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说话”的普通市民,走了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韩志鹏总是风风火火地出现在媒体镜头里:2011年,广州召开出租车调价听证会,他通过两个渠道报名都没选上,于是带着塑料板凳出现在会场,希望有个旁听的席位,他对听证结果不满意,“听证会不是听涨会”。

他再次走访了出租车司机、行业协会,去物价部门提交建议书,要求重开听证会,“不是不能调整物价,程序要公开透明,接受监督。”他对媒体说。

韩志鹏曾经做过工人、记者、编辑,在担任三届广州市政协委员时,是许多老百姓的“嘴替”、一些人眼里的“刺头”,但他最喜欢别人称呼他“板凳叔”,“我本来就是普通市民”。

《羊城晚报》退休记者王普,认识韩志鹏30多年了。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韩志鹏做过记者,观察社会比较精准,反映的问题都是老百姓关心的、急需要解决的,而且韩志鹏的初心是帮助政府改进工作,“媒体喜欢他,老百姓听他说话也过瘾。”

一位记者跟着韩志鹏跑政府部门,曾经有过不解,为什么他要盯紧出租车调价的事。但调查了一圈,发现韩志鹏和各方利益都没有关系,“他没有私心。”

这位出生、成长在广州的“普通市民”,隔三差五会出现在电视屏幕里,用粤语评论当天的时事,有时风趣调侃,有时辛辣激愤。

他最后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里,是2023年11月7日。那一天,他依旧戴着鸭舌帽,畅谈如何规范电动车上路的问题,聊了两分半钟,语速比以往慢,脸色看着也不太好。但他依然保持着时评风格:案例多、善用俚语、发出民众的声音。

“他的责任心很强。”王则楚曾和韩志鹏同为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珠江新闻》栏目的时事评论员,他回忆,每次做时评节目,韩志鹏会查很多资料,有时会抱怨时间不够用,没来得及把数据、案例讲清楚。

韩志鹏住在同德围。那是广州一个解困区,大量老城区拆迁户被安置于此,有30万人。2013年之前,同德围没有公共厕所、公立医院、公立中学,进入中心城区只有一条双向四车道。

韩志鹏认真调研后,写了一份有关同德围综合整治的提案。时任市领导看完后,立马约韩志鹏一起去现场,并表示,“同德围的整治要全民参与。”后来,同德围成立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韩志鹏被推举为主任。那是广州首次在专项工程中成立专门的社会监督机构。

公咨委第一次在同德围的广场上摆摊接受问询时,街坊们涌向广场,整整提了1000多条整治意见,涉及新建高架桥、医院、学校、公园、地铁等。韩志鹏和公咨委的同事把意见整理后,提交给广州市政府,供决策参考。

韩志鹏的家庭住址,在同德围几乎是公开的秘密,街坊遇到问题直接去家里找他。有一天早上,他一开家门,七八位中年女性堵在他家门口提意见。街坊遇到高架桥施工距离居民楼太近的问题,韩志鹏帮忙协调,促成高架桥顺利施工。

在同德围高架桥竣工当天,他和同德围的居民一起走在桥上,高声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

后来,同德围公咨委的经验在广州其他社区广泛复制,成立了广州公咨委制度。韩志鹏还因此受邀去国家行政学院介绍如何做群众工作,做政府和市民的桥梁。

王则楚去同德围走访过,街坊们一直感谢和认可韩志鹏,“他真正推动了一个街道的发展,很不容易。”

他还管过很多小事:白云山限行、珠江新城开通穿梭巴士、反对取消粤语台、推行垃圾分类……在听证会上,他为广州的水费、电费、出租车收费,发出消费者的声音。王则楚说,韩志鹏善于贴近群众,倾听民声。

​​​​​​​

第十二届广州市人大代表朱永平曾经和韩志鹏以听证代表的身份参与水价听证会,他回忆,韩志鹏提前走访过很多街坊,提出的建议具体细致到水价要调整至什么幅度,讲数据、摆理由。

“当时我有两个涉及民生的建议,韩志鹏很支持,在媒体上呼吁推动。”朱永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志鹏把十几年的政协经历凝结为12个字:“能讲人话、肯讲真话,敢讲硬话。”

“韩志鹏认真履职,有声有色做好社会责任,让群众对他留下印象。”广东省政协第十一届、十二届常委孟浩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老百姓记住他,是因为他盯准了民生缺口,大胆说出来,为政府决策拾遗补缺。”

韩志鹏曾说过,他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底气和坚持来自毫无私心。

2024年7月18日,69岁的韩志鹏逝世。他生前叮嘱家人,要低调办身后事。同德围街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他最多的评价是,“他是个好人”。

查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