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笑之谜》(关于马英九看《色戒》哭引发的评论)
苹果日报 陶杰2007-10-01黄金冒险号 哭笑之谜
《色,戒》上映,香港观众,在戏院发现了几个「笑位」:除了汤唯让一个嫖过妓的大学男同学「开苞」一场,观众大乐之外,还有就是梁朝伟珠宝店飞身逃命,直插汽车的一场,香港观众觉得「伟仔」身手不凡,像成龙,也嘻哈大笑。在台北上映,戏院里的「笑位」更多:钱嘉乐在大宅里为爱国学生手刃刺杀,总是刺不死,银幕上,学生刺一刀,钱嘉乐瞪瞪眼,观众笑一声;再刺一刀,钱嘉乐再瞪瞪眼,观众再笑一声。
但国民党的马英九,在《色,戒》里却独自发现了不一样的「喊位」:他哭了两次,一次是港大剧社演戏,观众大喊「中国不能亡」,据说小马哥哭了;另一次是爱国学生锄奸事败,集体枪决。李安导演说过,《色,戒》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但所谓的「中国人」,看《色,戒》有点哭笑无常,像脚底按摩,摸错了穴位,爱国学生蒙难,小马哥哭的地方,这一代看惯了日剧、吃惯了刺身寿司的「中国人」不会陪着小马哥哭;汤唯开苞、伟仔插水的场面,「中国人」们嘻笑,一脸严肃满腔正义的小马哥,看电影的时候,想起八百壮士英烈千秋,一派「关德兴上身」,也绝对不会跟着笑的。
《色,戒》里的「笑位」和「哭位」,所谓中国人,都没有共识,反而看到汤唯梁朝伟盘床裸战,一个露毛一个露蛋蛋,港台两地的「中国人」,一致屏息静气,无论香港的时代UA还是台北的华纳威秀,举座都一片鸦雀无声,这场戏,由「中国人」公投,结果是百分之百。至于大陆,这场肉战的要命戏剪掉了,无从调查,或许,大陆的粪青看见杭州姑娘汤唯,让香港的伟仔折腾得那么死去活来,觉得「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立时起哄烧银幕也说不定。但由于剪了七分钟,「中国人」是不是有真正的共识,还是早知道不剪,大陆观众看了,一样深呼吸儍了眼,结果反而由伟仔的阴囊实现了两岸三地的「大一统」,倒是一个谜。
日本文豪三岛由纪夫说:「我演的是一出悲剧,但台下的观众发出的却是笑声。」三岛看见日本的民族之魂沦落至此,就切腹自杀了,眼见《色,戒》在港台爆迸的诸多「笑位」,不知李安有没有三岛当年的悲情呢?然而,李安本人,温文有礼,说话声音小,一点也不喧哗,衣着朴实,也不一身名牌,凭这副德行,他一点也不像今天的「中国人」,拍一出戏给所谓中国人看,这个奇怪的市场,哭不其道笑非其时,李先生可能会发现,他身处的所谓「中国人的世纪」,是一个哭笑不得的滑稽世代。
《哭之.笑之》
苹果日报 陶杰2007-10-02黄金冒险号 哭之.笑之
《色,戒》在银幕上是戏,戏院里青少年观众自己摸到的许多「笑位」,为什么迸爆出一阵阵笑声也是戏。譬如爱国青年学生群刺小钱嘉乐的一幕,人人鸡手鸭脚的轮着每刺一刀,观众就笑一次。大陆把这场剪去,认为是「过份渲染」的暴力。其实,一帮大学生第一次杀人,手无束鸡之力的书生,合该是这样子。以为「杀他一个货真价实的」如易先生很容易,但空有一腔热血,没有经验和胆识,临场真的干起来,搞成一个血肉模糊的烂摊。暗杀大计的失败,在这一场,埋下了讽刺的伏笔。
女主角王佳芝没有参与,她站在露台。看见客厅里扭打作一团,吓坏了。这场动作戏,她只是一个旁观的角色。同学们杀了人,她独自一个呜咽着跑了。编导用了一个王佳芝跑了出去的背影。王佳芝是胡里胡涂地卷进这场悲剧的。几个岭南大学生,在港大复课,办起了剧社,是这个叫邝裕民的英俊男生把她带上了舞台。她演女主角,赢得台下的热泪掌声。观众站起来大喊:「中国不能亡」,王佳芝立时觉得自己成为救国的天使,当女主角的虚荣,舞台的成功,把她一步步推向毁灭之路。环视今日的香港,有没有王佳芝这类Simple,
and sometimes
naive的人物,因为一时掌声和喝采昏陶陶地「从」了「政」的呢,尤其是喜欢钻石和扮靓靓的女人?所以戏演完后,几个同学躲在戏院的楼座,远远叫她一声:「王佳芝,你过来!」就像鬼迷一样,她真的过去了。
同学商量暗杀易先生的大计,王佳芝这时身不由己了,迷迷糊糊,走上一条她不该走的路。因为她不是什么爱国青年,她只是个小女人:喜欢男人的爱,想有一个肩头依傍,渴望男人对她好。同学根本不了解她,硬把她选派成上前线的荆轲。张爱玲在抗战时期,留在上海,写作的题材是琐碎的男女之事,还爱上胡兰成,一度也被指为「」,王佳芝就是张爱玲的一个回声,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这个悲剧角色,充满莎剧色彩,像哈姆雷特:一个不适当的人,在不适当的时候,命运驱使他做了一件他负担不来的大事。在送钻石的时候,王佳芝犹豫了,To
be, or not to be,千钧一发,她竟然选择了Not to
be。这一切,原著没有,都是编导天才的补白,是很动人的,包括那场刺杀,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了,倒过来,李安在思考,本地观众却发出亵渎的笑声,我有想哭的感觉,尤其看见离群的王佳芝,冲出大宅,跑下宝珊道那个暗夜中的背影。
《张典》
苹果日报 陶杰 2007-10-03 黄金冒险号 张典
《色,戒》有人喜欢,有人不喜。像张爱玲的作品一样,感性细腻的读者,爱得迷死脱。张爱玲的小说,合该生在一张藤椅上,一双绣花鞋子胡乱脱弃在椅前,一对长腿,还穿着丝袜,合拢着斜斜靠在椅垫之上,茶几上放着一杯碧螺春,手捧书本,一面嗑吃着瓜子,一面看。现代人少了那一份玲珑的触觉,就不喜欢张爱玲,因此李安的片子拍得太过冒险,投资如此之大,至少在北美要有五六千万美金的票房。
但美国人天性粗糙,电影里有许多隐藏的典故,叫做「张典」,要张迷才看得出来。譬如开头有一场,女主角坐在汽车里,经过一条马路,老百姓排队走过警岗,沦陷区的一个兵正在搜查一个人,用鎗托子打他,迫他跪下。镜头回转过来,观众看见车里的女主角怒视着打人的士兵,眼中迸爆着忿恨。这短短的一场,就是一个「张典」。张爱玲在《流言》里这样写:「在外滩看见一个警察打人,没有缘故,只是一时兴起,挨打的是个十五六岁的穿得相当干净的孩子,棉袄棉袴,腰间系带。」女作家记述了目击这一幕的心情:「我向来很少有正义感,然而这一回,我忍不住屡屡回过头去望,打一下,就觉得我的心收缩一下。打完之后,警察朝这边踱了过来,我恶狠狠钉住他看,恨不得眼睛里飞出小刀子。」外国观众不会明白这样的感受,尤其美国人。
这场戏,一般中国观众也没有什么会心,只当是时代背景的一个过场。但作者当时想的是什么?「这时候我并不想起阶级革命,一气之下,只想去做官,或是做主席夫人,可以走上前给那警察两个耳刮子。」主角王佳芝不论是不是张爱玲,编导都把张小姐的性格嵌进情节里面,这段戏,就非常的张爱玲。也有「不太张爱玲」(Un-Eileen
Chang)的地方:在日本餐厅,女主角给易先生唱《天涯歌女》;面对特工上司,王佳芝诉说爱上易先生的感受。「他钻进我里面,一直钻进心里」之类,露骨了一些,张爱玲大概不会这样子讲。如此考究下去,片子就变成小众作品,不如站在门外,看热闹好了。即使如此,美国观众也会觉得闷的,梁朝伟翘屁股露蛋蛋,发生得太迟了,他们看惯《魔盗王》的成人动作卡通,要一来就开门见山。国际歌里有一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人同此心,伟仔的屁股蛋蛋,成了中西观众的一首国际歌。
《小女人》
苹果日报 陶杰2007-10-04黄金冒险号 小女人
看《色,戒》,许多人会觉得有点怪怪的,因为还没有学会欣赏一个大时代里,一些小人物的阴暗面,尤其是这个小人物,当了男女主角。八年战争,中国的文艺只有一条「黄河大合唱」的路线叫做「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如此场面,当然很感人,但人毕竟是人,母亲送儿打东洋,有没有不舍得的?像叫儿子:「如果炮火太猛烈,能躺下装死,就装死好了,妈想你活着回来。」
也有没有在最后一刻,意志动摇的?像妻子送上前线的那个郎,没走多远,又折回来了,与妻子抱头痛哭,一起回家,不打仗了,改为庆祝结婚一周年?这些情节,也不算阴暗面,只是人性之常情,张爱玲属于这一类,她记述在香港大学读书时沦陷的日子:「在香港,我们初得到开战的消息的时候,宿舍里的一个女同学发起急来,道:『怎么办呢?没有适当的衣服穿!』」打仗了,这位女同学没有想到同胞苦难、国家兴亡,第一件事,先想到「没有适当的衣服穿」,这是女孩子之常情。对于乱世中的这等小趣味,张爱玲表示附和:「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到底是睡着了。」
然而,「八年抗战」过去六十年了,中国文学又产生了几部荡气回肠的旷世作品呢?有哪一部记述爱国战争的小说,比贪生怕死的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更为流传?是《星星、月亮、太阳》,还是《风萧萧》?后人只记得一部《倾城之恋》,却是一对小资产阶级情人逃难生情的故事,半壁江山的沦亡,繁华都市的烟消,只成为点缀的背景。
创作没有「主旋律」这回事,张爱玲是「主旋律」之外的人物,被骂为「」,偏偏是这位「女」最有才华。一张张硬扭曲着叫口号的脸孔,在时间的流水中冲洗得不留痕迹,只剩一个不懂家仇国恨、只知风韵风情的小女人,她在深闺里留下的墨迹和泪痕。什么巴金鲁迅、茅盾朱自清,通通是过客,只有她把情感流传下来,抚之如炙,读之犹热,她是一个如此教人合卷而长怀念的小女人。
《几场情欲戏露了些甚么底? 》
苹果日报 陶杰2007-09-23星期天休息:几场情欲戏露了些甚么底?
满城争论《色,戒》里的三场性爱戏,香港的观众,比较热衷观赏男主角梁朝伟暴露的性器官面积多少、露骨的动作长几秒,男女主角是不是「来真的」,在市场学上,这些话题有助于热炒票房。一个以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为背景的故事,这一代中国人不感兴趣,在银幕上,如果梁朝伟的阳具能把一代中国观众抽送进中国现代史的黑洞,协助他们恢复这段时期的记忆,那么不仅男主角没有白白牺牲,而且编导还功德无量。如果只对片中的色欲场面有兴趣,不妨以此为缺口,深入探究编导想说甚么。故事讲女主角王佳芝,在大学话剧团跟一批爱国学生一起,立志暗杀上海汪政府的特工头目易先生。女主角奉命深入虎穴,当易先生的情妇。第一场性爱戏,由于王佳芝没有性经验,由一位曾经嫖妓的男同学代劳。这场戏女主角的经验是冷漠,把自己的初夜成为国家民族的祭品。
第二场性爱戏:王佳芝勾引了易先生,干柴烈火。这个特务头子一搞缠上手,没想到却施以暴力的性虐待。因为当年的上海,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美国参战,汪政府自知朝不保夕,其政府要员,在夹缝中惶惶不可终日。易先生把一腔焦虑和压抑,化为床上的暴力,这场戏,男主角自后进袭,如「龟叠」之态,女主角措手不及,对于性的经验是厌恶。第三场性爱戏,男女交欢,王佳芝抱膝蜷着身子,易先生正俯而深探之,成「猿搏」之姿,由于角度刁钻,王佳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色,戒》的情欲场面,就此开展一场性心理的辩论:女人在性爱中得到了快感,甚么家仇国恨、锄奸诛恶的大计,通通可以放到一边。因为任务在身,才与易先生欢好的,是性高潮令王佳芝爱上了易先生,而不是对易先生的爱而产生性高潮。此一意识,在张爱玲的原作中隐藏至深,表达得很隐晦,导演李安把张爱玲的性心理刻划出来了。《色,戒》的海外版,一刀不剪,原装推出,三场性爱戏,亮点正在于此。法国人喜欢享乐,法国的观众,必能看得会心微笑,中国的观众,自陷于道德的深渊。只怕不但看不出名堂,许多「道德塔利班」分子,难免愤怒吼叫。然而这不是一般的「四级」镜头:三场性爱戏,有如阳关三叠,三道门坎,女主角跨过每一道,心境随之一变,走上一条自毁的不归之路,爱国的情操,经不起色欲的考验,一夜高潮,就冲垮了救国锄奸的大计,《色,戒》表达的就是此一人性的讽刺。「色」不但是色欲,还有大千世界的千般色相,包括易先生送她的粉红钻石。「戒」不但是戒律,还有「」情郎用粉红钻石嵌造的一只戒指。小说这个题目,语妙双关,只有张爱玲的幽魂附体,方有如此神来的画面。
凡女人从政,都要面对《色,戒》的两难。女人是感性的动物,对人事的判断,鲜有「对错」之分,多凭「喜欢」或「不喜欢」作别。慈禧太后喜欢李莲英,不因为李莲英的「政见」,只因为这位老太监侍候梳头的功夫好。慈禧太后厌恶康有为和梁脗超,他们口讲的一套治国道理,她一句也听不进去。当年戊戌维新之所以失败,谭嗣同与其劝诱袁世凯杀荣禄,硬桥硬马地政变,不如把李莲英争取到自己这一边,让李莲英一面给太后按摩,一面在耳边细说变法的好处。然而一来清朝严禁太监干政,二来康梁等一介读书人,看不起李莲英这等奴才,只有走光绪路线,「六君子」对性心理的无知,落得个鱼死网破的悲剧结局。中国人的脑海中有太多禁忌。「存天理,灭人欲」,像《断背山》之解放同性恋,看了固然摇头,如《色,戒》之为女性的性自主权请命平反,也一样绷着一张脸孔,拍桌子不许。张爱玲当年写了这篇小说,遭保钓分子留美小说家痛批为「歌颂」,张爱玲女士罕有地反击,指小说家有刻划人性弱点的自由,不必凡写到抗日战争必握拳喊口号。刻划这个时代,不可以只准出产《黄河大合唱》之类的「主旋律」。人人都「文以儎道」,这样的社会精神生活有何创意和情趣?《色,戒》的性爱戏,一对男女主角翘屁股露毛的缠绵得一片火热,露骨之中,别有含蓄的大义,不由得令人对张爱玲和李安这对百年中国热爱自由的创作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