉矶病逝,享年85岁。
方逸华:邵逸夫次任妻子。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与邵逸夫登记结婚,之前两人已相识45年。方逸华常年担任邵逸夫工作上的助手,后接任TVB执行总裁一职。
邵维铭:邵逸夫长子。现居新加坡,主营地产生意,与电影无关。
邵素雯:邵逸夫长女。
邵素云:邵逸夫次女。
邵维钟:邵逸夫次子。现居新加坡,主营地产生意。张文雄/文
邵逸夫银海争霸之三大劲敌:陆运涛
邵氏电影公司是香港影坛6、70年代的霸主,邵氏电影构筑了一个曾经的电影王国,而邵逸夫就是这个王国中的电影皇帝,在那段风云的岁月中,也包含了众多不为人知的恩怨往事——
邵逸夫VS陆运涛:旗鼓相当的王牌对决
邵逸夫是在1957年来港主持邵氏公司的业务,之前一直由他二哥邵邨人掌管香港的邵氏父子公司,邵逸夫在1957年亚洲影展之后宣布接替二哥的职务,就连邵氏公司的主管们都感到很意外,因为这样的变更来得着实突然。邵邨人之所以提前退休,完全是因为邵氏当时得冤家对头电懋的处处紧逼,打得邵氏全无还手之力,不得已,身在新加坡的邵逸夫才决定亲来香港会一会电影巨子陆运涛。
邵氏与电懋当时都已经发展成为香港一流的大电影公司,都在不断地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佳作。论到艺术质量,电懋的确要胜邵氏一筹,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邵氏缺乏大明星,而且还有前掌舵人邵邨人是主管财会出身,独立支撑起电影公司就不能面面俱到,很多事情都是以经济利益出发来看问题,以致于破坏了很多导演优秀的艺术理念,致使邵氏的电影质量平平。
邵逸夫汲取二哥邵邨人的失败经验,先是不惜重金从电懋挖来不少大牌明星,紧接着又在1958年于九龙的清水湾买下一大片土地,以此来兴建邵氏片场,单是大型的摄影棚(当时基本都是靠室内布景拍戏)就计划盖六个,当这一切付诸实际行动之后,邵逸夫已经耗费上千万港币之巨,这对于当时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在邵逸夫看来,唯有这样才能正面反击电懋公司的进攻。
电懋公司的老总陆运涛亦非等闲之辈,陆运涛的父亲是新马首富,家族财富之巨非常人所能想象,年盈利过百万的电懋公司,在陆家看来不过是一单小生意而已。陆运涛不具有邵逸夫精明的商人气质,他更像是一名艺术家,为了艺术可以不惜一切工本。
邵逸夫与陆运涛的争斗主要还是集中在电影作品的成绩上,不单拼票房,还要比奖项。邵逸夫当时就看出年轻的导演李翰祥不同凡响,力捧他为邵氏一线大导演,李翰祥也不负厚望的为邵氏执导了《貂禅》、《江山美人》、《后门》的力作,特别是黄梅调电影《江山美人》(1959),这部影片在当年的亚洲影展上拼下了10项大奖,打得电懋毫无还手之力,并且《江山美人》在票房上的表现也是长线飘红,成为59年最卖座的影片。在与陆运涛的初次较量中,邵逸夫旗开得胜。
陆运涛当然不会甘拜下风,不断抛出大制作影片以对阵邵氏电影。为了竞争,两家公司纷纷推出相似甚至相同的题材来互相打压。《宝莲灯》、《月亮、星星、太阳》、《梁山伯与祝英台》纷纷出现双黄蛋,两家公司的较量也发展到了恶性竞争的阶段。
经过多方的斡旋,邵逸夫和陆运涛终于在1964年宣告停战,邵逸夫和陆运涛签署了一项君子协定之后,承诺将会带领各自的公司进入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中来。
两家公司刚刚要在香港携手共创一片新天地之时,重大的变故又突然袭来。1964年6月20日,在台湾参加完亚洲影展之后,新婚的陆运涛夫妇和电懋公司 57名高层管理人员,同坐一架飞机从台湾飞回香港,途中不幸飞机失事,机上全部乘客罹难,这对电懋公司来说,不啻于一个绝命打击,在陆运涛逝世之后,电懋公司偃旗息鼓,完全不见往日的声势,而在邵逸夫主持下的邵氏公司,却在不断缔造票房奇迹。
陆运涛的辞世,为香港影坛带来了新的格局变化,邵氏在60年代以后,开始了十数年的霸主时期。
邵逸夫VS李翰祥:亦友亦敌
邵逸夫与李翰祥的恩怨虽然不至于像电懋般的白热化,可是也走到了互不相容的地步。最早签下李翰祥成为邵氏导演的是邵邨人,他至少也为六弟邵逸夫留下这么一笔巨大财富。邵逸夫看中李翰祥傲人的才华,放手让他去拍摄质量上乘的文艺影片,并且还听取李翰祥的建议,率先在香港开创黄梅调电影这一类型,因为李翰祥深厚的文化功底,他马上使黄梅调电影风靡东南亚,为邵逸夫赚取了非常可观的票房收入。
李翰祥在邵氏最顶峰的成就,即是那部让台北市为之痴狂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这部影片在台北公映半年之久,当时大街小巷响彻了“梁祝”的音乐,李翰祥也成为港台最炙手可热的大导演。可惜,出名归出名,李翰祥的财富并没有比之前增加多少,邵逸夫的片场制度严格约束了职员的片酬,导演和演员一样拿工资过日子,即是使李翰祥这样的当红导演,一个月不过几千块钱,和邵逸夫的日进斗金相差的不止十万八千里。
邵逸夫当然有他的道理,商人世家出身的他,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在他看来,所有演职员为他打工,他付给足够的工钱,这就很合情合理的了,谁也不可能从他这里获取更大的财富和利润,这不是下属能和老板平均分享的。邵逸夫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助他成就了一个邵氏帝国,但也为这个帝国的崩塌埋下了恶果。
邵逸夫的错误在于电影公司与其它行业大不相同,导演和演员付出的才华几乎所有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处于创作黄金时期的李翰祥也是无人可以替代的。邵逸夫始终不肯分给李翰祥更多的利润,导致李翰祥最后于1963年奔赴台湾,在台湾自组国联公司,希望能够像邵逸夫一样成为一个电影大亨,这样就不再受制于人。
李翰祥明目张胆地倒戈,让邵逸夫大为光火,在刚刚与电懋停战之后,邵逸夫又与李翰祥的国联唱起了对台戏。李翰祥到台后筹拍古装电影《七仙女》,邵逸夫马下命人开拍同一题材的电影,邵氏人多势广,几位导演轮番上阵抢拍,最终赶在李翰祥之前把电影拍完并上映,抢尽了先机。
邵逸夫为了解李翰祥在台湾的动向,不断安插间谍在李翰祥的身边,本身李翰祥在离开邵氏之时就带走了很多邵氏精英,不少人跟着李翰祥去了台湾的电影人其实也是一身侍二主,所以李翰祥在台湾10年中大事小情,邵逸夫都是一清二楚。
邵逸夫手中握有东南亚的大批院线,他拒绝发行任何李翰祥的国联公司拍摄的电影,在邵氏的院线围困之下,李翰祥台湾10年的国联岁月,几乎就被邵逸夫的院线政策拖垮,在李翰祥72年一贫如洗似的再回香港之时,所有人都觉得这回邵逸夫不会轻饶了李翰祥之时,邵逸夫竟然出人意表地向李翰祥抛出了橄榄枝,力邀他重回邵氏掌镜,李翰祥也惊讶于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最终再向邵逸夫俯首称臣。
邵逸夫VS邹文怀:邵氏主将自立门户
邵逸夫与邹文怀的恩恩怨怨是香港电影界的又一段著名历史,邹文怀在1958年加入邵氏任宣传主任,之前邹文怀已经在香港的报业拼搏多年,深谙营销宣传之道,邵逸夫见其也是如获至宝,对邹文怀言听计从,邵氏60年代在海外的一系列大动作,包括携《杨贵妃》参加戛纳电影节,都是邹文怀一手促成的。
邹文怀在1970年离开邵氏的原因有二:一是邵逸夫的红颜知己方逸华女士在1969年加盟邵氏,这就对邹文怀的位置构成极大的威胁,他不再是邵氏的二号人物了;二也是关乎于利益的问题,邹文怀在邵氏的权力再大,也不过是替人打工的,大笔的财富还是进入了邵逸夫的户头,有鉴于之前李翰祥的倒戈出走,邹文怀最终也选择走向了邵氏的对立面,不过他没有像李翰祥一样奔赴台湾,他直接就在香港摆开了阵势和邵逸夫展开了长期的对台戏。
邹文怀的离去给邵逸夫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决不等同于一个大导演或是大牌明星,邹文怀无异于是邵逸夫的左膀右臂,他在外面自立门户不说,还拉走了邵氏大批编导人才,缺少了邹文怀的邵氏,一下子就陷入了了危机之中。
邵逸夫的竞争策略一向都是兵来将挡,他获悉邹文怀创办的嘉禾准备开拍《独臂刀大战盲侠》之后,立即起诉嘉禾公司侵权,因为武侠名片《独臂刀》一片的版权始终归邵氏所有,邹文怀无权借题发挥。邹文怀给出了理由是他和主演王羽当年都参与《独臂刀》的制作,所以也享有著作权,两家公司遂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诉讼。
一审判嘉禾公司胜诉,邵逸夫微笑着告诉律师团准备上诉,很多人都不理解邵逸夫何以如此轻松,其实邵逸夫根本就不在乎什么《独臂刀》的版权,他是想借漫长的诉讼官司拖垮嘉禾公司,因为巨额的律师费用已经开始让邹文怀有些力不从心了。
就在嘉禾公司岌岌可危之际,一个重大转机出现了,在美国发展的功夫明星李小龙期待回港发展,他属意于当时香港最强盛的邵氏公司。邵逸夫当时已坐拥几十亿身价,不可能像过去一样随便地和哪个明星洽谈,对于李小龙表示出想要加盟邵氏的愿望,邵逸夫给出的答复是让李小龙回到香港再谈,而且也没有应承李小龙开出的片酬价码。
邵逸夫的怠慢让李小龙火冒三丈,邹文怀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主动派人到美国邀请李小龙,就这样,李小龙的传奇在香港的嘉禾公司开始书写。
李小龙在电影上惊人的爆发力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他主演的每一部影片都能够打破以往的票房纪录,当之无愧地成为香港惟我独尊的天王巨星。
当时邵逸夫和邹文怀的争斗还远不止在电影作品的制作上,两家公司为了争夺观众,在院线上的较量也是互不相让,期间也都用了不少损招,给影坛带来极坏的风气。在与邵氏不停的斗争当中,嘉禾依靠着动作天王李小龙而日益壮大,完全没有受到邵氏打压的影响,错失了一位动作电影天才,是邵逸夫电影生涯中的一大败笔。
嘉禾的几年的发展之势虽然锐不可挡,但还不足以盖过邵氏,有时甚至是夹缝求生,完全靠几个大明星撑场面,这与繁星满天的邵氏公司相比,当然是矮了一截。
邹文怀与邵逸夫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邹文怀肯舍去一部分利益,同意那些台柱级的明星和导演参与票房分成,这几乎比邵氏的片酬提高数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让嘉禾公司得以在逆境中不断发展壮大。
70年代以后,邵逸夫入主无线电视台,他很敏锐地观察到电视领域的巨大商机,也看到电视业将会给电影工业带来难以预测的冲击,这在美国已经上演过了,电视业即将兴旺的香港自然也避免不了。基于这样的情况,邵逸夫决定把工作中型转到电视行业中来,邵氏的电影制片工作也逐渐进入了固步自封的时期,终于在 87年宣告停产。
经过近20年的争斗,邵逸夫和邹文怀两人都已经厌倦了这样尔虞我诈的商场竞争,终于在80年代中期取得和解,并且一起合作拍摄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如《A计划》、《七小福》等等。骁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