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3日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费伦茨·克劳斯(Ferenc Krausz)和安妮·吕利耶(Anne
L’Huillier),以表彰他们开发出的能够产生阿秒量级光脉冲的实验方法,这些方法被用来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1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
▲
(左至右)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吕利耶是1901年以来第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女性得主。(法新社图)
01他们的发现“打开了电子世界的大门”
诺贝尔奖委员会指出,得益于三名获奖者的贡献,使此前无法跟踪的超快过程研究成为可能。人类对超快过程的感知是连续性的,例如电影本来是由多个静止画面构成的,但通过连续播放,观众感知到的则是连续的动态画面。
▲ 10 月 3 日,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 202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时,平板电脑上显示了三位获奖者。(法新社图)
瑞典皇家科学院还表示,如果想研究转瞬即逝的事件,就需要拥有特殊的技术。三位物理学家的发现“打开了电子世界的大门”:电子世界发生变化的时间非常之快,需要以阿秒为计量单位。而阿秒如此之短暂,“一秒钟里所包含的阿秒,相当宇宙诞生至今所包含的秒数”。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奥尔森(Eva
Olsson)在当天的一份声明中说:“阿秒物理学让我们有机会理解由电子控制的机制,下一步将是更好利用它们。”
此外,“阿秒脉冲还可用于识别不同的分子,如医学诊断”。
02第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女得主:接到获奖电话时正在讲课
现年65岁的吕利耶,法国、瑞典双国籍,1986年获法国巴黎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博士学位。目前是瑞典隆德大学原子物理教授,致力于研究短而强的激光场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吕利耶是最早通过实验证明高次谐波(阿秒脉冲形成的过程)产生的人之一,并对该过程的恰当理论描述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她还进行了许多开创性实验,以加深对基本过程的理解。她也是新阿秒科学研究领域形成的关键参与者。
▲ 吕利耶近照。(法新社图)
3日,正在上课的吕利耶接到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电话。得知自己获奖后,她便继续讲课。“我深受感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并不多,所以这非常非常特别。”她表示。
吕利耶强调,她的研究在半导体行业和成像领域有着实际的应用。“我在研究中看到两件基本的事。一是观察电子及其特性;另一个则更实用——我们产生的辐射对于半导体工业和成像一样有用。”
关于电子的观测,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说:“在这种过程中,电子更像是波,就像水波一样,而我们试图用我们的技术测量波峰的位置。”
吕利耶是1901年以来第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女性得主,此前四位分别是: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玛丽·居里(1903年)、旅美德国物理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1963年)、加拿大物理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2018年)和美国天文学家安德烈娅·盖兹(2020年)。
▲ 法国物理学家、190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玛丽·居里(左)、因其激光工作而获得 201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加拿大人唐娜·斯特里克兰(中)以及因其工作而获奖的物理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尔(右)
1963年获得原子物理学博士学位。(媒体报道截图)
在当天在隆德举行的记者会上,吕利耶还不忘鼓励女性从事科学事业:“去做吧!”
对此,法国高教部长勒塔约(Sylvie
Retaileleau)向法新社表示:“对所有犹豫是否要从事科学事业的年轻女性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03“不知道是在做梦还是现实”
与吕利耶一同获奖的克劳斯,1962年出生于匈牙利莫尔,1991年获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主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代,他在维也纳技术大学时,就对用激光产生超短光脉冲感兴趣。2000年代早期,他的研究团队产生了第一个阿秒脉冲,证明了脉冲时长在阿秒量级,并用来对原子尺度上的电子运动做了实时观测。
▲ 费伦茨·克劳斯(Ferenc Krausz)近照。(法新社图)
克劳斯向媒体表示,接到诺贝尔委员会电话时,他正在准备研究所开放日的演讲稿。获奖的消息让他非常意外,“我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还是现实”。
他向德新社表示,电子运动是原子核之外自然界存在的最快运动,而活体细胞内一切活动的根源就是电子运动,因此这些运动也是人体病变的基础。电子动力学的研究有望为癌症等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克劳斯和吕利耶2022年刚获得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沃尔夫奖,当时与二人一起获奖的还有渥太华大学教授Paul
Corkum。
除了吕利耶,获得本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还有一位法国学者:阿戈斯蒂尼,1968年获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起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阿戈斯蒂尼在强场物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他特别关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尤其是当涉及到强电磁场如何影响原子和分子行为的问题,多光子和隧穿电离是他主要研究的两个方面。
▲ 阿戈斯蒂尼近照。(法新社图)
04法媒:法国科研“墙内开花墙外香”
3日,物理学出身的法国高教部长勒塔约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对两名法国学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感到“非常自豪”。
▲ 法国高教部长勒塔约曾于卡尚高等师范学院(巴黎萨克雷高等师范学院的前身)攻读物理学。(法新社图)
实际上,最近十年,法国学者曾多次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两次文学奖(2022年、2014年)、三次物理学奖(2023年、2022年、2018年)、两次化学奖(2020年、2016年)和两次经济学奖(2019年、2014年)。
然而,法媒指出,在这些获得诺贝尔奖的法国学者(文学奖除外)中,不少人都在国外从事科研活动,比如法国微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生物化学家沙尔庞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
法国《回声报》报道,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从事病原体学研究的沙尔庞捷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法国政府随即表示“无比自豪”,因为这再次表明“法国研究的卓越性和吸引力”。但实际上沙尔庞捷从未在法国开展科研。不仅如此,她本人甚至明确表示,“要在法国进行为她赢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是绝对不可能的”。
报道指出,法国高校科研人员的工资是高收入国家中最低的。此外,一些实验室由私人资金过度资助,另一些实验室则缺乏资源,加剧竞争和不平等,研究人员不得不花大把时间在科研以外的任务上。巴黎-萨克雷大学校长依奥高娜(Estelle
Iacona)在近期的采访中在被问到是否希望学校能有更多诺贝尔奖得主时也承认说,法国大学学者争取科研资金比其他国家更困难。那么,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也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