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美关系蒙着迷雾,但美国算不上中国的敌人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近代中美关系蒙着迷雾,但美国算不上中国的敌人

蒙着一层人为迷雾的近代中美关系

文/张鸣

把中美之间的关系,追溯到1784年中国皇后号的来华,其实没有必要,也有点远,也没几句话可说。鸦片战争过后,中美之间签订望厦条约,是中国人自己同意的,美国人并没有像对付日本一样,把大黑船开过来。1858年,中英中法跟清廷在天津签了城下之盟之后,清廷提出,次年西方使节进北京换约,要按照中方指定的路线,在北塘上岸,走陆路。但是,英国和法国不肯,他们要走水路,而美国使节却遵照了清廷的意愿,走陆路进北京,一路上,美国使节坐着老式的中国马车,在崎岖不平的路上,颠得够呛。可是,要从大沽转进白河的英法使节,以及随从,却在大沽遭到僧格林沁的突然炮击,这时候,眼看得英国人陷于险境,在大沽外的美国军舰的舰长大呼:“血浓于水!”开炮支援英国人。这是中美之间,有历史记录的第一次武力冲突,时间是咸丰九年五月二十五日(1859年6月25日)。英国人和法国人,是有点霸道,但是,这回挨揍的,实际上是使节,而不是侵略者。美国人出手相助,多少有点人道主义救援的意思。反正,不能算是美国人参与了侵略。毕竟,从1856年开打的所谓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人从始至终,都没有一兵一卒参与。即便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美国人依旧没有掺和。

然而,经此一役,中国被强行纳入威斯特伐利亚外交体系,西方公使驻京,可以跟紧皱眉头的中国人玩递交国书、外交谈判的游戏了。由于条约的规定,西方列国都可以“利益均沾”,所以,美国人也在1862年,跟英法一道,派公使进驻北京。第一任的美国公使蒲安臣,到任之后,跟中国的总理衙门诸公相处甚为融洽。绝对不像当年的法国公使,动辄到总理衙门咆哮,威胁要派出炮舰。鉴于中国人迟迟不肯走出国门,更谈不上派驻驻外使节,蒲安臣向总理衙门建议,最好尽快派出使节,走出国门,如果中国人实在没有人愿意出去,他可以做中国的使节,出使西方。这一次,当家的两宫太后,主要是西太后,竟然在恭亲王奕䜣的强烈主张下,采纳了蒲安臣的建议,在1867年蒲安臣任期结束时,跟中国人把酒道别之时,中国朝廷正式委派蒲安臣代表中国出使,随行带了两个中国人,算是跟班学习吧。必须承认,蒲安臣虽是个外国人,但此行的确对中国非常尽责,尽量争取利益,除了跟蛮横的沙俄,跟其他西方国家大体完成了沟通的使命,由蒲安臣跟美国政府签订的《蒲安臣条约》,客观地说,应该是中国跟西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条约,中美双方的权利义务,都是对等的。

由于美国人的善意,中美关系即便算不上蜜月,但也的确进入了一个很融洽的阶段。美国方面的友好使节,主要是由传教士们来担任。不像来自欧洲的天主教教会对中国地方干预过多,来自美国的新教各个差会主要从办学、行医、做慈善入手,传教倒是要排在后面。

从187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后改称圣约翰大学)建立开始,一系列由传教士办的大学在中国遍地开花。1917年协和医学院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资金虽然是基金会的,但医生却是新教差会来的,从此,一向分散行医和传授医术的传教士医生,正式转型为西方的医学教育和治疗体系。湖南的湘雅,四川的华西,大抵都是这一体系的延伸。

1877到1878年中国华北的特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在中国传统的救荒体系瘫痪,饿殍遍野的情况下,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人积极参与救灾,募集了大量的慈善款。在某些省份比如河南强烈抵制的情况下,仍大大缓解了灾情造成的危害,也使得基督教的慈善事业得以进入中土,后来的华洋赈济会,就起源于这场救灾行动。

一直到1900年庚子事变之前,中美之间,不像英法等老牌的殖民国家,没有发生过任何一场国家间的冲突。即便是来自民间的教案冲突,在中国人和美国新教差会之间也非常稀少。

然而,全民排外的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因为,在华的美国人,也遭到了屠戮,而且是来自中国官方的黑手。所以,拯救西方在华使节的八国联军中,也有美国人一份。即便如此,联军进攻大沽炮台的行动,美军并没有参与,因为美国人觉得,没有宣战就进攻一个主权国家的炮台,不大合规矩。联军进入北京,实行的是分区占领,其中,俄占区是人间地狱,而占领军纪律比较好的,除了日本,就是美国。当时北京五城公所的一个衙役王大点,在他的庚子日记中,记载了他多次跟美国兵的交易,比如给美国兵找土娼,偷偷卖给美国兵烧酒等等,没有一次,美国兵不给钱的。这些美国兵不大守他们的纪律,但为人还算老实。

1949年之后,美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成为史学界要大书特书的重头戏,只是,无论怎样卖力找,近代中美之间的战争,如果不算朝鲜战争的话,说来说去,大体能拿出来说的,也就是八国联军的入侵。我们知道,这场战争,联军的近一半的兵力,是来自于俄国,但这时的历史研究,全都把俄国人给忽略了,以至于一个字都不提。至于俄国人趁机占了东北,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和牛庄大屠杀事件,更是讳莫如深。

此后,我们的教科书上说,义和团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图谋,但是,义和团在侵略面前不堪一击,拿了放大镜,也找不出一场像样的反侵略对抗,所谓义和团运动史上的义和团战绩,都是从清军身上移花接木公然拿走的。所以,说义和团阻止了瓜分,于理不通。事实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庚子议和之时,真正阻止瓜分的,是美国人。美国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坚决反对瓜分中国。鉴于美国当时GDP已经全球领先,说话有分量,所以,瓜分就没有上议程,但俄国人却已经悄然实行了瓜分,他们出兵占据了整个东北,而且无论如何都不肯撤军。

不仅如此,战后第一个倡导退还庚子赔款的,也是美国人。因为这些退还的庚款,才有清华大学,才有了山西大学。因为有了美国人的行动,其他各国,才在压力之下不得不效法,但真正退了款的,大概只有美国。

美国人并非大善人,只是,美国自打立国之后,在吞掉买下了大片先来的殖民者的大片土地之后,对于海外殖民,兴趣一直不大。所以,美国的海外殖民地,寥寥无几。对他们来说,未发达国家的开放,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他们一直坚信一个道理,能从市场上拿到的,绝对比从战争中拿到的成本更低,获利更大。对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美国人更乐意做的,是引导其逐步开放,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科技和医疗,改良之。1898年中国的戊戌维新,大多数的维新志士,实际上都是美国人林乐知和李提摩太的学生。可以说,是美国人教会了这些先进的中国人如何改良。只是,当时的中国,由于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西太后不肯放权,所以,导致了顽固派的反扑,让改良行动胎死腹中。这期间,虽然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经有过一小段的排华历史,还出台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在二十世纪初,还得到了某种强化。但是,在美国的华人,并没有被赶了回来。应该说,美国人排华,跟此前排斥德国人,爱尔兰人一样,都是底层民众的错误选择,这样的选择,在美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显然,美国人民的选择,不见得都是对的,但作为一个西方国家,在近代百年中,对中国的策略,大体上不能说不是友善和温和的。美国人一直在期待中国的改良,尽管孙中山的发迹在檀香山,但一直以来,以金钱和武器支持革命党的国家,只有日本,美国根本不沾。辛亥革命,独立各省都要成立临时政府了,从美国回来的孙中山,都没有从美国政府那里要到一毛钱。

美国一直就是想通过教育、启蒙,科学技术包括医学的输入,慢慢改变中国。你可以说他们是在搞文化侵略,但如果没有这样的侵略,中国就没有新式教育,没有现代科技和医学,所以,我们还是换个说法更好一点。

的确,在日本逼中国政府签二十一条的时候,唯一没有陷入战事,有能力干预的美国,并没有伸出援手,虽然当年驻华的美国公使感到很是义愤,但他说服不了国务院,更说服不了国会。在日本全面侵华的时候,美国的态度依旧是有些暧昧的,一直都在给日本输入战略物资废钢铁和石油。禁运,是在日本拿下印度支那,威胁到了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美国才开始的。那期间援华的,只是美国的民间人士。但是,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政府的对华援助,就成了唯一而且不惜代价的了。这一点,驼峰航线上的众多飞机残骸和累累尸骨,能无言地加以证明。

当然,众所周知,中美之间在朝鲜还是爆发了一场大战,但这场战争的起因,如何把中国卷了进来,沈志华先生有很好的研究,我也就不必多说了,只想提一句:经此一战,当时的中国,就跟西方世界隔绝开来了。

当然,中美之间,后来还有故事,1969年珍宝岛冲突之后,苏联对华核打击的图谋,毕竟是美国人出手阻止了,对于当事人而言,这大概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是因为这件事,而不是所谓的乒乓外交,方才导致了中美关系的解冻。

近来,美国由于特朗普的上台,可能改变了美国百年的轨迹,重回帝国主义轨道,变得很有些霸凌的味道,但是,至少这霸凌到目前为止,还是冲着它昔日的盟友去的。至于特朗普为何会这样干,自有国际问题专家来解读,但作为中国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美国人是敌人。其实,自打1784年,第一艘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载着美国商人踏上中土以来,这样说的理由一直都不充分。

道理很简单,扒一扒历史就知道了,尽管也有一些不愉快,但美国的确算不上中国的敌人。

查看评论(21)